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素錦的香港往事】:一個母親漂泊在香港的20年

2023-12-07影視

我有段時間十分喜歡在小宇宙上聽 「故事FM」 ,連聽了很多期,每一個故事就好像一個一個電影短片一樣,從開始到結束也就半個小時的時間,但是其間人物的酸甜苦辣卻能讓人回味良久。其中有一個故事叫 【尋找素錦】 ,講述的書信收藏家劉濤偶得400多封民間書信,發現了塵封在歲月中6、70年的一段動人故事。素錦與素美兩姐妹分隔上海和香港兩地近20年,由於諸多原因無法見面,姐姐素錦在香港,三個孩子留在上海由妹妹素美和妹夫照顧,本來計劃在香港十天半月便能返滬,但命運的玩笑開得比較用力,因緣際會下阻隔一下拉長到近20年。20年可以發生什麽事?小則青絲變白發,大則陰陽永相隔。

這個故事在 【讀庫】 上也有出版過,四萬字,剛好2022年有訂閱 【讀庫】 ,從書架上翻出來很快找到一口氣讀完。最近 【素錦的香港往事】 出版,字數擴充到14萬字,新增了更多的家族細節,妹妹素美、丈夫和三個孩子的形象也更加立體,讀完之後的震撼程度並沒有因為熟悉而較前兩次有所減弱,反而是更多的細節筆墨讓這種震撼變得更加具體起來。

透過這些被精心保存下來的400多封書信,上世紀6、70年代兩個城市的變遷,小人物生活的悲歡離合和命運的起承轉合在字字句句之間以十分細膩的方式彌漫出來。這種凡塵故事產生的唏噓力量一點都不輸給任何的偉人故事,不像暴風雨那樣猛烈,倒像是深冬上海的綿綿細雨,不管你裹得多麽嚴實,那種入股的涼氣總能見縫插針,鉆到你的骨子裏去。畢竟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凡塵,而不是偉人,所以這個故事中的細節更容易讓人感同身受起來。

素錦,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丈夫在上海納了素錦這個外室,但是50年代帶著原配妻兒遠去香港,她自己帶著三個孩子在上海,沒有謀生的本事,生活已經支撐不下去了。1956年的一天,她將孩子匆忙托付給鄰居和親人,孤身一人到香港找三個孩子的父親討錢。本想十天半月就能有著落拿到一筆贍養費,奈何男人有三房太太,自己不是正室,也不如香港的新歡受寵,自然不受待見,面都難得見上一面,更何況是伸手要錢呢?丈夫更是練就一手腳底抹油溜之大吉的絕活,動不動就去了美國去了越南,對她不管不顧,她只能發揮「蘑菇」功,開始了在香港苦熬和苦耗的生活。

圖片來自原書

素錦初到香港的時候還能在親戚家住著,接受親戚的一番招待,去香港和澳門遊玩一番,但是什麽樣的親戚能讓你賴著住兩年還能保持知冷知熱呢?兩個月都是難事,香港的親戚能夠接濟素錦兩年著實已經很偉大了,說不得人家現實和勢利的。所以她不得不搬出去自謀生路,期間丈夫偶爾「施舍」一點錢給她,不至於到餓死的地步。她也嘗試自力更生出去找工作,在一家餐廳當過收銀員,給別人做一些抄寫、針織之類的靈活。「沒什麽學問、年紀較大」從素錦一開始去香港就是一個限制,以後也更是如此。

圖片來自原書

一個人不自食其力之後自會嘗盡艱辛,人生百味總會給你機會都領略一番。素錦極盡省吃儉用之能事,總是吃最便宜的東西,填飽肚子不挨餓就可以,衣服也是精心打理和保養,舊了的改改再穿,省下的每一分錢都寄回給上海。

然而,兩代人是不會按照一個劇本生活的。三個孩子留在上海妹妹妹夫照顧著,母親這廂是工作小心謹慎,生活節衣縮食,為人處世唯唯諾諾,牙縫裏擠出錢來養活自己養活在上海的三個孩子。但是三個孩子在那廂是什麽樣子呢?是否能夠體會他鄉的母親這份酸楚和苦心呢?用妹妹素美在信中的形容,幾個孩子可以概括為愛慕虛榮,不聽管教,懶散調皮,而且青少年階段即如此,性格怕是已經成形,規勸不過來了。

圖片來自原書

素錦是一個孤身漂泊在香港的女人,也是一位三個孩子的母親。正是因為養育孩子的責任讓她選擇來到香港,選擇留在香港,也支撐她苦苦地活在香港。「母親」這個角色,「母愛」這種力量是這本書的主心骨,也是素錦的主心骨,在此之上才有姐妹之情、夫妻之情、人情等共同刻畫出素錦這個活生生的人物。在生存面前,活下去是首要任務,沒有辦法談什麽是最佳的養育方式。教育這個事情,是一個漫長的復雜的過程,不是說靠給孩子苦口婆心、苦情規勸就可以的。

素錦因為看到打工的香港餐廳的老板娘教育兩個兒子「受益良多」,有錢人家的孩子也是按照社會標準去磨煉,知道以前是對孩子過於放縱了,但是這種放縱和溺愛因為歉疚延續到了三個孩子三十歲左右。兒童性格在早期就已經被塑造成形,後續哪怕是生活有再大的變故也難以改變。不是說生活不能塑造人,生活有這個實力和本事,而是生活的壓力現在哪裏能落得到他們的頭上?媽媽在頂著、小姨和小姨夫在頂著,他們被生活教育的日子還在後頭呢,這也算是孩子們最後的天真和任性了。

圖片來自原書

就像素錦,最開始跟孩子們的父親在一起的時候也是婆子丫頭好幾個圍著轉的,現在在香港的這番境地,怎能不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而感嘆,對生活滿懷敬畏呢?

