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NBA

在美國,籃球不再是窮孩子們的出路

2024-10-12NBA

從貧民窟裏一路逆襲,最終站上最高籃球殿堂,手握千萬美金征服世界,這樣的勵誌劇本,在2024年越來越不容易實作了。

文 / 李佳浚
對我們來說,北美體育的人才培養生態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

隨著資本和流量不斷湧入,美國體育青訓再次膨脹,一舉成為近年來增速最快的行業之一。據【時代周刊】數據,美國青少年體育的市場規模近十年的漲幅為55%,如今已經來到了恐怖的15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1000億元。

什麽概念?汶萊在2023年的國民生產總值,不過也就151.53億美元。

籃球占據其中的很大一部份。根據阿斯彭研究所在去年的數據,籃球(36.8%)仍是最受美國青少年歡迎的運動專案,與之匹配的就是極其豐富的訓練和賽事系統,更高規格的場館,更專業的比賽,更好的裝備都在不斷萌生且向前發展著。

而在一片欣欣向榮之下,爭議的聲音也不斷浮出水面:從普通家庭的角度來說,從小培養一個優秀籃球運動員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高,貧富家庭之間的資源不對等問題也越發嚴重,逐漸成為了這個領域中最受討論的問題之一,許多為培養孩子打球而砸錢無數的父母也在表示: 籃球,再也不是「窮孩子」們的出路了嗎?

本文,我們由上(NBA)至下(青少年籃球),好好聊聊這個問題。

01

沒錢打不了NBA了?

NBA季前賽中,占士和布朗尼一起登場,完成了NBA歷史上首次父子同台的壯舉,布朗尼也至此加入居里、布克、湯普森、賓遜等人,成為聯盟中第36位元現役「球二代」。

圖源:雅虎

越來越多的球二代正在湧入聯盟。 根據ESPN數據,2001年,NBA中球二代比例為1.6%,而到了本賽季,這個數據已經增長至8%。 而在2025屆全美75大高中生的名單中,更是有15名球員的父親都是前NBA運動員,其中還包括保沙、安東尼、阿連拿斯等傳奇名號。

這很好理解,除了運動員的基因元素以外,他們從小就能接觸到最頂級的籃球設施和理念,賓遜、居里兄弟等人更是由NBA球員父親親內建著訓練,加上從小養成的飲食、作息習慣,他們自然有比普通人更大的機會脫穎而出。

除此以外,如果我們觀察近年來的選秀就會發現,許多球員都擁有著不錯的成長環境,談吐之間少了些以前球員那種,來自街頭的原始感和攻擊性。

越有錢,越有可能成功,這是現代世界裏最簡單粗暴的道理。但因為擁有統一的競技規則,遵循「實力至上」原則的職業體育世界曾給了那些沒有光鮮出身的孩子們許多機會,見證了不少階級跨越的故事。

但如今,當北美體育的繁榮不斷向下滲透,深入到美國青少年籃球發展系統的各個層面中,這條追夢的道路似乎已經逐漸向窮人關上了門,同時給了有經濟基礎的家庭提供了更多便利條件。

羅格斯大學體育法教授安德魯 · 邦達洛維斯基告訴氪體,美國的青少年體育發展系統中缺乏統一的監管機制:「 在美國,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局,或者體育部長來監管這些事情。 隨著體育商業化的發展,青少年運動的私有化程度越來越高,收費模式逐漸變形,導致很多孩子錯失機會。」

而在這其中,最刺眼,也是近來被討論最多的門檻,出現在以AAU為首,費用越發高昂的青少年籃球賽事當中,所以我們從這開始聊。

02

AAU,孰好孰壞?

