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這509位素人導演,居然把快手段子拍成了電影

2024-01-27影視

過去的2023年,豎屏短影片蒸蒸日上,甚至走出了國門。

緊接著,普通人一夜之間改天換命成為可能。

「心理咨詢師」完顏慧德前不久還在直播間罵黑粉,後半年突然被曝是現實版「我本是高山」案例。

【完顏慧德紀錄片】「當時我又是個女孩,誰要我」,bilibili@木板亂剪

分享日常生活的山東小夥於文亮,聲稱自己背後沒有團隊,但做到了10天漲粉數百萬。

誰殺死了「普通男孩」於文亮,bilibili@章北海official

深夜段子配自拍的駕校教練聞會軍,直播收入已經一個億,三個賬號是工作、土味、深情三個人格,人稱有自己的媒體矩陣。

他們走紅後,詫異、嫉妒、對立……亂象叢生。

你失約的海我替你看了,大型紀錄片【中登聞會軍】持續播出,bilibili@分享給你們的

最觸手可及的神一旦被造出來,大眾極端的情緒就有了落腳點:憑什麽出頭的是他們?

都說嘩眾取寵,到底是誰在嘩眾取寵?

嘩的是什麽眾,取的又是誰的寵?

短影片與正常生活的邊界越來越弱,我們慢慢意識到楚門的世界真的存在。

因此,一開始聽說電影院都放豎屏片了,我是有些狐疑的。

天天刷短影片刷到麻木,短影片居然還「登堂入室」了?

拍給誰看?誰又會喜歡看呢?

但這部名為【煙火人間】的片子,確實有些不一樣。

由887部快手影片剪輯成的它,是全球首部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使用者原創內容) 短影片大銀幕電影。

它確實是一部豎屏的紀錄片,但也是一部 關於眾生相、關於當下文化生態 的紀錄片。

最有說服力的並不是此前賈樟柯、戴錦華的盛贊,而是電影本身。

887則來自快手的短影片,構成了509個人的一年四時、吃穿住行、喜怒哀樂。

雖然豎屏的觀感有些陌生,但依舊不妨礙電影的生動鮮活。

或者說, 是影片裏人們的生動鮮活。

歸根結底,有問題的從來都不是傳播的載體和媒介,而是價值觀。

同樣,大家反感的也不是普通人裏的幸運兒,而是網絡上制造沖突的風氣。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因有幸參與南京場的點映,我得以真正在大銀幕上看一次豎屏電影。

但說實話,【煙火人間】這部電影很難用 好看不好看 形容。

非要形容,只能說真實。

真實的不只是素材,還有復雜廣泛的討論。

有人覺得搞笑,有人覺得動人,有人覺得獵奇;

更有「這算不算電影」、「這樣的片子拍給誰看」的聲音。

一部小範圍上映的影片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已經難得。

還記得509位聯合導演之一,也是主角之一的「開船大橙子」站在窗邊說:這裏能一邊做飯,一邊看風景,多好!

如果說爆米花片濃墨重彩,現實題材電影素描勾勒;

那麽這部80多分鐘的片子就是一扇虛掩的窗,而不是已完成的畫。

對觀眾而言,看見的前提之一就是開啟這扇窗。

發現窗、推開窗、看見外面,才是這部電影的完成態。

我們才能意識到,原來不是只有【山河故人】裏的獨舞才算動人。

作物拔節、高樓起落、燈火閃爍,或是女工整理棉紗、農民播種、工人焊接……都是發自生命的舞動。

圖片來源:豆瓣,截圖自大象點映

我們也會發現,不是喊口號的雜燴拼盤電影才稱得上接地氣。

船工一年沒幾天在陸地上,難得喝一次自來水都要記錄,但他們依然很開心。

一位卡車司機不幸因高原缺氧離世,但日後進藏的卡車隊依舊源源不斷。

真正的生活裏沒有線索、預設、暗示;

經歷了喜怒哀樂、生離死別後繼續生活,才是普通人的常態。

圖片來源:豆瓣,截圖自大象點映

看見的前提之二,是他們希望自己被看見。

除了主創團隊有意為之的食、穿、行、住、家順序,影片基本沒有幹預主角和觀眾。

稻田、紡織廠、建築工地、春運路上,509位聯合導演們各自傳達了衣食住行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立意,一句頂一萬句。

圖片來源:豆瓣,截圖自大象點映

887則短影片,每則也都有自己的小主題。

或是在陰天的塔吊上給自己堆個雪人,又或是在禁燃煙花爆竹的節日給自己放朵手掌煙花;

