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抗戰時造不出什麽炮的中國,怎麽還玩出了自己的自行火炮?

2024-07-22軍事

大家好,我是老泰勒。作為膠佬中的「爬蟲黨」,老泰勒不僅喜歡制作各類坦克模型,各類自行火炮模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份。老泰勒清晰地記得,自己是在上初中的時候做了自己的第一款自行火炮模型,當年老父親出差回家給我帶了一盒國產「小號手」牌的英國AS-90自行榴彈炮1:35比例模型,我斷斷續續花了三個禮拜才完工。只可惜當年咱比較窮,再加上上色技術特別的稚嫩,純手塗上色的AS-90在老泰勒的手中成了個「花瓜」。算了,小屁孩時期的糗事暫且不談,既然說到自行火炮,那咱就來聊聊中國的自行火炮吧。

國產第一代自行火炮70-1式

說起中國的自行火炮,可能不少粉絲朋友都對國產70式122毫米口徑自行榴彈炮頗為了解,畢竟其是新中國研發成功的第一款自行火炮。雖然這個「成功」也只是相對而言,畢竟70式和70-1式的技術水平並不高,基本就是「榴彈炮+裝甲運兵車」的簡單組合,連像樣的封閉式炮塔都沒有,也沒有各類現代化電子器材,火炮射程和射速等指標亦不怎麽出彩,總產量更是只有100多輛……但公允地說,70式系列確實是中國在自行火炮領域的一次突破,國內車輛機械工業和火炮工業從中獲益頗多,這才有了如今效能進入全球第一梯隊的PLZ-05式155毫米口徑自行加榴炮、PCL-181式155毫米口徑卡車炮和PLZ-07式122毫米口徑自行榴彈炮等現代化自行火炮,更讓中國陸軍在炮兵類裝備技術水平糊火力投射能力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如今的中國已是自行火炮強國

不過,如果我們將定語的範圍放得更寬一些,即不以「新中國研發成功的第一款自行火炮」為界限,而是「中國的第一款自行火炮」,那其實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常凱申委員長」麾下的部隊和軍工廠就曾進行過相關的嘗試,解放戰爭時期亦是如此。而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十年內,國內軍工業其實也在自行火炮領域展開過多個專案。只不過對於上述這幾段歷史,或許大多數人並不很了解。

抗戰時期的國內軍工業只能造一些迫擊炮

先來說說「常凱申委員長」還沒敗退到海峽對岸時的一些國產火炮吧。從老泰勒查到的一些資料來看,國內在火炮自行化方面最早的嘗試,其實並非出自南京方面手中的幾座兵工廠,而是前線部隊自己動手DIY式的產物。

在之前的那期名為【【泰勒大講堂】裝備缺口率100%?抗戰時的中國軍隊有多缺炮,一款炮找遍全國都沒】的影片中,老泰勒曾提到抗戰時期國內軍工廠的造炮能力上限,基本也就是制造一些技術和結構比較簡單,且對原材料要求相對較低的迫擊炮,至於說榴彈炮、野炮和山炮等直射類火炮,則因超出了國內軍工業和冶煉工業能力上限而沒什麽成功型號問世。到了抗戰後期,隨著國內外形勢的改變,尤其是美國加大了援助力度,不少國民黨陸軍部隊都換裝了效能強得多的美制身管類火炮,這直接打消了南京方面自研先進火炮的念頭。故直到抗戰結束和解放戰爭時期,「常凱申委員長」都沒再對自行研發火炮一事動過心。