盡管美國校園籃球已經足夠發達,但對於那些經濟水平超出同齡人的球員來說,只有在更高水平的比賽中積累經驗,進一步磨練,才有機會被更多的球探發現,拿到升學獎學金甚至走向職業。

作為美國籃球青訓生態中最重要的賽事系統,AAU的名聲想必各位都有所耳聞。該系列賽事創立已經有130年的歷史,涵蓋超過50種不同的運動專案,學員累計超過80萬人,其中的絕大多數都來自AAU的籃球賽事。許多國內的青訓從業者甚至將其看作為標桿。

而就是這樣一個賽事,也一直處於爭議之中。

早在數年以前,高比、荷利等NBA名宿都曾公開發聲批評AAU賽事,稱其「剝削」年輕球員,創造了畸形的競爭環境。而隨著賽事規格和商業性質的進一步升級,則有更多的問題浮出水面,在與一些美國家長們溝通後,氪體發現,所有的抱怨聲都圍繞三個主要痛點展開: 高昂的花費、高頻率的長途跋涉、以及愈發嚴重的「走關系」現象。

首先是花費。

一般來說,球員參加AAU比賽的最主要花銷便是所謂的「Team Fee/Club Fee」,我們可以簡單粗暴的將其理解成報名費。因為各個地區的規則、參賽球員水平、比賽質素的不同,AAU比賽的報名費也參差不齊。

如果只是在當地就近隨便參加一個球隊打比賽,一個賽季(3-4個月)的報名費通常在400到1000美金的區間;如果想有選擇性的和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去競爭,費用則會來到1000-2000美元;而如果想進入精英級別,比如NBA球員所組織的俱樂部和球隊,尋求和全國範圍內高水平球員對位的機會,費用往往在2000美元以上。

而對於那些做著NBA夢的小孩兒們,那些「自己故事裏的喬丹」來說,顯然,1000以下完全不是有效的選擇,他們往往需要利用周末甚至周中的時間去往不同的城市參加比賽,見識不同的對手,才能得到有效的鍛煉。

這也就延伸到了第二個問題,賽季中超高頻率的長途跋涉。

一般來說,AAU球隊會去往全國各地參加不同的錦標賽、冠軍賽,短則一個周末,長則三到五天,大多數球隊都會為球員們提供住宿,但交通和夥食則需要另算。

13歲的小喬治住在費城北部的阿賓頓小鎮,從小就一直在參與AAU相關賽事,而根據他的父親老喬治表示,比賽費用是一方面,最磨人的是長期的接送。

「如果比賽地距我們超過兩小時車程,球隊一般都會安排大巴車,我們只需要交一個大巴錢,但如果是兩小時及以內,一般需要我放下手頭的工作,自己開車送他去,如果比賽一兩天就能打完,我就會留在那看他比賽,但如果是超過三天,我就必須先回來工作,然後等他打完再折回去接他,或者他可以跟幾個隊友坐大巴回來,但你知道的,美國沒那麽安全。」

「時間一長,花費的累積是一方面,我的時間也被切得很零碎,但我們已經習慣了,這都值得。」老喬治補充道。值得一提的是,小喬治也認為一直在路上的安排會影響自己的競技狀態,但比起許多打不上球的孩子,他表示已經很滿足了。

有天賦的球員很多,但一個區域內優質的球隊就那些,物以稀為貴,對於那些有權決定球隊名額的人來說,這自然就成了有利可圖的事。

費城PMCA高中男子籃球隊的多頓教練告訴氪體 ,許多AAU的教練和經理,都會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幫自己的親屬走後門,甚至對外公開出售名額。這不僅影響了體育世界中的公平性,更是為那些家境貧寒或資源匱乏的家庭帶來了劣勢。

「上千美元的報名費已經是很大一筆支出了,許多父母面對這些額外的支出都無能為力,只能妥協,將他們的孩子送到沒相對來說沒那麽優秀的競賽環境當中,這對一名球員的發展無疑是致命的。」

夢想的力量過於強大,人們也願意看天才的故事,所以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投資流入這個賽道,導致AAU等青少年賽事系統的進一步商業化、私有化、精英化,在貧富家庭之間創造出無法磨滅的差距。

03

培養孩子打球,越來越「吃資源」

在北美青少年籃球中,貧富差距所導致的資源傾斜一直存在,那為什麽近些年才開始被討論呢?

