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同樣演「三國」劉備,把於和偉、孫彥軍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2024-07-25影視

若要論誰筆下的群像最生動,羅貫中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其中劉備這一角色尤為復雜多面。

一部【三國演義】,寫盡了德與道。我們看到劉關張桃園結義,患難與共;見證李曼成慨然允諾,義薄雲天;感受玄德為友沖冠一怒,肝膽相照;驚嘆關雲長單刀赴會,氣吞山河。

同時,這部作品也道盡了利與權的爭鬥。身處劣勢的曹操反殺四世三公,威震華夏的關雲長敗走麥城,身負血仇的劉備含恨病死白帝城,三雄爭霸卻讓司馬家得了天下。

在這紛繁復雜的亂世中,劉備的形象顯得格外矛盾。他時而英雄氣概十足,時而又顯得優柔寡斷;既有匡扶漢室的遠大抱負,又不乏市井草莽的市儈氣質。

說他中庸吧,他卻成就了"開局一賣草鞋的,收局卻問鼎天下"的熱血上位史;說他是有能之臣吧,他的創業又屢屢破產被清算,知天命之年都還在逐夢中原。

這樣一個矛盾而豐滿的角色,給演員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機遇。如何在揚劉抑曹的基調下,避曹鋒芒,詮釋出劉備的魅力?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要從於和偉和孫彥軍的精彩演繹中尋找了。

在眾多版本的【三國】影視作品中,於和偉和孫彥軍分別塑造了極具個人特色的劉備形象。二人同樣演繹劉備,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

孫彥軍版的劉備沈穩大氣,儒雅有度;於和偉版的劉備則血性十足,草莽英雄本色盡顯。究竟誰的詮釋更勝一籌?讓我們走進這兩位演員的表演世界,一探究竟。

劉備的一生,始於微末,終於帝位。然而,無論處於何種境地,他心中始終燃燒著一個信念:匡扶漢室,中興漢統。於和偉在飾演劉備時,將這份執著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討伐董卓的劇情中,他一上場就慷慨激昂地宣告:"我乃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盡管群雄對此嗤之以鼻——畢竟劉勝妻妾成群,光兒子就有一百二十多個——但劉備眼中的堅定絲毫未減。

這一幕不僅體現了劉備的自信與勇氣,更為後續劇情埋下伏筆。當劉備接受漢獻帝的密詔時,於和偉的表演更是精彩。

他先是謹慎地向門禁出示身份:"我要進去,你不讓我進去我就告訴曹操。"這時的劉備,還未與曹操翻臉。然而,進門後聽到漢獻帝一聲"劉皇叔",道盡了在位時受曹操壓制的無奈和心酸。

隨即,劉備的態度大變,對門禁怒斥"放肆!",徹底與曹操劃清界限。從這一刻起,劉備立下決心,要以興復漢庭為己任。

相比之下,孫彥軍版的劉備則更多地體現了"寬仁忠厚"的特質。他塑造的劉備雖然同樣懷揣匡扶漢室的誌向,但表現得更為內斂含蓄。

無論是面對張飛的魯莽,還是關羽的固執,孫彥軍的劉備總是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化解矛盾。例如,當張飛失守徐州後準備自刎謝罪時,劉備雖然怒其大意,但也只是以巴掌懲戒,並阻止張飛的極端行為。

又如關羽慘死後,張飛暴跳如雷,嚷嚷著要去討伐東吳,劉備再次勸阻,告誡張飛要等待時機。這些細節無不展現了一位仁君應有的氣度。

即便到了彌留之際,劉備仍不忘初心。於和偉飾演的劉備在臨終前仍在教育阿鬥背誦【高祖本紀】,體現了他對漢室血脈的驕傲和責任感。

這份執著,正是他一生為之努力奮鬥的動力,也是他勇往直前的旗幟。兩位演員雖然風格迥異,但都成功塑造了一個誌存高遠、初心不改的劉備形象,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了這位亂世英雄的家國情懷。

