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誰能幫我帶話給【封神】導演烏爾善,他把商紂王的姓名搞錯了

2024-06-24影視

烏爾善導演執導的【封神第一部】電影上映後,反響不錯。我懇請各位,如果你們有幸認識烏爾善導演,能否幫忙給他捎句話呢?請告訴他,他的作品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和好評。謝謝大家!

"你弄錯了商紂王的完整姓名!"

在【封神】中,商紂王被描繪為商朝的末代君主。他在位時期,行為背離常道,沈溺於酒與美色,頻繁發動戰爭,且施以重刑、橫征暴斂。這樣的暴行最終導致眾人背離,親人反目。簡言之,他是一個殘暴且不得人心的帝王。

這個都沒問題。不過,重點在於——

在電影裏,殷王的名字是壽,他也就是紂王。

讓我們來看一部影片,無論是神話故事還是歷史故事,電影中都會有角色出現,尤其是那些主要角色。雖然虛構的元素是不可避免的,但角色的姓氏和名字應該是真實的吧?畢竟,這應該不是編導們隨意編造的東西。

關於描述秦始皇的戲劇,人們可以盡情展現他的暴戾或尊稱他為一代明君。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對於他最直接的身份標誌——姓名「嬴政」二字,幾乎沒有哪個劇目會將其篡改為「秦政」或「秦真」。這樣的改動,不僅是對歷史的誤解,也是對人物身份的扭曲。

在創作關於三國時期的歷史劇時,你可以選擇任何一位角色作為主角,如曹操、劉備或孫權。你可以描述曹操如何在官渡戰役中戰勝袁紹,展現他的智謀和勇氣。同樣,你也能描繪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如何巧妙地用火攻策略燒毀曹軍營地,這無疑是一場精彩的戰鬥。但請記住,我們不需要將曹操的名字改為「魏操」,劉備的名字改為「蜀備」,以及孫權的名字改為「吳權」。這些角色的名字和身份在歷史中早已被定下,我們只需按照他們的真實形象和故事來描述即可。

您在制作清朝宮廷劇,當然有權使用創意去重新編排和創作。但是,改換康熙皇帝的名字如將愛新覺羅·玄燁改成清玄燁或清康熙似乎有些過於牽強了,不太符合對歷史人物的尊重和準確表達。

既然你不會犯之前的錯誤,為何你給【封神】中的商紂王起名為「殷壽」呢?你為什麽會做這樣的命名選擇?

請問烏爾善導演,商朝的皇族是姓「殷」嗎?這句話和原句的重復度有所降低,但仍保留了原意。透過簡單的句子重組和詞匯替換,以及口語化的語言來簡化了原句,保持了原有的資訊量。對於烏爾善導演,我想確認一下,商朝皇族是不是姓「殷」?

商朝的開創者湯,我們能否稱他為殷姓湯,或簡稱殷湯呢?

關於商朝的復興者盤庚,我們能否稱他為姓殷名盤庚,或者稱為殷盤庚呢?

如果湯不能叫成殷湯,盤庚也不能叫成殷盤庚,那麽為什麽你給他們的後代紂王取名為「殷壽」呢?這背後有什麽特別的含義嗎?

實際上,商朝時期並沒有使用「殷」作為皇室的姓氏,他們有著自己的族姓。這個原因可能並不清楚,為什麽要改變呢?這個話題仍有待研究。

在商朝時期,「子」是皇室成員的姓氏。據普遍的看法,商民族的祖先契因功受封於商地,並賜姓為「子」,這表明了其與皇室的緊密聯系。商朝的後代子孫,都以「子」為第一姓,並逐漸衍生出殷、祖、鄧、侯、郝、彭、丁、湯等多個分支姓氏。所以,子姓是這個大族的核心姓氏,其他各姓則可視為這個大族血脈分出的枝條。

但作為商朝的君主,紂王無疑繼承了子姓的王族血脈。為何要將他以「殷」字代替呢?其理由何在?

有人提到殷是商朝晚期都城的位置,這是正確的。但若說商朝因為遷都到殷就改變了自己的姓氏為殷,這說法不準確。你聽誰說的呀?這可能存在誤解。

你知道嗎,就像在清朝統一中原之前他們的都城在關外,後來征服後將都城遷到了北京,但清朝的皇帝們並沒有因為都城的變化而改變他們的姓氏「愛新覺羅」啊。這個姓一直沿用至今,沒有變成「北京覺羅」之類的其他名字。這不是很有趣嗎?

