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一九四二年的悲慘世界

2024-01-08影視

前幾天,看了一部有點老的影片,就是由馮小剛拍的那部【一九四二】,我不禁由衷的感到悲哀。【一九四二】,有資格以這個年份命名的,只有中原大饑荒。300萬~500萬具累累的餓殍給予了它巨大的重量。馮小剛說,這是他最重要的一部影片。雖然票房並沒有預期的好,且觀眾中也產生了若幹爭議,但它無疑仍是最值得珍視的影片之一,並將在中國電影史上占據重要位置。1993年,作家劉震雲完成調查體小說【溫故1942】,同年,還未拍過一部電影的馮小剛在王朔推薦下讀到小說,萌生將它搬上銀幕的念頭(圖1)。

圖1

馮小剛:1942年這一年,下到饑寒交迫的災民,上到國家統治者,都在扮演災民的角色。災民沿街乞討是為活下去,國民政府也在向歐美列強乞討,乞求他們能夠伸出援手。透過幾次試映,我發現,對電影觸動最大的是年輕人。他們非常震驚,完全不能想象這是70多年前祖輩人的生活。

劉震雲:那是1993年夏天,特別熱。【1942】小說如何變成電影,我們倆端詳了彼此(馮小剛)的腦袋,只好選擇笨辦法,就是上路。我們從北京出發,走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用了將近20天。所有的人物不是在賓館裏想出來的,而是在1942年逃荒的路上遇見的。有的是1942年幸存下來的,有的是遇到了他們的靈魂......

「中原大饑荒」其實從1941年就開始了。當時,地處中原的河南開始出現旱情,莊稼大振幅減產,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絕收」現象。農民開始吃草根、樹皮,到1942年,持續一年的旱情更加嚴重,這時草根幾乎被挖完,樹皮幾乎被剝光,災民開始大量死亡,在許多地方出現了「人相食」的慘狀,一開始還是只吃死屍,後來殺食活人也屢見不鮮。故事就此演進至電影【一九四二】的開頭部份:老東家範財主看到,自家門外來了很多手持大刀的饑民,領頭者還是自己曾救濟過的後生。強吃強住之後,在一場沖突中,老東家的兒子死於非命。他則率領家眷、傭工和鄉親們一道,踏入了逃荒之旅(圖2)。

圖2

4月初,有人在黃泛區看到吃人吃得兩眼通紅的野犬,把許多瀕死但還能蠕動的人都吃掉了。鄭州市,成群的乞丐在掘食死屍。人吃人已經不奇怪了,區別在於吃的是死人還是活人,短短半年,就餓死了一半的人,在逃荒的路上病死、餓死、被踩死不計其數。有一個人叫馬永道同他的妻子,親手煮食了親生女兒香菊。在洛陽,有個滎陽籍災民親手殺死他的一妻二子,然後投井自殺。這些事實,如果不是親聽所見,我們恐怕會驚為鬼世界的傳說。古書中有‘析骨而爨,易子而食’的事,讀之常常毛骨悚然,現在竟會有了親娘吃親女的事,連‘易’也不‘易’了。現實的殘酷性,遠較電影更甚。

在電影中,老東家的兒媳在逃荒途中生下了孩子,自己卻因饑餓死去。因為沒有奶水,孩子最終也夭折了。老東家的妻子也沒活多久,女兒則被賣到了妓院。為了一口飯,女孩子可以失去所有的尊嚴。從很多當事人的回憶看,這樣的遭遇一點都不誇張。「許多狠心的爹娘,流著眼淚賣掉了自己的女兒。據同行的熟人說:‘過得去’的女孩子,‘行市’是一百五六十元左右。然而,有女兒的,女兒到十四五歲,而又‘過得去’的,到底有多少人呢?賣了兒女,再賣老婆。末了還是被死神收去(圖3)。」

圖3

八年抗戰,河南是中日對決的主戰場,遭到戰爭的反復蹂躪。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是屏障川陜大後方的最後一道防線。參戰部隊本身也消耗了大批糧食,河南境內在抗戰時期,長年有數十萬國軍部隊駐防,大部份由軍隊駐紮省份供給,即所謂的「就地取材」。 從1937年抗戰爆發到1942年河南遭災,在這五年多的時間裏,河南出兵出糧的數量都位列全國第一,這構成了壓在河南人民身上的沈重負擔。軍隊向民眾的過度索取,使民間的抗災能力已經接近於零,許多農民早已陷入破產的邊緣,而任何一名難民的哪怕「最後的一文錢」,也要被兵大爺搜走。一旦天災來臨,饑荒的爆發也就在所難免了。

然而這樣的饑荒也沒能阻止貪汙者的黑手,但最具危害的是貪腐的官僚。電影中李培基是個相當重要的人物,戲份不亞於蔣介石。只是編導在塑造李培基形象時(圖4),未能遵循歷史真實原則,有很大扭曲。事實上各種證據顯示,李培基不僅沒有電影所描述的那樣勤政愛民,反而在河南饑荒過程中謊報瀆職。以李培基為首的河南省政府,直到大災已成,才不得不承認河南有災的事實,錯誤的領導導致錯過了最佳的救災時機。「餓死了500多萬人,河南主席李培基只報了1602人,開政治上未有之奇!」當時以參政員身份為河南賑濟奔走呼號的郭仲隗這樣評價李培基,連張厲生後來在會上亦指責李培基對如此嚴重的河南災情「不能辭其咎」。