素錦是很堅韌的,能屈能伸,但是又絕對不失做人的體面,這一點不得不讓人佩服。6、70年代的香港,經歷過台風、缺水、銀行擠兌、通貨膨脹、搶劫橫行、樓市暴漲、股市崩盤等諸多動蕩,素錦作為生活在這裏的底層人士,自是認清和切身體會了現實的殘酷。在香港房地產市場繁榮發展的時候,房租基本上吃掉了絕大部份的薪金,好在三餐可以在打工的餐廳解決。工作時間長,幾乎沒有歇腳的時候。在餐廳是冷氣十足,回到家裏又要忍受逼仄房間裏炎熱,冷熱交替身體吃不消。

在香港這幾年,素錦硬生生「愁」出病來「急」出病來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大多數時候也是硬挺過來的,因為沒有錢看醫生。人的壓力積攢到了一定程度,身體就會警報反抗,哪怕是有鋼鐵意誌的人也鎮壓不下去。素錦不是個不堅強不能吃苦的人,香港教會了她「務實」,現實的殘酷也磨煉出她的韌性和知足常樂的態度。

「好好睡覺,明天爬起來又是好漢一條。」

圖片來自原書

在香港的最初十年,來自丈夫的施舍和薪金能夠讓她勉強度日,但是但凡有額外的開支就要尋求額外的幫助了,丈夫寵愛三太太,有錢也不會給素錦花,多半時間也不在香港,自然是指望不上的。另外還有個張先生,這個小生意人也不知是單純的憐香惜玉還是另有所圖的想法藏匿得實在太深,「救急不救窮」地也幫了素錦很多次。

張先生曾經是她的一個希望,她曾經想過離開這個沒有責任心的丈夫跟這位善良的小生意人在婆羅洲一起生活,但素錦終究是沒有成功離開香港,她與張先生的情分最後也是無疾而終,她命中註定的還是這個胖乎乎的丈夫。關於素錦與張先生的感情,書裏的這段話寫的特別好:

這註定了只能是一份中年人之間無疾而終的感情。她只是世間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子,想要在困境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借謀愛而謀生。他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男子,對這個女子的確動過心,但動心的程度,還不足以接納她全部的附加負擔。有情意,也有算計。雪中送炭,曖昧溫暖,卻終將涼涼。草蛇灰線,未曾伏筆千裏,只是戛然而止。生活啊,生活總要繼續。素錦回到了自己的籠子裏。

於是,素錦繼續她的苦熬和苦耗。

圖片來自原書

素錦在香港的境遇和選擇在我們現在人看來會有些難以理解,俗話說得好,天下男人千千萬,為什麽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呢?但是素錦生活的是上世紀60年代,她小時候父親早亡,母親體弱,下面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要照顧,所以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去做舞女。當時上海有很多少女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在世人復雜的眼光中,她們用曼妙的腰肢承擔了家庭的重擔,被當時的民國上海文人刻薄地稱為「貨腰娘」。她們身不由己,咽淚裝歡;她們迎來送往,彩袖殷勤;她們神情嫵媚,內心疲憊——其實誰去在意她們的內心呢?但見「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圖片來自原書

後來素錦遇到後來終於遇到了比她大十二三歲的商人章文勛,她形容為「也是前世冤孽」。恰巧那時候他剛做成一筆生意,手裏還有點錢,頭腦一熱便答應了負擔她一家生活,素錦就這樣手忙腳亂地成了他的外室,並很快有了大女兒蓼芬。生了孩子後,更索性認了命。

抓住了救命稻草上岸,作為二房嫁給這個胖乎乎的男人,30多歲時已經成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她是「半路」才開始苦情起來的,作為那個時代的女性,生活能給她多少選擇呢?就像上世紀60年代的人想象不到我們現在的生活一樣,當時他們的生活我們也不要帶著「理所當然」去設想。畢竟,60年代初,香港都曾經因為幹旱而缺水到每四天供水一小時的地步,這是我們未曾親身經歷的人很難想象的。

圖片來自原書

素錦對自己的處境看的很清楚。

想到從前的自己、如今的方太太,女人經濟不獨立所帶來的痛苦真是受夠了。

但是看得到問題並不意味著有解決方法,她只能繼續做一個被生活所困的明白人。

生活從來都不缺狗血的素材,過去如此,現在更是花樣翻新。人的選擇多了,選擇的成本就降低,都會給自己留空間留後路,到最後,也道路換了一個又一個,下了陽關道,上了獨木橋,如此反復折騰了幾番回頭一看,發現離起點竟沒走多遠,兜兜轉轉本來就是轉角的地方,為什麽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地都是在原地附近打轉呢?如果老天爺能給人們發一個全景式地圖就好了,起點在哪裏不重要,至少讓力不白費、罪不白受,不至於在幾十年之後回顧往昔的時候憤恨不已,想找個人掐死來解解氣。

圖片來自原書

書信的最後,素錦的故事結局算是溫情的,三太太看清現實後把她丈夫蹬了,丈夫慢慢也認清素錦才是那個始終能陪伴他身邊的人。她跟丈夫終於在香港買了房子,晚年不用再搬家了。三個子女在上海也都工作結婚,開始接受生活對他們的挑戰,素錦在這20年間跟親人之間的誤解和矛盾也都基本一一化解,這是不圓滿之後的圓滿,我們看到素錦這20年的飄搖,最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個停泊的港灣,也算是長舒了一口氣。

生活畢竟沒有侮辱了她的堅韌和樂觀。

三順

2023年12月6日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