還是那句話,美國不缺天賦,總有足夠的天才爬上塔尖,留下那些努力訓練自我成就的故事,而在這足夠多的成功例子面前,那些因為各種原因沒能走到最後的身影,好像也無力辯解什麽。

事實上,賽事只是一個焦點,金錢和社會階級的不同,在其他方面的體現更加另「窮孩子」們絕望。

根據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成為NBA球員的可能性要比中產及以上家庭的孩子低37%。

圖源:IMG

這意味著在籃球這項運動中,社會經濟地位開始顯著影響青少年的發展。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夠透過私立學校、親屬關系以及高規格訓練營輕易接觸到社交和資源,獲得了優質的競賽和曝光機會,而那些無法負擔這些費用的孩子則逐漸被淘汰出局。

對此,阿斯彭研究所給出過一個更為直觀的數據: 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的家庭每年在體育上的支出,比年收入5萬美元以下的家庭多85%。

你花1000,我花1850,我自然就多850塊的優勢,日積月累下來,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那窮孩子真的就沒機會了嗎?

也並非如此。但在開啟討論之前,這裏需要先介紹一個名為導航資本(Navigational capital)的概念,指學生明白如何駕馭各種社會機構、懂得如何使用教育機構中資源的文化技能。其中一項能力,就是學生和同輩同學組建自己的人脈,以及和掌握著獎學金、助研機會、推薦信等種種資源的教授和行政人員打交道的能力。

這不完全是單純的托關系那麽簡單,當一個球員自己本身擁有資源,或者盡量靠近資源,那他在成長道路上的優勢是隨處可見的,哪怕只是多打一場比賽,或者多認識一個行業人士。

NBA球員當路雲·米曹的成長經歷,便完美符合這個概念。

米曹出身普通,但為了讓他能夠早早接觸到更好的競賽環境,並建立一定的資源,母親妮可爾在米曹三年級的時候就將他送進了全美國最好的私立學校之一——格林威治國家學校,盡管這意味著她需要同時打三份工,來支撐兒子的學費。

格林威治國家學校

「她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休閑時間,每天起床腦子裏就只有三件事:下個月的房租,米曹下一年的學費,以及如何讓她的寶貝兒子變成更好的籃球運動員。」一部米曹相關的紀錄片裏這樣描述道。

她是一所小學的老師兼清潔工,此外還會接一些導遊的工作,但就是這樣,她還是能安排出時間在每周末開車帶著米曹去紐約打AAU,長期以往,她2008年買的那輛老凱美瑞,裏程在短短幾年就超過了30萬英裏。

最終,當米曹如願升入布魯斯特預科高中,並在那收獲球探和聚光燈的關註,一舉成為區域內最亮眼的球員,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報。

米曹作為榮譽校友回到母校拜訪

毋庸置疑,妮可爾·米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但這似乎是「窮孩子」們想要站上巔峰之前所必須經歷的,這或許也是為什麽杜蘭特在當年的MVP演講時將母親稱做「真正的MVP」。

寄宿學校、高質素比賽、籃球資源,這些對於高收入家庭來說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些人卻需要拼盡全力才能夠到。但話說回來,又有多少父母真的有信心、有能力做到這些?

還是那句話:越有錢,越有可能成功,這是人類社會結構中的基本邏輯,適用於全世界每一個角落,無法被改變,可能也不應該被改變,許多中國的訓練和賽事機構也並非多便宜,同樣也有許多家長正面對高昂的培訓費用望而卻步。

但回到本文的重點,美國人民需要反省和自檢的,是那些導致貧困孩子的劣勢進一步擴大的不正當行為,讓籃球的競爭性質最大程度地回到賽場之上,而並非其他。

畢竟,當幾千美金的報名費已經成了最基礎的入門門檻,人們開始為了這些東西不擇手段,最大的受益者到底是誰?

反正肯定不是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