美制M3型半履帶車

於是,連牽引式火炮都不搞,國民黨陸軍是怎麽搞出來自行火炮的呢?答案當然是實戰需求逼出來的。目前可查到的由中國軍隊自己動手搞出來的第一款自行化火炮,其實出自遠征軍之手。透過查閱台灣省出版的【抗戰時期滇印緬作戰】、【裝甲兵發展史】和【陸軍裝甲兵建軍史】等,可以確定在印度駐紮並作戰的中國遠征軍曾嘗試將美制榴彈炮,與美國提供的陸地機械化載具相結合,且確實取得了部份成功,可能以這種方式改裝出了不到10輛自行火炮並實際參戰。按照書中的說法,遠征軍兵工部門曾把美制M1A1型75毫米口徑榴彈炮,安裝到了M3半履帶車和M3A3輕型坦克的身上。前者是將榴彈炮固定在M3半履帶車的敞篷式載員艙,載員艙還可容納部份炮組人員和彈藥,後者則被認為是把M3A3輕型坦克原有的37毫米口徑主炮拆下,換成了M1A1榴彈炮。

美制M3輕型坦克

但對於第二種說法,老泰勒本人是存疑的。遠征軍出國作戰期間,美國確實提供過M3系列輕型坦克,該車主要承擔裝甲偵察任務。以其頗為有限的車體尺寸,尤其是狹小的炮塔內部空間來想,這款坦克的炮塔內恐很難容納M1A1式榴彈炮,即便能勉強滿足後者開火時的後座行程,人員恐也很難在炮塔內完成炮彈裝填和退殼。況且在台灣省的出版物中,以M3半履帶車和M1A1榴彈炮結合而來的自行火炮,尚且留下了一張不甚清晰的實物照片,而以M3A3輕型坦克改裝而來的自行火炮則沒有哪怕一張照片。考慮到一個是M3半履帶車,一個是M3系列輕型坦克中的一個亞型,所謂的以「M3A3為底盤改裝自行火炮」一說,會不會是因缺乏相關知識而不熟悉裝備型號的編輯和出版社的理解有誤或勘誤呢?這種可能性似乎並不為0。

M1A1榴彈炮

不過不管怎麽說,「M3半履帶車+M1A1榴彈炮」的組合,基本是目前可查到的「中國第一款自行火炮」,盡管有著濃濃的前線應急裝備的色彩,但卻是中國人在火炮自行化領域的一次較為成功的嘗試,也讓國民黨陸軍炮兵部隊編制內,首次出現了名為「裝甲炮兵」的兵種。至於說「裝甲炮兵」規模的逐步擴大,則是在解放戰爭時期,也稱「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美國曾向國民黨軍隊援助了不少坦克

在3年的解放戰爭時期,軍事工業實力不強,但好歹有那麽點家底的南京方面,對美國提供的坦克類軍援物資雖然大為感謝,但國民黨陸軍一線部隊對這些坦克的評價卻相對兩極化,其中的負面評價倒並非是抱怨美制坦克的效能差,而是主要用途並不太符合戰場需求。

解放戰爭時期的美制坦克

與二戰初期因裝甲部隊損失慘重且國產坦克產能不夠,一度陷入反裝甲作戰能力不足的困境,進而向美國、英國和加拿大要來了大量坦克援助的蘇聯不同。國民黨陸軍裝甲部隊在解放戰爭時期基本沒有像樣的反裝甲作戰需求,坦克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著伴隨一線步兵並提供即時火力支援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陸軍裝甲部隊中的坦克並不以穿甲彈和破甲彈為主要彈種,而是以可對人員和軟目標造成殺傷的榴彈為主要彈種。

M8自行榴彈炮

在發射榴彈時,M3A3輕型坦克和M5A1這兩款輕型坦克的37毫米口徑主炮的榴彈威力太小;使用75毫米口徑的M4中型坦克的榴彈威力倒是足夠,但坦克炮的高初速和直瞄射擊等效能其實並無卵用,且過高的初速還會加快身管磨損,降低裝備壽命和火炮精度。偏偏在美國以「戰爭剩余物資」為名向「常凱申委員長」提供的各種坦克裝甲車輛中,更適合國民黨陸軍裝甲部隊需求的自行榴彈炮並不多,只有以M4中型坦克為底盤改裝而來的105毫米口徑自行榴彈炮和M8型75毫米口徑自行榴彈炮這兩款,數量頗為有限。既然如此,國民黨陸軍裝甲部隊就只能再度祭出名為DIY的手段了。

