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全球票房破50億,65萬人打8.8分,迪士尼新作卻在國內慘遭滑鐵盧

2024-06-27影視

聊一部最近最爆的片。

上映10天,全球票房7.2億美元,超越【沙丘2】暫列年度票房冠軍。

口碑,也是罕見的爆棚——

前幾天國內上映,豆瓣開分後不降反升,目前8.4。

什麽片?

卷走了包括奧斯卡、金球獎、安妮獎等52項最佳動畫獎的神作續集——

頭腦特工隊2

Inside out2

在全球電影走向萎靡的今天。

一部續集,不但票房必然會超過前作,口碑也沒有崩盤,還有什麽可苛責的呢?

甚至於Sir在看的時候一度在想。

皮克斯真是精確地陪伴著一代人在成長啊,2015年第一部時聊兒童,2024年第二部就步入了青春期。

這樣持續不斷的情緒價值提供。

如果能繼續下去,那幾乎可以用「偉大」來形容。

可是。

如果就事論事,以單個作品來比較的話,其實我們也不免狐疑——

為什麽【頭腦2】延續、甚至拓寬了前作的優秀元素。

卻好像失去了觸動人心的力量?

是因為這樣的「套路」我們見過一回,太熟悉了?

不不不。

留個懸念。

Sir先帶你淺淺回顧一下前作的故事。

01

回到【頭腦1】的結尾。

身為主角的樂樂,在經歷了記憶廢墟的放逐後,終於意識到:

看起來一無是處的哭包憂憂,原來,才是讓萊利變得強大、自洽的有效武器。

情緒五要素,都放下了爭老大的執念,他們有條不紊地展開工作,也帶出了【頭腦1】的主題:

憂傷、恐懼、厭惡、憤怒……

這些你一聽就想扔掉的情緒,其實沒有一個是真正負面的。

因為成長,意味著聰明地與情緒共處,而不是以逃避和壓抑,來獲得虛假的快樂。

深刻嗎?

可比起第一部,【頭腦2】的主題,更普世,也更深刻——

當世俗的評價與本真的自我打起了架……

你會選擇我行我素,還是丟掉自己?

女主萊利的選擇是——

先丟掉……

過去的朋友。

冰球訓練營第一天,萊利就從閨蜜口中,獲得了兩個噩耗:

一,閨蜜沒有跟她考上同一所高中。

二,她參加的冰球訓練營,不是普通特訓,而是要選出火鷹隊的選手。

換言之。

短短三天,決定了萊利三年的高中生涯:能不能認識新朋友、能不能進入夢寐以求的隊伍……

但也不是沒有好訊息——

萊利最崇拜的女神,小娜,不僅從頭酷到腳,還是火鷹隊的超級先鋒。

居然……主動跟她打招呼了!

倆人見面,相當生動地展現了青春期新晉情緒角色的通力合作群魔亂舞。

第一次見最星星眼的人……

咋辦?

當然是焦慮,然後……結巴。

終於介紹完自己了。

定睛一看,我去……姐姐好美!

然後,羨慕人家的發型、衣服、身材……和每一寸肌膚。(不是癡漢)

在你慌神之際。

對方拋了個梗,你根本接不上,眼看就要冷場。

十萬火急,最安全的招數當然是:

裝酷!

但裝到一半,對方搞不懂,身為社恐的你,立刻想找個洞鉆進去……

尬到極點。

這,就是青春期四元素:

焦慮、羨慕、頹廢、尷尬。

萊利堅信,集訓營的學姐,都意味著更優秀的自己。

為了接近閃閃發光的她們。

她決定,立刻,馬上,拋棄過去所有的自己!

以前最愛聽的樂隊。

據說在學姐圈裏風評一般,堅決否認。

就算被朋友就地拆穿,也要陰陽怪氣。

以前最愛吃的披薩、漢堡。

據說在火鷹隊眼中,都是應該丟掉的熱量垃圾。

那就假意認同,吃下學姐送的……口味相當「高級」的能量棒。

而這,其實便是【頭腦2】提出的疑問——

為了合群、為了進步、為了成為被人喜歡的自己。

你,丟掉過多少個自己?

02

平心而論,比起第一部的課題:「沒有悲傷的釋放,就沒有快樂的習得」,第二部聚焦的問題,並不容易解決。

不同於第一部裏,樂樂和憂憂的出走後,怒怒、厭厭、怕怕輪番控制萊利,最終差點把人搞得離家出走,釀成事故。

在【頭腦2】裏。

雖說新加入的情緒有四個。

但焦焦,占據絕對上風。

他堅信:萊利想要變得更強,就必須把低階情緒全部丟掉。

焦焦全面奪權的日子。

也是大腦裏每個功能區,拼死拼活加班的日子。

比如,他會要求大家畫出關於打不好冰球的一百種後果,激發萊利的競爭欲,讓她晚上睡不穩,早上又要早起加練……

在焦焦掌權的時間裏。其他的三種情緒,幾乎是打醬油的——

慕慕,焦焦說什麽,她就做什麽,毫無自我的跟班;尬尬,偶爾跟憂憂眼神交流,其他時候存在感為零;喪喪……除了躺沙發,就是玩手機。

雖然,電影為喪喪設定了有趣的情節:陰陽怪氣的他,每次一來勁,就會讓大腦出現一個諷刺大裂谷。

但看完全片,我們能記住的,好像就只有焦焦(甚至為了影片呈現,皮克斯還刪掉了幾個情緒)。

當然,Sir完全理解,電影讓焦慮掌權的用心——

當我們急切想成長,適應變化和競爭,都曾讓焦慮駕馭自己。

當焦慮持續爆發,所有七情六欲,都會被潛意識鄙視和壓抑。

就像當間諜的憂憂,他一直躲在控制室的角落。但每一次,只要它的小手想要碰到控制台,就又會被焦焦趕跑。

但焦慮,是反派嗎?

