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謝賢力壓兒子謝霆鋒?金像獎最佳男主的這次提名,爭議有點大

2024-08-13影視

一、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從巔峰到新生

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香港電影如同一顆耀眼的明珠,在全球電影產業中熠熠生輝。

彼時,香港電影的產值僅次於好萊塢,穩居世界第二的寶座。走在中環或尖沙咀的街頭,隨處可見電影海報,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菲林的芬芳。

然而,在這片繁榮的表象之下,一股求變的暗流正悄然湧動。以邵氏為代表的大片廠,雖然以其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贏得了市場,卻也讓香港電影陷入了同質化的困境。

銀幕上的故事千篇一律,缺乏個人創造力的痕跡。就在這時,一群充滿理想和抱負的年輕導演站了出來。徐克、許鞍華等人,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風,吹進了有些沈悶的香港電影界。

他們大膽嘗試,將濃烈的個人風格、西方電影的視聽語言及敘事技巧,巧妙地融入香港本土電影中。這場被稱為"新浪潮"的運動,猶如一場及時雨,為香港電影註入了新的活力。

徐克的【蝶變】橫空出世,其獨特的視覺風格和敘事手法,讓觀眾們眼前一亮。許鞍華則以其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了都市生活的種種況味。

這些作品雖然在商業上可能不及傳統大片,但卻贏得了評論界的交口稱贊,也培養了一批追求藝術電影的觀眾。正是在這樣風起雲湧的背景下,1982年,由雜誌【電影雙周刊】創辦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應運而生。

這個獎項的設立,不僅是為了表彰香港電影的蓬勃發展,更重要的是要鼓勵那些富有個人風格、勇於創新的新浪潮電影。

金像獎的創辦者們滿懷理想,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能夠平衡商業與藝術,推動香港電影向著更高遠的目標邁進。他們期待著,在不久的將來,香港電影能夠在保持商業吸重力的同時,也能創作出更多具有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的作品。

這個獎項的誕生,猶如為香港電影樹立了一面旗幟,引領著整個產業朝著更加多元化、更具藝術深度的方向發展。從此,香港電影界有了自己的奧斯卡,一個屬於自己的、權威的電影獎項。

二、金像獎的滄桑歲月:初心與變遷

香港電影金像獎誕生之初,懷揣著一個崇高的使命:鼓勵那些既有藝術調性又具市場前景的作品。

評委們夜以繼日地觀看參賽影片,力圖在藝術追求和商業價值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這個初衷,如同一盞明燈,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指引著金像獎的發展方向。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金像獎的評選標準似乎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我們可以透過對比2011年和2022年的兩部作品清晰地看到。

2011年,第30屆金像獎頒獎典禮上,31歲的謝霆鋒憑借【線人】摘得影帝桂冠。當時的謝霆鋒意氣風發,張柏芝還坐在他身邊為他鼓掌。

【線人】雖然也是一部合拍片,但它沒有華麗的動作場面,而是以極其克制的手法,用一顆子彈、一把刀,甚至是一塊石頭,就勾勒出了生命難以承受的痛楚。

整部影片籠罩著一層冰冷的底色,展現了導演獨特的個人風格。在同一個頒獎典禮上,周潤發對謝霆鋒寄予厚望,說出了那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香港電影以後30年就靠你了。

"這句話不僅是對謝霆鋒個人的肯定,更是對整個香港電影新生代的期許。然而,當我們的目光轉向2022年,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

謝霆鋒主演的【怒火·重案】在內地創下了13。29億的票房紀錄,成為了港片在內地的票房冠軍。這部電影無疑是一部出色的商業大片,動作場面精彩紛呈,謝霆鋒飾演的反派角色更是被網友親切地稱為"鐵血瘋P"。

但是,當第40屆金像獎的提名名單公布時,【怒火·重案】和謝霆鋒的名字卻赫然缺席。這個結果讓許多人感到意外,謝霆鋒的經紀人霍希文甚至公開表示:"我是好意外和失望,看著霆鋒的付出,沒想過他會不入選。

不僅是謝霆鋒,同樣遭遇"滑鐵盧"的還有劉德華。作為香港影壇的常青樹,劉德華已經三次捧得金像影帝獎杯。他在2021年主演的【拆彈專家2】不僅叫好又叫座,更是首次在大銀幕上挑戰殘疾人角色。

然而,這樣的表現仍未能為他贏得一個提名席位。這種變化,不禁讓人思考:金像獎是否正在逐漸偏離它的初衷?還是說,這正是它在新時代尋求突破的一種嘗試?無論如何,這種變化都引發了業界和影迷的廣泛討論,也為第40屆金像獎的評選結果埋下了爭議的種子。

三、第40屆金像獎:爭議中的反思

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提名名單一經公布,立即在影視圈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

讓眾多影迷和業內人士始料未及的是,兩位被普遍看好的"大熱"人選——劉德華和謝霆鋒,雙雙落選。這個結果不僅讓影迷們感到詫異,更是讓業內人士大跌眼鏡。

謝霆鋒的經紀人霍希文甚至公開表達了自己的失望之情:"我是好意外和失望,看著霆鋒的付出,沒想過他會不入選。"她的話語中透露出的不僅是驚訝,更多的是對謝霆鋒辛勤付出的惋惜。

這種公開表態在往常較為含蓄的香港影視圈實屬罕見,也從側面反映出這次提名結果的爭議程度。確實,謝霆鋒作為香港電影中生代演員的扛鼎之人,曾被周潤發寄予厚望,稱他是"引領未來30年香港電影的人"。

