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的「病」:從情欲表達到創作模式,探尋影視行業病竈
欲望,是人性最原始的驅動力之一。它如同潛伏在深海的暗流,推動著人類情感的波濤洶湧。
在藝術創作中,對欲望的表達,往往能夠觸及人性的最深處,引發觀眾的共鳴與思考。然而,在當下的國產劇市場,對「性」的表達卻顯得格外謹慎,甚至可以說是「談性色變」。這種「避諱」,究竟是文化使然,還是行業自縛?
本文將以1993年的電影【青蛇】為切入點,探討國產劇在情欲表達上的困境,並剖析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創作模式問題。
一、從【青蛇】的性表達看國產劇的「避諱」
【青蛇】並非一部簡單的奇幻愛情電影。它以大膽而深刻的筆觸,描繪了青蛇、白蛇、法海三人之間的情欲糾葛,從而展現了人性的復雜與矛盾。
青蛇的懵懂好奇,白蛇的癡心絕對,法海的壓抑掙紮,都在情欲的漩渦中交織碰撞,最終走向各自的命運。影片中,雨夜屋頂,兩蛇初化人形,身姿曼妙,眼神魅惑,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女性的性吸重力。而法海在面對村婦產子時的退縮,以及蒲團自燃的隱喻,更是將男性對欲望的壓抑與釋放展現得淋漓盡致。
30年後的今天,重溫【青蛇】,我們不禁要問:國產劇為何失去了這種對情欲的坦誠表達?取而代之的,是遮遮掩掩的「純欲風」,是點到為止的親密戲,是「性」的缺席。這種「避諱」,一方面源於文化傳統對性的含蓄表達,另一方面也受到審查制度的影響。然而,更值得我們反思的是,這種「避諱」是否也反映了國產劇創作本身的某種「病態」?
【老友記】中直白的性話題被改得面目全非,「避孕套」變成了「計生用品」,「多重高潮」變成了「女人有說不完的八卦」。國產劇中,男女主的親密戲也往往止於嘴唇的觸碰,【蒼蘭訣】如此,【星漢燦爛】亦如此。
「性」成為了一個不可觸碰的禁忌,被小心翼翼地隱藏起來。這種「避諱」不僅削弱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也限制了對人性的深度挖掘。
我們曾經有過最頂級的情欲戲,但如今,情欲在國產劇中卻近乎絕跡。要麽是含羞帶怯,要麽是低階笑點,失去了【青蛇】中那種自然而然的性感。
內娛女星的性感不敢外放,男星更是只剩「霸道總裁」一種模式。這種對「性」的壓抑,實際上也是對人性的壓抑。
【青蛇】誕生同年,王小波的文章【擺脫童稚狀態】就批判了對性的審查。他認為性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文學、社會學、電影都應該去表現它。
而【青蛇】正是這樣一部敢於直面情欲的作品,它對性的深究,才是其離經叛道之處,也是其藝術價值所在。對比之下,今天的國產劇,在情欲表達上,顯得過於保守和拘謹。
二、國產劇的「自嗨」:熱播劇背後的創作模式
從備受期待的【山河月明】到備受爭議的【東八區的先生們】,國產劇的開播似乎總伴隨著一種「失落」。宣傳往往是「王炸」,結果卻是「啞炮」。
這種現象背後,反映的是國產劇創作模式的深層次問題。它們沈迷於一種「自嗨」的狀態,用各種套路和噱頭來吸引眼球,卻忽略了對內容質素的打磨。
具體而言,國產劇的「自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模仿和「中文化」:資訊差逐漸消失,套路難以奏效
十年前,【愛情公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美劇的模仿和「中文化」。然而,這種套路在今天已經行不通了。
觀眾的資訊獲取渠道越來越多元化,對影視作品的鑒賞能力也越來越高。「西方式的中文化」不再是新鮮事物,反而會因為缺乏本土特色而顯得尷尬。
【玫瑰之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獲得了原版授權,但在「本土化處理」上卻顯得力不從心。
袁泉的獨棟別墅,黃曉明的棒球,都與中國觀眾的現實生活脫節。這種「中文化」的捷徑,最終導致了作品的口碑兩極分化。「又好看又難看」的評價,恰恰反映了這種創作模式的困境。
(2)網文改編:爽文模式盛行,缺乏人文關懷和深度
網文改編是近年來國產劇的一大趨勢。然而,大部份網文改編劇都陷入了「爽文」的窠臼。
主角開掛、升級打怪的套路,雖然能夠吸引一部份觀眾,但卻缺乏深度和內涵。
與八九十年代名家名作改編的影視劇相比,現在的網文改編劇,在人文關懷和社會反思方面,顯得過於單薄。爽文的快節奏和簡單粗暴的情節,雖然能夠滿足觀眾的娛樂需求,但卻難以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
從【鬥破蒼穹】到【雪中悍刀行】,這些熱門網文改編劇,雖然在市場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口碑卻普遍不高。反而是像【人世間】這樣改編自名家巨著的電視劇,取得了現象級的熱潮。
這種「一正一反」,值得影視行業深思。
(3)「大尺度」:借「禁忌」話題博噱頭,缺乏真正內涵
「大尺度」曾經是國產劇吸引眼球的法寶。然而,隨著觀眾審美水平的提高,單純的「大尺度」已經難以引發共鳴。
從官商題材到都市生活劇,各種類別的國產劇都開始打「大尺度」的擦邊球。然而,這種「大尺度」往往只是流於表面,缺乏真正的內涵。
【東八區的先生們】就是一個反面教材。它以「大尺度」的台詞和情節博眼球,結果卻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反感。
豆瓣2.1分的低分,也反映了這種創作模式的失敗。
(4)女性話題:過度強調女性傷痛,缺乏對女性力量的展現
「女性話題」是近年來國產劇的熱門題材。然而,很多國產劇都過度強調了女性的傷痛,而忽略了對女性力量的展現。
