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瑯琊榜2】結局:看懂小梁帝連說3聲殺,頓悟平旌決意離去的隱情

2024-05-22影視

大結局中,蕭元啟造反,蕭平旌振臂一揮召集了長林軍舊部前來救駕。

蕭平旌領兵進入朝陽殿中,蕭元啟孤身一人立在禦座之前。

平旌斥責他不該起兵造反。

蕭元啟道:

「蕭元時, 他不過是生於龍位之上,論起資質,他哪一點比我強,自小嬌寵,性情柔寡,識人不明,毫無決斷。

聽政了這麽多年,朝務軍務有什麽長進? 面對這麽一個平庸之輩,難道你長林王府就從來沒有失望過嗎?」

當然,雖然不是他可以造反的理由,但這話確實有一定道理。

蕭平旌予以了反駁:

「蕭元啟,你自己根本不明白你今天為什麽會輸,陛下的將來還只是一個未知數,但是你是一個什麽樣子,已經清清楚楚。

東境十州沃土城池,被你變成一片戰火焦土,數十萬的軍民百姓在你眼中不過是進階之梯,你不愛自己的國土,這天下對你而言又是個什麽東西?」

可見,蕭平旌以及他的父兄向來都是 以江山社稷為重,這也是他們征戰沙場的原因,無關乎名利。

權勢和帝位,他們從來就沒有覬覦之心,更沒有非分之想。

但是,荀白水和太後因為 「防患於未然」之心,便處處針對長林王府,欲除之而後 ,實在是令人寒心。

蕭元啟不敵蕭平旌,受傷落敗,平旌令人將他關押起來:「將逆首蕭元啟拿下,打上重枷,單獨關押,以待後審。」

蕭元時卻突然發聲:「 殺!殺!殺了他 。」

眾人齊齊吃了一驚,蕭平旌也不敢置信。

蕭元時面色鐵青,眼底滿是恨意,指著蕭元啟直接向嶽銀川下令:「這個人不配多活一時一刻,無須再審。」

雖然說蕭元時這個決定並沒有錯,但是他眼中的殺氣令人感到陌生。

01、下旨猶豫不決,背後的隱情

荀皇後和荀白水便一直對長林府虎視眈眈,忌憚王府的威望和名聲。

先帝對此心知肚明,為了保護長林 王,他在臨終前當眾托孤,讓長林王當蕭元時的輔政大臣,並且一再叮嚀蕭元時要多聽長林王的建議。

先帝死後,荀白水和太後便沒有了顧忌,處心積慮地尋找機會將長林王府的勢力除去。

後來蕭平旌已經定下計謀打敗大渝。

他們得知此事後,擔心如此一來立下戰功的蕭平旌就會有了聲望,將來就更難以對付。

於是他們鼓動蕭元時下旨,便以發動戰事是對先帝不敬為由,不準蕭平旌和大渝開戰。

其實, 蕭平旌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保證大梁的邊境安危,這點蕭元時非常清楚。

蕭元時最後還是同意下旨。

原著中描述了他當時的心境:

「一個心性未定的13歲少年, 越是知道自己理政能力的不足,就越是在意他人的觀感和評價,長林王獨自處理北境軍務的行為,對蕭元時來說無疑就是一種不夠信任的表現 。」

說穿了,他就是感到了 君威受到了挑戰, 和國家社稷的平安相比較,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巍巍皇權。

這一點和梁帝蕭選何其相似。

只是他尚且年幼,依然會被長林王的長輩之情,和平旌的兄弟之情所羈絆,所以才會表現出遲疑不決。

其實, 他的內心還是贊同太後和荀白水的做法。

蕭平旌大敗大渝,可保邊境十年無憂。

小梁帝心中有了後悔之意,畢竟蕭平旌在前線廝殺,都是為了保住他蕭元時的江山,如果北境被大渝攻破,他這個梁帝恐怕就坐不穩了。

蕭平旌也深知如今高坐在皇位上的蕭元時已經今非昔比了,所以他不由感嘆道:

「先帝一生溫厚,廣施仁政,他若知道天賜良機,可解北境連年邊患, 陛下覺得他真的會阻攔嗎?」

其實,此話一出,蕭元時雖然無言以對,但是心中必然對蕭平旌多了一分疏離。

因為一直以來, 先帝和長林王之間既有兄弟之情,更有君臣之義,他們彼此既無猜疑更無芥蒂。

蕭元時也想做先帝那些仁厚睿智的君主,畢竟年幼總有點力不從心,因此心中會擔心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更是忌憚自己的皇權被藐視。

加上太後和舅舅在耳邊的一再煽動,他的內心早已經和長林王、蕭平旌有了隔閡。

他終究不如先帝。

02、撤銷長林軍時的決斷

其實,就連蕭元啟都說:

「為了北境十年太平,必須在孰輕孰重之間做了個選擇。不管大人您怎麽想,至少我,我心裏是相信他的。」

荀白水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但他要的是削掉長林王府兵權的一個借口,原因就是「長林之罪,最在未來。」

而蕭元時雖然年幼,但是這麽 多年來先帝在他身邊循循善誘,先帝對於長林王府的信任,長林王對梁帝的忠誠。

這些他都看在眼裏,心裏何嘗不知?