而劉德華更是香港影壇的常青樹,已經三次捧得金像影帝獎杯。這兩位實力派演員的落選,不禁讓人對金像獎的評選標準產生了質疑。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審視入圍的五位演員及其作品,或許能找到一些端倪。今年的最佳男主角提名名單如下:1。 林家棟(【手卷煙】)2。

謝賢(【殺出個黃昏】)3。 林家棟(【智齒】)4。 梁仲恒(【媽媽的神奇小子】)5。 吳鎮宇(【濁水漂流】)林家棟憑借【智齒】和【手卷煙】兩部作品雙雙入圍,在前者中他飾演一個絕望狂暴的老偵探,後者則是一個身份認同感迷失的退役華籍英國士兵。

這兩個角色都展現了林家棟深厚的演技功底和對角色的深刻理解。吳鎮宇在【濁水漂流】中飾演的露宿者形象,堪稱是港版的【無依之地】。

這個角色讓人看到了吳鎮宇在戲路上的突破和對社會底層人物的細膩刻畫。而謝賢在【殺出個黃昏】中扮演的退休殺手,則以其獨特的角色魅力脫穎而出。

謝賢以75歲高齡挑戰如此復雜的角色,著實讓人敬佩。這個提名也讓人不禁想到,謝賢可能會在這屆金像獎上"力壓"自己的兒子謝霆鋒。

此外,梁仲恒在【媽媽的神奇小子】中的表演,更是將真實人物的力量淋漓盡致地展現在銀幕上。這部改編自殘奧會冠軍蘇樺偉真人真事的傳記片,透過梁仲恒的演繹,展現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母子情深故事。

這些入圍作品,無一不是在商業框架下註入了強烈的個人風格和深刻的社會觀察。它們或許沒有【怒火·重案】和【拆彈專家2】那樣驚人的票房,但在藝術表達和社會意義上,卻有著更深層的探討。

這樣的評選結果,是否意味著金像獎正在努力回歸其初心,重新強調電影的藝術價值?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無論如何,這次爭議性的提名結果,無疑為香港電影界帶來了一次深刻的反思機會。

四、商業與藝術的博弈:港片的靈魂何在?

在香港電影的發展歷程中,商業片與藝術片的關系一直是一個微妙而復雜的話題。

回顧那些經典港片,我們不難發現,最受歡迎的作品往往是那些在商業框架下註入了深厚藝術內涵的電影。以【旺角卡門】為例,這部由王家衛執導的電影雖然表面上是一部警匪片,但其中蘊含的人性探討和對社會現實的反思,卻遠遠超出了普通商業片的範疇。

張學友飾演的烏蠅哥形象鮮活獨特,既有江湖氣又不失人性光辭,成為了香港電影中的經典角色之一。再看【無間道】,這部電影不僅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將警匪片推向了新的藝術高度。

其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深刻的身份認同主題,至今仍被奉為經典。正是這種對藝術追求的堅持,讓【無間道】不僅在香港本土大獲成功,還被好萊塢翻拍,並最終斬獲奧斯卡大獎。

然而,近年來的香港電影似乎越來越傾向於純粹的商業類別片。雖然這些電影在票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港片獨特的靈魂。

就拿這次未能入圍金像獎的【怒火·重案】來說,盡管它在內地創下了13。29億的票房紀錄,但在藝術表現力和社會意義的深度上,似乎還有提升的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香港動作片的代表人物成龍,也從未在金像獎上封帝。這或許正反映了評委們在平衡商業價值和藝術追求時的苦心。

他們希望透過這種方式,鼓勵電影人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不要忘記電影藝術的本質。那麽,港片的未來究竟該何去何從?是一味追求票房,還是回歸藝術初心?這個問題不僅關乎金像獎的評選標準,更關乎整個香港電影產業的發展方向。

在全球化的今天,香港電影如何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贏得更廣泛的國際認可,這是每一個香港電影人都需要深思的問題。

五、未來可期:港片的涅槃重生

面對當前的困境,香港電影人並未放棄。他們正在積極尋找新的出路,而南韓電影的成功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自90年代起,南韓推動了一場"優質電影"運動,其核心就是在最大限度活用類別片框架和明星效應的同時,也要兼顧導演的個人風格。

這種既追求藝術水準又重視商業價值的做法,最終在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中得到了完美體現。【寄生蟲】的成功無疑是驚人的。

這部電影不僅橫掃了包括康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在內的多項大獎,更是一舉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國際影片四項大獎,創造了亞洲電影的新紀錄。

【寄生蟲】的成功,為亞洲電影,尤其是像香港這樣曾經輝煌但正在尋求轉型的電影產業,指明了一條可能的道路。對於香港電影來說,未來的希望或許就在於找回當年金像獎的初衷:獎勵那些既有藝術調性又具市場前景的作品。

只有這樣,港片才有可能在新時代重新燃燒,煥發出新的生機。我們或特許以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部像【寄生蟲】那樣的香港電影橫空出世,既能在藝術上獲得認可,又能在商業上取得成功。

這樣的電影,將會是香港電影復興的標誌。正如謝霆鋒在2011年獲得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時所說的那樣:"希望你能原諒當日一個不知天高地厚,沒禮貌的小朋友,可以養大一個這麽麻煩的小朋友,依然對著大家笑臉迎人,你才是最佳男主角,對不起!"這番話不僅體現了他的謙遜,也展現了香港電影人不斷成長、不斷突破自我的決心。

香港電影的未來,正如謝霆鋒所說的那樣,需要不斷地學習、成長和突破。只有這樣,港片才能重新站在世界電影舞台的中央,再現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