日本九四式山炮

在1948年2月出台的【國防部第六廳三十七年度重要業務實施方案】中的【三十七年度研究計劃專案優先程式分類統計表(二)】中,出現了名為「七五自走炮之研究及試造」和「一〇五自走炮之研究及試造」這兩大專案,且均被列入最高的「第一優先度」,二者被交由兵工署研究發展司實施並推進。看起來在解放戰爭後期的1948年,盡管國民黨陸軍仍在整體裝備水平方面占優,但依然顯示出了不小的「憂患意識」,已經察覺到了自身炮兵裝備水平的不足,無法有效應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淩厲攻勢。這七五自走炮和一〇五自走炮,基本就可視作是南京方面於軍工領域垂死掙紮的一種表現。

日本97式中型坦克

那麽,最早出現的七五自走炮是如何誕生的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把抗日戰爭期間繳獲而來的日本97式中型坦克拆掉炮塔,換為一個內部容納有日產九四式75毫米口徑山炮而來的產物。國民黨軍工技術人員還很時髦地為其選用了全封閉式炮塔,在防護效能方面比那一時期還屬主流的使用非封閉式炮塔的各國自行火炮強不少,但不知道其是固定式炮塔還是可旋轉式炮塔。

但從寥寥無幾的介紹資料來看,這款七五自走炮似乎有且僅有1輛,參加了淮海戰役並被繳獲,南京方面並未啟動對該車的量產。老泰勒盲猜,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國民黨軍隊在抗戰期間繳獲的較為完好的日本97式中型坦克數量有限,湊不出多少可用底盤和備用零部件;二是封閉式炮塔地面載具在成本和技術水平方面都比較高,尤其是可能已經達到甚至是超出了當年的國內鋼鐵工業的能力上限,故七五自走炮就只試制出了這麽孤零零的1輛。

美制M10坦克殲擊車

話說,相信已經有熟悉當年的國民黨軍隊裝甲部隊裝備型號的粉絲朋友發現,在老泰勒剛才提到M4中型坦克的75毫米口徑榴彈的威力還算夠用的時候,並未提及國民黨陸軍使用過的另一款可搭載相似口徑的裝甲車輛,即以76.2毫米口徑主炮為主武器的美制M10坦克殲擊車。事實上,M10坦克殲擊車也被國民黨陸軍投入到了國共內戰中,但它們剛到中國時其實都沒裝炮。原因在於,這些M10並非是美國政府的援助物資,而是南京方面在1948年以低價的方式從美國那裏買到的瀕臨淘汰的二手裝備,這些二手M10是以所謂的「農用履帶式拖拉機」的名目被運到國內的,美國人還很「實誠」地把主炮和機槍都拆了,只賣了車殼子過來。

美制M10坦克殲擊車

而與剛才講到的以「日本97式中型坦克底盤+日本九四式75毫米口徑山炮」組合而來的七五自走炮相似,南京方面也嘗試了把九四式75毫米口徑山炮裝到無武裝狀態下的M10的身上,但保留了M10的原裝炮塔。從老泰勒查到的資料來看,這款使用M10車身的七五自走炮也只搞了1輛出來,但其還是有幾分「狗屎運」的,未被解放軍擊毀或繳獲,而是隨著「常凱申委員長」和國民黨軍隊一同帶到了台灣省。

M7「牧師」自行火炮

至於說真正把M10成批次地改裝為自走炮的工作,則是在1950年代初期的台灣省內才開始的,主要為安裝日本九一式105毫米口徑短身管榴彈炮,數量可能在12~30輛左右。到了上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美國開始向蔣當局提供M7「牧師」自行火炮,這些原本是坦克殲擊車底子卻半路出家充當自行火炮的M10,逐步被正兒八經的美制自行火炮所取代,一部份直接做退役報廢處理,另有少量交由台灣陸軍教學單位充當教具。也就是說,1948年提出的所謂「一〇五自走炮之研究及試造」專案,真正得以實施並實作效果的時間是要等到國民黨全面敗退並「轉進」倒台灣之後。

