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再看【瑯琊榜】奏請重審赤焰案的出場順序,才懂靖王的仁慈與殘忍

2023-12-06影視

文丨木易娛 排版丨木易娛

圖片來源:相關截圖,特別致謝,侵刪

今天是日更第 145 / 300 天

【瑯琊榜】中名場面不少,但是武英殿上,群臣奏請重審赤焰舊案,絕對是高燃名場面。

九死一生的林殊,化身麒麟才子,輔佐靖王,辛苦謀劃多年,為的就是有一日,能讓梁帝親口下令重審赤焰舊案。

他要的不只是洗刷祁王和赤焰軍的冤屈,還要讓靖王堂堂正正地登上帝位,不用承受世人置喙,所以,必須由梁帝來做這件事。

面對生性多疑又固執的梁帝,怎麽讓他同意此事,是個非常棘手且需慎重的事情。

最終呈現群情鼎沸的局面,確實非常震撼,而且出場順序也很有深意。今天木木就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個高燃場面。

1 首告蒞陽長公主

赤焰舊案是梁帝心中最大的逆鱗,所以想要把這個案子提起重審,理由一定要充分,首告一定要有足夠的身份,才能夠引起梁帝和群臣的重視。

關於首告的人選,梅長蘇認真考慮過,雖然言侯也願意,但是作為罪魁禍首謝玉的妻子,蒞陽長公主的立場和身份,無疑是最師出有名的。

而且首告之人必須心誌堅定,才能承受住帝王的怒火和巨大的心裏壓力,陳述完整。

蒞陽長公主持謝玉親筆手書,當著群臣的面,向梁帝一一供述謝玉的罪行,情緒激憤,言辭懇切,確實讓人敬佩。

梅長蘇這樣安排還有個小私心,景琰可以據此,以正當的理由赦免謝氏一族。

2 蒙摯

雖然蒞陽長公主很穩得住,但無法接受的梁帝,是不會讓她說完的。

所以聽到蒞陽長公主的供述,梁帝非常抗拒地喊到:

「朕不要聽,你下去,下去!住口!住口!來人,把她給朕拖下去!拖下去!」

一連串的疊句,足見梁帝的恐懼與憤怒,不但禁軍魚貫入內,就連中書令柳橙和沈追都擔心地站了起來,場面瞬間僵持。

這時需要有人鎮住局勢,確保長公主說完謝玉所有罪行。

於是蒙摯從梁帝身側走到蒞陽長公主身邊,一同跪下,並語氣堅定地說:

「臣恭請陛下,聽完長公主所言。」

蒙摯這一跪,既代表了曾經的赤焰軍身份,也代表了如今的禁軍首領,意味著親信勢力脫離梁帝的掌控,可謂是分量十足。

3 霓凰郡主

蒞陽長公主說完,梁帝不但氣得摔東西,更是直接召喚禦林軍。

但是鏡頭一轉,就能明顯看到,禦林軍已經被控制,然後霓凰郡主就第三個出場了。

作為林殊的未婚妻,她的提請也是合情合理。

而且身後還有雲南穆王府十萬鐵騎,底氣十足,這時候梁帝就算想拒絕,也得掂量掂量。

4 蔡荃

如果說前面三位是出於私情,那從蔡荃開始,就是前朝重臣的表態了。

作為刑部尚書,蔡荃一向是剛正不是,敢說敢做,而且發言也極具專業素養:

「長公主所言,令人驚駭,又有謝玉手書為證。若不徹查,不足以安朝局民心,還請陛下準郡主所奏,自即日起,重審皇長子與林氏之案,以彰陛下賢明聖德。」

寥寥幾句,就言明了原告、被告,以及重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 柳澄

蔡荃的直性子和急脾氣,是朝野皆知的,或許還有人對此事存疑,但是中書令柳澄的分量又足了一些。

這位老大人一貫是個和稀泥的,每每遇到梁帝發問,他總是顧左右而言他。

可是這一次,他在蔡荃之後,立馬站出來,且語氣堅定,說出「臣附議」,剩下的朝臣其實已經在心裏做出了選擇。

6 沈追

作為靖王最器重的朝臣之一,戶部侍郎沈追的品性絕對是過關的。

但是他為人圓滑,行事周全妥帖,也是個不輕易表態和冒尖的主。

在柳澄大人之後,他也站出來說出「臣附議」,至此,朝中的中樞力量幾乎都已表態。

剛說完,眾臣就紛紛起身,表示「附議」,群臣鼎沸之勢已然形成。

7 紀王

作為梁帝的親兄弟,紀王一直是寄情玩樂,大智若愚的。

看到他晃晃悠悠站起來,梁帝第一反應是先瞪了他一眼,以為能震懾住紀王。

誰知他也說出:臣弟以為,眾臣所請,甚合情理,望陛下恩準。

梁帝曾說過:紀王在宗室之中,很有威望,他這一站,即代表了宗室的意見。 到這裏,席上還坐著的,已經沒幾人了。

8 穆青

此時穆青站出來說:既然案子審錯了,那就應該重審。

雖然剛剛襲爵,但穆青到底也是一方諸侯了,身後同樣是雲南十萬鐵騎,軍方勢力一致請旨,梁帝已經騎虎難下,無力反抗。

9 言侯

穆青之後,言侯也站出來,語氣鏗鏘有力:

「長公主所言,脈絡明確,事實清楚,按法按理,都應該立案重審。可臣就是不明白,陛下為何就是猶豫不決。」

作為曾經輔佐梁帝登基的重臣,何況還有當年解「三月彎刀」困局的豐功偉績,哪怕幾十年不問政事,他的影響力仍是無人能敵的。

由他壓軸,就是要直擊要害,逼迫梁帝認清現狀:重審赤焰案,他已別無選擇。

10 太子景琰

景琰在眾人的目視下,緩緩走到堂前,扶起了首告的蒞陽長公主,其實態度已然明了。

在梁帝期盼的目光中,景琰用「兒臣附議」,擊碎了他最後的堅守,走到這裏,梁帝真的變成孤家寡人了。

11

其實不難看出來,出場次序都是經過了精細的謀劃。從確保首告,到引領朝臣,宗親,以及最後言侯和景琰的誅心,層層遞進,直逼的梁帝毫無招架之力。

面對梁帝最後的威脅,景琰說:兒臣一直以皇長兄為楷模,但兒臣不會是第二個皇長子。

作為監國太子,整個朝堂早已盡在他的掌握。

說靖王殘忍,因為九安山一戰之後,他早有實力直接逼迫,偏偏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把所有環節打通,讓梁帝毫無選擇,連罵他「亂臣賊子」,都名不正言不順,他確實是在「請旨」,而非「逼宮」。

說靖王仁慈,是因為從長公主首告開始,梁帝一直都有機會,正視這件事,早一步認清現實,坦誠相待,同意重審,他原本不用面對群臣的敵對。

可他偏偏固執己見,哪怕梅長蘇把事情挑得那麽明,他也不肯低頭。最後的難堪,不全是靖王給他的,也是他自己選擇的。

就像靜妃最後和他說的那句話:哪怕身為帝王,也總有做不到的事情,可悲又可嘆~

- END -

作者簡介:

木易娛,喜歡追劇觀影,專註個人成長,希望用閱讀和寫作治愈生活,享受當下的柴米油鹽,也想追求詩與遠方。

本文正選於公眾號木易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