不。

當他因為給萊利施壓,導致萊利緊張、出錯、撞到了最要好的朋友,焦焦急得哭了出來。

它和其他情緒一樣,毫無保留地愛著萊利。

它只是一不小心,讓那個虛假的、更好的自己,完全駕馭了真實的、不夠完美自己。

於是,現實中的萊利,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甚至是,一個更糟糕的自己……

電影對焦慮的生動描述,相信每一個「東亞孩子」都能無限代入。

被生存恐懼支配一生的我們,從求學時期,到步入職場,再到成立家庭……已經習慣了一往無前地與時間賽跑。

我們要迎合父母期待,要獲得社會認可,要看上去體面、優秀、幸福……

唯獨沒有問過自己——

內心的快樂,在哪裏?

在【頭腦2】中,萊利在經過焦慮風暴後,被教練罰下場休息。

在那短短的兩分鐘。

她的大腦,經歷了一次齊心協力,要將過去的自我,重新找回來的挑戰——

焦焦把一切搞砸後,突然明白到,過於急切功利的成長,並不能讓萊利成為更好的人,反而會讓她失去了道德準則。

於是,他和曾被自己驅逐的所有情緒,緊緊抱在一起,只為讓萊利的自我認知樹,重新閃閃發光……

故事結束。

電影裏的萊利接受了那個不完美的自己,電影外的我們也收獲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看似非常圓滿。

可。

會不會覺得,似乎少了些什麽?

03

平心而論,這樣的落點,確實很動人。

但仔細來看。

卻也是 將伴隨人一生的認知課題,簡化成青春期才有的情緒問題。

人,只要克服了過分的焦慮。

就能告訴自己——

我很棒,我不必獲得所有人的喜歡、不需要社會的加冕、權威的認可……嗎?

這也是【頭腦2】比第一部缺少,從而遜色的地方——

它不敢殘忍。

這場由焦慮發起的情緒風暴,最後在樂樂的一句,「我們無法決定萊利成為怎樣的人」後,草草結束。

萊利學會了和九種情緒共處。

但在這場與情緒的鬥爭中,萊利沒有失去任何東西,你看不到這場成長的痛苦代價,究竟是什麽。

火鷹隊學姐,毫無芥蒂地接受了她;一起長大的閨蜜,原諒了萊利的魯莽,還跟她保持聯系、為她加油。

火鷹隊的選拔結果呢?

電影沒有給出答案,只是告訴我們:

接到通知的一瞬間,萊利笑逐顏開了……

在Sir看。

過去皮克斯第一梯隊的動畫。

其實都做對了這件事——

它們敢讓主角,真正地失去。

【飛屋環遊記】裏,成長,是對離別的接納。

當被卡爾救下的羅素看見,代表著和妻子甜蜜回憶的房子,沈沒雲海。卡爾忙不叠道了歉,羅素卻淡淡的說:

沒關系的,只是一棟房子而已。

在【心靈奇旅】裏,成長,是與平庸的自己和解。

千年投不了胎的老靈魂「22」。

它沒有失去什麽,因為它就是「失去」本身——

什麽都懂,但什麽都不好奇、覺得沒意義。

最後雖然找到了屬於他的火花——卻那麽平庸且「無用」:走路、看天空、感受花開花落。

在【頭腦特工隊1】裏。

成長,是與童真的告別。

全片最讓人淚目的瞬間,是女主萊利的虛擬朋友,一哭就能掉糖果的冰棒,為了將樂樂送回大腦總部,拼了老命發射火箭。

結果,當樂樂逃離記憶廢墟,冰棒卻一點點地被遺忘、融化……

導演彼格,這樣解釋冰棒的消失——

成長,意味著一種失去的感覺。

所以,我們設計了冰棒。 他像是一個失業的演員,想要拼命找到一份新的工作,試圖來讓自己回到女孩的記憶裏。

當然,這份希望最後落空了。

有了冰棒的失去,才完整了【頭腦1】的命題——

暴露脆弱,學會悲傷。

能讓一個人真正地強大。

但強大的代價是,永遠永遠,失去天真。

然而在【頭腦2】裏,我們感受不到,這種切膚之痛的成長。

在導演眼中,焦慮只是青春期的不速之客,只要焦慮願意把主控權讓出來,只要人足夠愛自己、信自己,就不會陷入到活成裏子還是面子的糾結中,也不再被他人的眼光、權威的認可操控,找到自己的寬闊天空。

但話又說回來。

想得太簡單,或許不是【頭腦2】的錯。

因為成為自己,還是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要自我的成長,還是要體面的成功……

這些抉擇要付出的代價,在不一樣的社會裏,本來就不一樣。

當一個社會,擁有優秀之外的無數種出路。

又或者說,一個社會,本來就對優秀,有著無數種靈活定義。

那麽他們需要做的。

好像真的是讓孩子相信——

保持真實、樂觀、堅定,做情緒的主人,就會逐步蛻變成,你想要的自己。

但在一個連短暫的躺平都是罪過,要擔心落後於人的社會呢?

或許。

我們只能相信,【頭腦2】再治愈,也只是屬於遠方的虛假童話(這大概也是國內票房不佳的原因之一吧)。

就像豆瓣高贊評論說的——

在安陵容的大腦裏,應該每天都有焦慮風暴。

安陵容是誰?

不就是初看嫌棄,再看心酸的……

我們自己?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