根據地兵工廠生產的手榴彈

基本上到這裏,國民黨反動派掌權時期自研自行火炮的幾個有限的成果,就盤點得差不多了,不僅相關資料難找,照片更是少得可憐,老泰勒倍感「渾身大漢,男上加男」。至於說抗戰時期的八路軍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軍的自行火炮嘛……咋說呢,那時候咱壓根就沒有像樣的軍事工業一說,連炮都很難造出來,就更別提「自行」了。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根據地的能力極限,基本也就是為部隊造點槍支、子彈、質素一般的手榴彈、地雷和仿自小鬼子的擲彈筒。看過經典抗日劇【亮劍】原著小說的粉絲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書中提到了根據地兵工廠造出的手榴彈效能不夠理想,爆炸後的彈體產生的破片數量不足,甚至有時只會炸成兩瓣。

手榴彈投擲科目

很顯然,這與彈體材料和火藥配比均有一定的關系,但即便如此,在嚴重缺乏火炮類武器的情況下,這種質素平平的手榴彈加上年輕士兵有力的手臂,依然是八路軍在戰場上極其寶貴的面殺傷式武器。在那個年代,能既遠又準地投擲手榴彈的士兵,絕對是部隊中「寶貝」一般的存在。在電視劇版【亮劍】中,也出現了李雲龍開展部隊練兵比武時設定手榴彈投擲科目的一幕。而時至今日,手榴彈投擲亦是中國軍隊各訓練科目中的重要一環,同時其也是有著「軍事奧林匹克」之稱的世界軍人運動會中的一項比賽科目。

日本九二式步兵炮

於是乎,八路軍和之後的解放軍就真的無論如何都造不出火炮類武器嗎?倒也不是。早在1940年時,抗日根據地就在技術、圖紙、原材料和專業人員均十分匱乏的情況下,對繳獲而來的日本九二式步兵炮進行了拆解、測繪和研究,並嘗試仿制出這款火炮使用的炮彈。而在抗日戰爭後期,八路軍晉冀魯豫軍區第一兵工廠啟動了對九二式步兵炮的仿制工作,於解放戰爭時期的1946年成功生產出來了第一門,成為了我軍歷史上的首門自造火炮。從1946年到1948年,仿九二式步兵炮一共生產出來了7門並全部投入使用,帶有開創性意義的第一門則在新中國成立後保留了下來,如今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一項寶貴展品。

解放戰爭時期成功仿制而成的仿九二式步兵炮

什麽?你說為啥從1946年到1948年,解放軍兵工廠裏只造了7門炮?這個,老泰勒只能說是沒辦法。雖然日本九二式步兵炮已經屬於直射類身管火炮中結構和技術較為簡單,且用料較少的一款,但對於極度缺乏生產器材和原材料的解放軍兵工廠來說,其依然是個難以投入量產的「高精尖產物」。別的不說,就以鋼鐵冶煉和零部件銑削為例,這些都需要生產者擁有重工業能力和相關器材,通常只有成規模的工業區、尤其是條件較好的城市周邊的工業區才有。而直到解放戰爭後期的1948年,在三大戰役開始前,解放軍控制下的國內大城市也只有1個,那就是位於東北的哈爾濱。除此之外,大山和荒地裏可長不出什麽工業區。

九二式步兵炮

在合格原材料不夠且器材不足的困難情況下,解放軍兵工廠對九二式步兵炮的仿制和生產幾乎全部依賴「手搓」,到48年時能「搓」出7門炮已經是個不小的奇跡了,當年軍工先輩們的嘔心瀝血絕對值得我們永久銘記和敬佩。至於國內軍工業真正開啟對國產現代化火炮、尤其是國產自行火炮的自主研發之路,則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事情。

中國在自行火炮方面有過諸多嘗試

那麽,下一期的泰勒大講堂,咱就來聊聊新中國成立後,國內軍工業在成功推出70式自行榴彈炮之前的種種嘗試和努力吧,相信很多極度冷門的國產自行火炮專案,能讓各位粉絲朋友們收獲不少有用的知識,咱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