首先,關於姓氏的問題,你似乎出現了誤解。請確認一下,以免造成混淆。

第二個事情,你搞錯了名字!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你的電影中提到的人物是殷商紂王,他名叫壽。

根據史書記載,商朝末代國王商紂王的姓氏為子,而他的名字存在兩種不同的說法,一個認為是「辛」,另一個則是「受」。

在歷史書籍中,我們通常所稱的商紂王,其實他的真正名字是「帝辛」。就像他的父親被稱為「帝乙」一樣,這個改變的稱呼更符合歷史上的真實情況。

從本質上來說,「帝辛」這一稱呼是商朝時期對君主的一種神性尊稱。商朝人民視他們的君主既為世俗的君主,又為神聖的君主。這個「帝」的稱呼,就像是一種神格的描繪,在商王去世後,被賦予了謚號或廟號這樣的榮譽稱號。這和後來的漢朝的漢桓帝、唐朝的唐太宗、宋朝的宋高宗等稱號有著相似的含義。簡單來說,就是商朝人對君主的極高尊崇和神化。

商紂王的真實名字是「受」。如果按照古代的習慣,將姓和名放在一起,那麽他應該叫「子受」。若按照國家名與名的組合方式,他也可被稱為「商受」。而我們所熟知的「商紂王」這一稱呼,其實是因為「受」的音轉化成了「紂」。

關於「壽」的來源,據【封神演義】記載,紂王是帝乙的第三個兒子。帝乙共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微子啟、次子微子衍以及三子壽王。簡單來說,壽就是紂王的名字。

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字抄寫的錯誤。錯誤地使用了同音字,結果將「壽」這個字抄了下來。其實,正確的字應該是「受」。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大多數是因為對書寫的規範沒有做到嚴謹細致,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應特別留意並細心地檢查每處書寫細節,以免再次發生此類問題。這個事情就源於書中的一個字寫得不夠準確。這個錯誤其實是比較常見的書寫錯誤,但是應該透過學習、認真和練習來避免它再次發生。記住正確的寫法很重要,這能保證我們在寫作中減少這種抄寫錯誤的發生。所以正確的寫法是使用「受」字。

需要指出的是,【封神演義】雖然存在許多錯誤,但關於商紂王的姓名問題,它至少比烏爾善導演的【封神第一部】稍顯準確。在【封神演義】中,商紂王的姓氏正確,只是在名方面誤將「受」寫作了「壽」。相比之下,雖然一些其他方面的資訊是錯誤的,但在這一點上,【封神演義】勝過了電影中的處理方式。雖然這種差別的精確度差異可能看似微小,但仍然值得註意。

首先,【封神演義】的起始章節提到,成湯是黃帝的後代,他的姓氏是子。

如果烏爾善導演參考了原著的第一部份,那麽他就不應該犯下將商紂王的姓氏弄錯這樣的錯誤。烏爾善導演如果讀了原著開篇,就不應該出現商紂王姓氏的錯誤。

【演義】中,對於商紂王兒子的描述確實有些混亂,將他們描述為「殷洪殷郊」,讓人感覺情節有些離譜。按照書中之前的描述,商朝皇室是姓子的,但這裏卻出現了姓殷的錯覺,讓人覺得前後文不搭。雖然如此,【演義】仍然是一部值得一讀的作品。

這種說法是,由於【演義】這部作品源自民間,所以它的本質就是一種相對粗糙的文學形式。這與其源於民間、反映了民眾的真實生活和思想息息相關。簡而言之,這說明了它的來源和表現形式更貼近大眾。這種表述沒有改變原文的意圖,但是重新排列了句子的結構,並用更加通俗的詞匯進行替換,減少了與原文的重復度。希望這樣的回答滿足您的要求。

但【演義】的早期版本確實存在粗糙之處,而你如今據說投入了大量資金拍攝的【封神】,難道也該如此粗糙嗎?商紂王的真實姓氏是子,名字是受,但你卻將他的資訊完全寫錯,變成了「商紂王姓殷名壽」,這是否有些不妥呢?

21世紀了,為何如此巨大的資金被投入到這部電影的拍攝中呢?我想問問烏導,為何你不再分出一小部份精力去弄清楚【封神演義】的第一頁,那些基本史料的內容呢?在這麽多的投資裏,即使只是一小部份的心思,也是能提升作品質素的吧?這樣的用心難道不是應該的嗎?畢竟一個作品要給人以準確和可信的感覺,它的基礎史料是不能忽視的。希望你能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