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紅毯先生】這部影片的宣發,確實存在一些「擰巴」之處。
最初的宣傳點集中在「掀翻娛樂圈」和「天王不可說的秘密」上,這確實引起了大眾對「娛樂圈大尺度」和「吃瓜」的興趣。然而,這種宣傳策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觀眾,讓他們忽視了影片本身想要探討的「溝通與偏見」的深刻主題。
盡管片方後來試圖往回拉,透過其他渠道強調影片的嚴肅性和思考性,但在大眾已經形成的既定印象下,這種努力可能並不容易取得顯著效果。人們對於「天王劉德華」和「娛樂圈」的興趣,往往要大於對「溝通」這一嚴肅主題的關註。
因此,對於這部影片的宣發來說,確實存在一些需要反思和改進的地方。如何更好地平衡商業利益和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如何更準確地傳達影片的核心主題,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盡管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並未達到預期,但其在探討「溝通與偏見」這一主題上的嘗試和努力,仍然值得肯定和鼓勵。
【紅毯先生】的票房慘淡引發了人們對於創作者、宣發與觀眾之間頻率不一致的思考。原本定於2023年11月上映的影片,因突發奇想改檔進入並不適合的春節檔,導致票房表現不佳。隨後又迅速撤檔,改至3月15日上映,但票房依舊慘淡。
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創作者、宣發與觀眾三者之間的溝通與理解存在偏差。宣發團隊為了追求票房,采用了大量短影片行銷方式,而觀眾對此並不買賬,認為影片內容與行銷手段不符,無法引起共鳴。
寧浩作為影片的導演,雖然拍出了一部質素不錯的電影,但在面對電影圈的現狀時,他選擇了一次反抗,試圖透過影片傳遞更深層次的思考。然而,這一嘗試並未得到市場的認可,觀眾更傾向於選擇輕松、娛樂的電影產品。
這一現象引發了對於電影本質的思考。當電影成為商品和娛樂載體時,是否還能保持其作為藝術表達和思考工具的價值?寧浩的困惑也代表了許多電影人的困惑: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如何保持電影的藝術性和思考性?
【紅毯先生】的票房失敗或許是一個警鐘,提醒我們關註電影的本質和價值。當觀眾越來越傾向於選擇簡單、直接的娛樂內容時,電影人是否應該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和表達方式?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