劉備的成功不僅僅依靠他的仁德和血統,更源於他的智慧與城府。青梅煮酒論英雄和借荊州不還的故事,正是體現劉備智慧的經典橋段。

在青梅煮酒的戲份中,孫彥軍的表演可謂精妙絕倫。建安四年,袁曹鋒芒畢露,為保身後無憂,曹操以酒宴試探劉備。當曹操說出"現在的天下,只有你和我稱得上是英雄,袁紹那樣的人根本不配!"時,孫彥軍飾演的劉備先是"失匕著",轉譯過來就是嚇得筷子都掉了。

但緊接著,他警惕地瞥了一眼曹操的背影,眼中閃過一絲殺意,又迅速恢復平靜。這短短的一瞬間,將劉備內心的驚詫、警惕、野心和隱忍全部展現得淋漓盡致,展示了劉備"唯唯諾諾之外的隱忍克制、喜怒不形於色"的一面。

而於和偉在處理借荊州不還的劇情時,則展現了劉備另一面的智慧。面對周瑜的美人計,於和偉的劉備並未顯得慌亂。

他先是怒斥張飛關羽,密令諸葛亮暗中謀劃,隨後才赴約東吳。在見到吳王時,劉備更是主動將趙雲之劍交給呂蒙,坦然下跪,直言不諱地表示:"是的,我不是來還荊州的。

"這一跪不僅彰顯了劉備追求事業的決心,更體現了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義者永無畏"的精神。這一跪不僅打動了孫尚香的心扉,更讓整個東吳陣營措手不及。

試想,若沒有劉備這番氣魄,僅憑諸葛亮的"將計就計"四個字,如何能讓東吳吃癟?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殊不知美人也難抵這熱血男兒的英雄氣概。

兩位演員都成功塑造了一個智勇雙全的劉備形象,但側重點略有不同。孫彥軍更多地展現了劉備的內斂和城府,將其塑造成一個"寬厚仁慈卻頗具城府,胸懷大誌卻懂得適時示弱"的形象。

而於和偉則突出了劉備的果斷和魄力,展現了一個"血性市井,草莽英雄"的劉備。孫彥軍的劉備仿佛一潭深水,於和偉的劉備則如一團烈火,各有千秋。

這兩種詮釋都為觀眾展示了劉備智慧的不同側面,讓人不禁感嘆:難怪劉備能在亂世中脫穎而出,最終成就帝業。他的智慧與勇氣,正是他在三國亂世中立足的關鍵。

劉備的一生充滿傳奇,但最終仍難逃悲劇命運。無論是創業初期的艱辛,還是晚年的夷陵之戰,都折射出英雄遲暮的淒涼。

孫彥軍在演繹劉備投靠劉表時的愴然,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的劉備已經40歲,正值壯年卻仍未有所建樹。有一天,劉表請劉備一同吃酒聊天,在前往府邸的路上偶遇蔡夫人。

蔡夫人不經意的一句調侃:"好久不見,你長胖了啊",卻讓劉備心中五味雜陳。孫彥軍眼中閃過一絲黯然,隨即流下一滴淚,又匆忙抹去。

這個細節生動地刻畫了劉備面對蹉跎歲月的自卑與不甘。在與劉表對飲時,孫彥軍更是將劉備內心的矛盾和焦慮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潸然淚下,感嘆道:"日月蹉跎,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這一幕不僅展現了劉備的悲愴,更折射出一個中年人對理想與現實差距的無奈。

而於和偉在刻畫晚年劉備時,則著重表現了他的瘋狂與執著。在夷陵之戰中,關羽被殺,荊州被奪,此時的劉備已然是窮途末路。

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於是他舉全國之兵力,對戰東吳。然而,求勝心切的劉備卻處處受挫。陸遜以火燒連營的戰術,讓劉備的八百裏連營化為灰燼。