只是因為荀白水的這句話徹底說服了他:

無論蕭平旌是為了什麽,北境上下只聽軍令目無朝廷這是事實!君威方能國安,陛下終究不是先帝,若要將來江山穩固,就絕不能再繼續放縱長林王府… …」

在他的心裏,邊境的安危,百姓的安定生活,都比不上皇權在握的踏實感,他討厭那種被功高蓋主的惶恐感。

「元時不及先帝那般包容堅穩,心中難免會有些惶恐……」

其實,在看前半部時,一直以為小梁帝是出於孝道,所以才不得不聽從太後和舅舅的主張,其實到了這個時候,他的內心就已經彰顯出來了。

長林王自知時日不多,便把心裏話說了出來:

「長林府的王位兵權,皆為武靖爺和先帝所賜,陛下若是因此有所不安,那我父子並無二話,甘願退讓。

可是老臣最害怕的,是陛下錯以為這些就是全部的為君之道,以為只要皇權在手,制衡住眼前的朝堂,就可以從此江山安穩,高枕無憂。

「即便先帝在時,他與伯父也未見得總是意見一致 。朕自知年輕,所學有限,想來以後必定會有更多的地方不合伯父您的期許。如果將來事事皆如懷化將軍這般處置,朕… …」

不得不說, 小梁帝辜負了先帝的教誨,有負長林王的一片期許。

先帝和長林王都希望他能夠以江山社稷為重,成為像靖武王和先帝那樣的人。

可惜蕭元時還是像極了蕭選,他的心中更多的皇權在上,討厭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而失去了辨別是非的能力。

所以,長林王在臨終之時,叮囑蕭平旌:「平旌,你該做的都已經做了, 以後只需護持長嫂弱侄便可,不必執念。」

小梁帝最終還是做出了決斷:

褫奪蕭平旌懷化將軍之職,收其兵權,詔令離京守孝 。長林各營盲從主帥,固然有罪,但寧關大捷,功可抵過。 詔命兵部撤除長林編制,另立北境旗號

這道詔書徹底表明了他的立場和真實內心。

蕭元啟說得沒錯,長林王確實是失望了。

03、隱患剛消除,猜忌之心再起

果然,蕭平旌被解除了兵權,蕭元時的皇位並沒有他們想象得那麽穩。

反而是給人可乘之機。

蕭元啟和東海國主墨淄侯勾結在一起,乘機造反。

關鍵時刻,蕭平旌召集了長林軍舊部,從千裏之外趕來勤王,粉粹了蕭元啟的陰謀。

隱患剛剛解除,小梁帝來不及感到劫後余生的慶幸,反而對蕭平旌產生了深深的猜忌之心。

畢竟他已經被解除職務一年多,如今還有這份號召力,這種威望著實令他心驚。

在原著中,嶽銀川無意中在殿外,聽到小梁帝和大臣的對話:

「朕一直以為你是個能幹的人, 這才特意瞞著長林王派你到他的府中去 ,現在卻給朕回話說不知道該如何辦差,到底是什麽意思?」

「請陛下恕罪,老臣接了旨意,早就在內廷司調齊了人手,就等著長林王開府,好悄悄進去打理。 沒想到等來等去,這都十來天了,府邸依然緊鎖未開… …陛下又吩咐過不得為這些瑣事去驚擾王爺,因此老臣未敢擅自詢問,只能回宮稟奏,再請一個示下……」

片刻沈默之後,蕭元時的聲音變得虛軟了許多,「長林王還沒有開府麽……那他這些時日住在何處?」

此時距離大亂方平不過才半個多月,城外的勤王大軍發完恩賞才遣退了一半,蕭元時就開始心急火燎地安排這些事情,這樣的行為實在是令人感到難以接受。

況且此時,蕭平旌並沒有流露出要留下扶助小梁帝的意願, 他便如此防備,其心機其猜忌之心,實在是令人膽寒。

不過,這次他只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既可笑又諷刺。

但是這份心機實在是不可小覷。

蕭元時對他的蔑視,他聽進去了,所以殺意頓起,沒有絲毫不忍心。

蕭元時那一番挑撥之詞他更是聽了進去,雖然他表面上義正言辭地駁斥了他,心中已經有了深深的猜忌之心。

「我已經替他除掉了太後和荀白水,我自己也一敗塗地了,長林王和這至尊寶座之間怕是沒有什麽障礙了吧。」

「你說得對,朕是黃口小兒,遠不及先帝那般睿智,但朕還是知道什麽是真心,什麽是賊人的挑唆。」

在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最後蕭平旌辭別之時,小梁帝並沒有做過多的挽留,或許兩人心中都深知,這樣的局面對他們兩人來說是最好的局面了。

小梁帝最後還下了一道詔書:

「無論將來何人為帥,我大梁北境軍永以長林為名。」

也許這是他對曾經兄弟情深的蕭方旌最後一點恩情了,可是這何嘗不是借用長林王的威望呢?

或許兩者兼而有之。

如果說之前的一系列決定,小梁帝是在太後和舅舅用孝道裹挾之下的不得已而為之。

如今經歷過這場叛亂之後, 他真的不再是元啟口中「黃口小兒」了,他已經是殺伐果敢的梁帝了。

結語:

其實,蕭元時做得最令人寒心的事情就是。

大局已定之後,他 只是感念母後和舅舅因為愛護自己而做錯了事情,卻絲毫沒有提及自己愧對先帝的囑托,沒有善待為梁帝保家衛國的長林王而感到愧疚。

更不用說撥亂反正了。

在內心深處,他也是贊同母後和舅舅的做法,只是感情上還是有點割舍不下罷了。

只要假以時日,等到他長大後,定然就會成為蕭選那樣,慣用權衡手段來制衡朝堂。

不由感嘆一聲:有事長林王,無事長林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