小到「年夜飯不玩手機」的生活細節,大到稻田播種時「天幫忙人努力」的命題……

每個人都生活著,也在生活中創作著。

圖片來源:豆瓣,截圖自大象點映

最後,能夠被打動的人,也是因為在電影裏看見了自己。

譬如工地小哥的熟能生巧背後,是前期一次次摔角和挫敗的鋪墊。

譬如年後家家戶戶告別的場景,讓人意識到成年後每一次告別都越來越漫長。

圖片來源:豆瓣,截圖自大象點映

能在大銀幕看到這樣的電影 ,無疑是難得的。

我很喜歡導演孫虹在提問環節說的那句: 紀錄片忠於真實。

記錄人們的生活是忠於真實;記錄人們對生活的表達,一樣是忠於真實。

短影片已經成為流行現象的今天,以往的死角都有可能暴露在太陽下。

在這些角落裏,普通人不是神,不可能個個一夜爆紅;

生活更不是段子,沒有那麽多起承轉合。

吃穿住行生離死別,才是普通人的煙火人間

1895年12月28日的法國,攝影師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用鏡頭記錄工廠上下班的場景。

這段只有一個固定機位的鏡頭,成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奠定了電影「紀實」的起點。

工廠大門 La Sortie de l'Usine Lumière à Lyon,bilibili@IceCreamSandwich

1936年5月21日的中國,文學界由鄒韜奮、茅盾牽頭向全國征文,題材是關於這一天社會上發生的事情。

這部眾籌的【中國的一日】,記錄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是去除文學矯飾後真正的生活大部頭。

1998年,電影【楚門的世界】全方位展示了一個樂觀小夥的「真人秀」。

在真實與虛構越來越難以分辨的今天,楚門的經歷是一則殘酷的社會寓言。

"原來我才是主角」——【楚門的世界】,bilibili@前前世世的陌生人

傳統閱讀、影院、電視,這些曾經被用來記錄、用來造夢的機制,逐漸在娛樂方式中退隱。

關於 看和被看 的討論也就這樣跨越了幾個世紀,始終沒有得到答案。

到了2011年,YouTuBe眾籌發起的紀錄片【浮生一日】,記錄了全世界網民的生活。

有網友銳評道:「如果有神存在,他們能看到的人間景象應該就是這樣吧。」

但所有的素材,都是網友自己的創作;所有的創作,也都來源於真實生活。

圖片來源:豆瓣

所以2020年在國內節展上映的【煙火人間】, 其實已經不算是吃螃蟹者。

它的難得在於真實赤裸,但看完全片更能感到那份獨屬於國人的溫良。

當然,跳出片子形式和敘事的突破,「電影到底屬於誰」這個頗具「十七年」氣質的話題也再度被喚起。

追溯回一百多年前電影的起源,主角是蕓蕓眾生;但導筒在誰的手裏,電影的解釋權就屬於誰。

作為普通觀眾,我們好像只能成為接受的容器。

但進入2010年代,短影片平台一夜之間如雨後春筍般誕生。

短影片的流行成了雙刃劍,但自那以後, 一個自我表達的時代到來了。

逐漸離不開互聯網的人們開始意識到:無論年齡、性別、職業, 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主角。

記得點映現場,導演的一句話再度昇華主題:

「攝影機成了新的自來水筆,如今手機成了新的攝影機,每個人都有了表達的權利。」

2024年1月25日,【煙火人間】南京路演現場

生活可以作為作品的原材料,作品也可以無限於接近生活。

但生活本身是他人無法幹預、冷暖自知的。

羅大佑在【現象七十二變】中唱到:「或許你將會發現人生還算美麗,只要你拋開一些面子問題。」

是的,無論是在太陽下還是在角落裏,無論能不能被看到,都該始終如一保持生活的勇氣。

就當是【煙火人間】灌的一點雞湯吧。

寫到這裏時,我想起電影裏的播種大哥再一次站在陰雨散去的稻田邊。

他由衷地笑了,然後說:

天幫忙,人努力。

圖片來源:豆瓣,截圖自大象點映

封面圖來源:豆瓣, 大象點映

參考資料:

1、【完顏慧德紀錄片】「當時我又是個女孩,誰要我」,bilibili@木板亂剪

2、誰殺死了「普通男孩」於文亮,bilibili@章北海official

3、"原來我才是主角」——【楚門的世界】,bilibili@前前世世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