面對這樣的慘敗,於和偉飾演的劉備終於崩潰了。他不顧形象地朝著吳軍嘶喊,聲聲悲戚,句句戳心。於和偉將劉備的形象詮釋得淋漓盡致:一頭白發淩亂不堪,衣衫歪歪斜斜地掛在身上,眼中充滿了悔恨與絕望。

這一幕不僅展現了劉備的悲愴,更折射出一代梟雄面對命運無常時的無力感。兩位演員都成功捕捉到了劉備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心理變化,為這個立體的角色增添了更多人性的色彩。

孫彥軍塑造的是一個內斂克制卻滿懷壯誌未酬的中年劉備,而於和偉則呈現了一個在失敗面前歇斯底裏卻仍不放棄的晚年劉備。

這兩種詮釋都讓觀眾看到了劉備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脆弱一面,也更加理解了他作為一代英雄的不易與堅持。縱觀孫彥軍和於和偉的表演,兩人都將劉備這一角色詮釋得入木三分,但風格迥異,各有千秋。

孫彥軍的劉備舉止優雅,言談得體,完美詮釋了"寬仁忠厚"的形象。他的表演細膩入微,尤其是在處理劉備的哭戲時,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可哭可不哭就不哭,非哭不可的話就大哭。

"這種表演方式讓劉備的情感表現既充分又不失分寸。在孫彥軍的詮釋中,劉備在失意躊躇時會大哭,為親為知己時也會大哭,展現了梟雄應有的氣魄。

而在苦言相勸張飛、目睹劉表病逝蔡氏密不發喪、看到百姓流離失所、托孤白帝城等場景中,劉備則是含淚而泣,體現了一個問鼎天下者應有的沈穩。

孫彥軍透過這些細膩的表演,將劉備的德仁刻畫得有血有肉,慷慨大氣。相比之下,於和偉的劉備則更接近市井草莽,充滿了血性與激情。

他塑造的劉備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無論是慷慨陳詞還是怒發沖冠,都展現了劉備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特別是在表現劉備的野心和決心時,於和偉的表演極具感染力。

於和偉版本的劉備不再是唯唯諾諾的形象,而是更多地展現了隱忍克制和喜怒不形於色的一面。在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戲中,於和偉僅用一個眼神就傳達出了劉備內心的警惕、殺意和平靜,將劉備復雜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

兩種不同的詮釋,都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也引發了關於歷史真實與藝術創作的討論。正如網友所言:"【新三國】中出色的人物很多,他們的塑造或是偏演義,或是偏正史,但大多都在意料之中,只有於和偉版本的劉備出乎意料。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劉備形象,為觀眾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來理解這位三國時代的傳奇人物。劉備這一角色,既是歷史人物,也是文學形象。

他的復雜性為演員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也讓觀眾看到了不同視角下的英雄形象。孫彥軍和於和偉的表演,各有千秋。

孫彥軍塑造了一個儒雅大氣、慷慨豪邁的劉備,將其"寬仁忠厚"的特質演繹得淋漓盡致。他的劉備舉止優雅,言談得體,在處理復雜局面時總能展現出一位仁君應有的氣度。

於和偉則呈現了一個血性十足、草莽英雄的劉備。他的表演讓觀眾看到了劉備市井草莽的一面,同時又不失英雄本色。

於和偉版的劉備更接近歷史上的真實形象,讓人感受到了這位梟雄的果斷與魄力。兩種詮釋都有其獨特的魅力,也都為觀眾理解這一復雜的歷史人物提供了新的視角。

正如網友所言:"兩者結合就是歷史上真正的劉備!"也許,正是透過不同演員的詮釋,我們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這位三國時代的傳奇人物。

在未來的演繹中,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精彩的劉備形象,為這個千古流傳的角色增添新的光彩。無論是偏向演義還是正史,每一種詮釋都能讓我們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這位亂世英雄,體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理解他的抉擇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