從原生家庭到職場歧視,從催婚到婆媳關系,國產劇中的女性角色似乎總是陷於各種困境之中。這種刻板印象,不僅缺乏對女性的尊重,也限制了女性角色的多樣性。
從【歡樂頌】到【理想之城】,這些熱門都市劇中,女性角色的「原生家庭傷痛」幾乎成了標配。這種套路化的情節設計,不僅缺乏新意,也容易引發觀眾的審美疲勞。
(5)話題堆砌:碎片化內容,缺乏整體架構和邏輯
在碎片化時代,很多國產劇也開始走上了話題堆砌的道路。創作者們不再專註於故事的整體架構和邏輯,而是將各種熱門話題拼湊在一起,試圖以此來吸引觀眾的註意力。
從「階級差距」到「地域歧視」,再到如今的「男女對立」,國產劇中的話題越來越碎片化,也越來越缺乏深度。這種創作模式,雖然能夠在短期內制造話題,但卻難以留下真正有價值的作品。
很多時候,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國產劇片段,都是精心剪輯的「高能」片段。然而,當你真正去看完整部劇時,卻會發現情節之間缺乏邏輯,人物形象單薄,主題表達空洞。
這種「段子式」的創作,最終只能是曇花一現。
(6)使用「工兵演員」
中國影視圈並不缺乏優秀的演員。然而,近年來,「工兵演員」的現象卻越來越普遍。
這些演員就像流水線上的螺絲釘一樣,被固定在特定的角色類別中,難以突破自身的表演瓶頸。
袁泉的職場女強人,楊紫的玄幻愛情,靳東的霸道總裁,這些演員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然而,這種定型化的角色,也限制了演員的發揮空間。
從選角的角度來看,國產劇的創作越來越趨向於「排列組合」。創作者們不再根據角色的需求去選擇最合適的演員,而是根據演員的既定形象去安排角色。
這種模式,雖然能夠保證一定的收視率,但卻難以產生真正的藝術突破。
三、國產劇「病」的根源:編劇地位低下
國產劇的種種「病癥」,其根源在於編劇地位的低下。與八九十年代的黃金時代相比,如今的編劇,在影視行業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小。
在過去,編劇是影視創作的核心力量。王朔、梁左、莫言等一批文人的參與,為國產劇註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蘊。
而如今,編劇的地位卻日漸邊緣化。
一個劇成功了,功勞往往歸於演員和導演;而一個劇失敗了,編劇卻成了眾矢之的。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導致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不願從事編劇工作。
另一方面,影視劇的商業化運作,也壓縮了編劇的創作空間。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很多編劇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去創作一些迎合大眾口味的「快餐式」劇本。
編劇地位的低下,是國產劇創作模式的根本性問題。只有提升編劇的地位,給予編劇更大的創作自由和話語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產劇的「病癥」。
四、反思與展望:如何重塑國產劇的「病態」
國產劇的「病態」並非不可治愈。要改變現狀,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提升編劇的地位。要給予編劇合理的報酬,尊重編劇的創作勞動,讓編劇在影視創作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其次,要鼓勵原創劇本的創作。要打破對「性」等敏感話題的過度限制,給予編劇更大的創作空間,鼓勵他們去探索更深層次的人性和社會議題。
再次,要打破「流水線」的創作模式。要鼓勵不同類別的影視作品百花齊放,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路化創作。
最後,要培養觀眾的審美能力。要引導觀眾去欣賞更具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影視作品,避免盲目追逐流量和話題。
五、總結:從【青蛇】到國產劇,探尋中國影視行業的未來
【青蛇】的成功,在於其對情欲的坦誠表達,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範例,說明影視作品應該如何去觸碰人性的最深處。
國產劇要擺脫「自嗨」的怪圈,就必須正視自身的「病態」,從根本上改變創作模式。要重視編劇的地位,鼓勵原創,打破套路,才能創作出真正具有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影視作品。
中國影視行業的未來,在於能否創作出更多像【青蛇】這樣的經典之作。只有回歸到對故事、人物、主題的深度挖掘,才能為中國影視行業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從【青蛇】的藝術高度到國產劇的創作困境,我們看到了中國影視行業三十年來的變遷。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國產劇逐漸失去了對藝術的追求,陷入了套路化、同質化的怪圈。
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整個行業的共同努力。只有回歸到對內容質素的重視,才能讓國產劇重拾昔日的輝煌。
我們需要更多像【青蛇】這樣敢於突破,勇於創新的作品,去引領中國影視行業的發展方向。我們需要更多有才華的編劇,去創作更深刻、更具感染力的故事。
我們需要更多有擔當的影視從業者,去推動中國影視行業的健康發展。只有這樣,中國影視行業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