圖4

可蔣介石卻對災情裝聾作啞,因為他對河南戰爭形勢太過悲觀。蔣介石基本上把河南當成一塊隨時準備放棄的領土。因此,「不讓糧食資敵」的心理,使蔣介石一方面盡量在河南搜刮,另一方面在最後時刻來臨時甩手把千瘡百孔的河南當成燙手的山芋拋給日本人。所以蔣介石封鎖訊息,不允許報災,直到美國記者白修德在美國【時代】周刊上報道河南饑荒,才引起重視開始救災。現存最珍貴的史實中,有一大部份來源於白修德當時親自拍攝的照片和采訪資料。

白修德每天都要與農民和低階官員交談,以了解更多的情況(圖5)。他發現,軍隊征收的軍糧往往高於全年的收成,農民還要向地方政府官員納稅。而國民黨政府的貪汙腐敗又比比皆是:軍官和當地官吏借收稅之際「搭便車」收費,這多出的部份就成了他們薪水之外的補貼。在稅款分配之後,高級軍官會把多收來的糧食拿到市場上出售,得款中飽私囊。還有一些人借災荒之際囤積居奇,把糧食價格「炒高」,大發國難財。而電影中也以精簡的鏡頭,展現了官商勾結借災難之機低價囤地的現象。重慶政府後來也掀起運動,懲辦了幾個貪腐者以儆效尤。

圖5

白修德知道旱情固然嚴重,但如果政府停免賦稅、采取賑災措施,就能迅速減少災民的死亡人數,因為在河南的鄰省陜西就有大批存糧。然而,各級官員對災情總是輕描淡寫,力圖掩蓋真相。事實說明,一旦政府有所行動,災民的死亡便會迅速減少。白修德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了 「災荒完全是人為的,如果當局願意的話,他們隨時都有能力對災荒進行控制。」 在現實中我們不能阻止天災的降臨,但我們能透過人力與之抗衡,而當局政府的知情不報無疑才是當地百姓經歷的最大人禍,天災不可怕,人禍才是最可怕的。

其實筆者認為在影片裏還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爭議敗筆,就是整部片子的基調是以基督宗教來作為國人的身心救贖,可是就連片中的農民也不買賬:天主教堂裏的華人神職小安趁著災荒準備大顯身手,聽說有個財主老梁在逃荒路上死了,且死不瞑目。他便熱心地拉佃戶瞎鹿一起去為老梁做天主教的葬禮彌撒,可兩個人忙乎了半天,臨了死者還是不閉眼,說明洋教國人還是無法認同。在後來救人不成差點喪命之下,他自己都反問洋神甫:「為啥上帝總是勝不了惡魔?這樣的教門信它何用。」(圖6)

圖6

而片中蔣介石到了西安,去大財主張家看望張老太太,當老太太聞聽政府已經在救助災民時,不由自主幾乎是本能的說道:「噫!阿彌陀佛,這回鄉親們總算是有救了。」由此可見,基於國人內心最深處的宗教信仰還是佛教啊。在整部電影中使我記憶最深刻的場景是老東家的妻子死了之後老範的反應,他把她緊握著的兩只手分開(圖7),說道:「死了好,少受罪。早死早托生,再托生,可千萬別托生到這兒來。 」這是全片裏面最經典的一句台詞。是啊,這是個什麽樣的罪惡世界、五濁惡世,此時這個地方已完全成了餓鬼道的天下,而在這裏,又有幾個人還會想到念佛呢?如果不念佛,那麽死後基本就是向更低的地獄道輪回,就像【藥師本願經】中所述的那樣: 此諸有情,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 這樣的結果,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栗!

圖7

中原大饑荒的歷史因果報應很快就來到了。在河南農民的心底,有一種憤怒,要比饑餓和死亡更酷烈;政府的勒索,已使農民的忠誠化為烏有。「歷史性的一幕」出現在1944年。作惡多端的湯恩伯部向豫西撤退時,豫西山地的農民行動起來,舉著獵槍、菜刀、鐵耙,到處截擊這些散兵遊勇,甚至解除整個連隊的武裝,繳獲他們的槍支彈藥和軍隊裝備。積怨已深的農民,在大饑荒中積蓄的憤怒此時發泄出來,失去理智者甚至槍殺、活埋部隊官兵。5萬多國軍士兵,被從大饑荒中活過來的農民以牙還牙、一報還一報。即如【地藏本願經】卷上裏的描述: 是諸眾生,先受如是等報,後墮地獄,動經劫數,無有出期。

而蔣介石也沒有弄清楚:國軍到底是為土地而戰,還是為百姓而戰。誰也無法想到的一幕出現了——日軍竟然在災區拿出軍糧賑起了災。怕就怕對比啊,結果顯而易見:直接導致河南民眾對國民政府的徹底唾棄!而中共最終也是依靠這廣大的農民,抗戰結束後,內戰爆發了。一九四八年春,作為中國內地的一座省城,洛陽第一個便落入中共之手。1949年,國民黨丟掉大陸。在與中共的較量中一敗塗地,絕非偶然,國民黨在處理河南大饑荒時就已經埋下潰敗的禍根。

然而這樣的饑荒在五、六十年代依然還是發生,而且是在全國範圍裏,這就是後來被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大饑荒,致使人不得不開始懷疑:這是不是中國人的共命業報。筆者至今仍然記得小時曾經去安徽一帶下鄉時曾聽到過悲慘的鼓調:「 說鳳陽,哭爹娘,為何留我在世上?家中沒有糧,只有去逃荒。草根樹皮觀音土,扒完就剩死屍肉。這樣的世道怎麽活?還是趁早死了好呀求解脫!

圖8

唉,想起如此慘絕人寰的泣血悲歌,在這樣一個悲慘世界裏,筆者不禁由衷地記起了藥師佛(圖8)的第十一條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還是按照佛祖的教導,趕緊念佛吧,吶默阿彌陀佛,吶默藥師琉璃光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