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第四次長沙會戰為什麽會失敗?長衡會戰有多慘?

2024-03-28軍事

第四次長沙會戰,包含於長衡會戰,而長衡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組成部份,194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戰爭節節勝利的一年,然而,在中國大陸上,正面戰場上卻出現了大潰敗現象。

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形勢一片大好,為什麽中國大陸卻非如此呢?我們一起來看下這場戰役的詳細情況。

戰前準備。

侵略軍完成打通平漢線的河南戰役後,就開始了所謂的「一號作戰」(我們稱之為豫湘桂會戰)的第二階段。參加長衡會戰的主力是武漢地區的第11軍,這是除了關東軍外實力最強大的一個軍,到1943年底,它統轄第3、13、34、39、40、58、68、116等8個師團,其中58師團專門受過城市巷戰訓練,第3和第13師團則是戰力最強大的師團。

戰役發動前,又從關東軍抽調第27師團、從國內調集第47師團和從其他戰場調來第37、64師團,統一歸11軍指揮。除此之外,又向粵漢線增調了戰鬥機、輕型轟炸機、重型轟炸機各3個中隊,以應對中美空軍。

戰前,侵略軍準備的兵力達到了150個大隊,這還不包括海空軍,比1938年進攻武漢時動用的140個大隊還多,可見,侵略軍準備相當充分。

相比而言,第9戰區的部隊準備上就很不足。自從第三次長沙會戰後,第9戰區部隊除了部份軍隊配合第6戰區進行了常德會戰外,主力部隊已經長達兩年沒有參加重大戰役,部隊相對散漫、懈怠。

時間進入到5月份後,日軍調動頻繁,進攻態勢已經很明顯,但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嶽,認為日軍鑒於前3次長沙會戰失敗的教訓,不敢發動對第9戰區的進攻。等到日軍大量集結,才根據以往長沙會戰的經驗制定了相應部署,期待「第四次長沙大捷」的到來。

經過戰前的調兵遣將,長衡一線的兵力達到了17個軍47個師,達50萬人,其兵力在數量上並不弱於敵軍,武器裝備上也比之前優良很多,其中不乏第10軍、第74軍這樣的王牌軍隊。

戰場失敗。

第9戰區根據以往3次長沙會戰勝利的經驗,兵力部署上仍然采取了「側翼迂回」的戰術,但這次進攻,敵人采取了大縱深、大迂回戰術,除了正面進攻的軍隊陣容強大,還配屬了第二線兵團,第9戰區的側翼迂回進攻失效,戰場上不斷失利,敵人很快兵臨長沙城下。

比如,第44軍在瀏陽與日軍激戰9晝夜,使日軍精銳的第3師團寸步難行,可是這麽長時間友鄰部隊都未能完成夾擊日軍的計劃,日軍在援軍支援下,守軍傷亡越來越大,最後不得不突圍,長沙的犄角瀏陽陷落。

擔任長沙防守的是張德能的第4軍,下轄第59、90和102師三個師,由於第4軍是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的嫡系部隊,所以在人員和武器上都是比較先進的,部隊戰鬥力也比較強悍。第9戰區炮兵部隊還擁有榴彈炮、野戰炮等50多門火炮,火力強大。

然而,當日軍推進到長沙附近時,薛嶽卻轉移到離長沙80公裏的朱亭,臨走時並沒有確定長沙守衛戰的最高指揮,致使第4軍軍長張德能、炮兵指揮官王若卿、第9戰區代參謀長趙子立互不統屬,造成多頭指揮現象,使部隊協調不力,指揮混亂,軍隊戰鬥力大打折扣。

軍隊部署上,張德能讓第59、102師守衛長沙城區,第90師守衛嶽麓山一線;炮兵部隊聽從王若卿的指揮,把小口徑、射程近的火炮部署在長沙城附近協助步兵防守城區,大口徑、射程遠的火炮,則部署於嶽麓山陣地。

日軍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在6月15日晚下達命令,於16日開始總攻。事先專門進行步、炮、空協同作戰訓練的第34師團,負責進攻嶽麓山陣地,壓制嶽麓山炮兵火力;專門受過城市巷戰訓練的58師團,則負責攻擊長沙城的守軍。

由於戰前把主要兵力部署在城區,日軍進攻部隊準備充分,第90師以一師之力難以抵擋日軍一個師團又一個旅團在飛機掩護下的猛攻,18日日軍攻上嶽麓山山頂,控制了第9戰區炮兵陣地,致使數十門大炮被遺棄,這些可都是大口徑的大炮,火力損失非常慘重。

嶽麓山陣地危機時,張德能才意識到嶽麓山陣地的重要性,慌忙讓59師、102師主力趁夜渡江增援嶽麓山,由於抽調命令是夜間下達,部隊沒有做好動員準備,士兵以為退卻,慌忙中不等接防部隊到達就湧向江邊。結果,渡江場面十分混亂,墜入江中淹死的士兵竟然不下千余,士兵很多武器遺失,天亮後日軍猛烈襲擊渡江部隊,場面更加混亂,失去指揮控制的部隊沒有進入新陣地支援嶽麓山,紛紛向衡陽方向逃去。

在中方軍隊混亂時,日軍在長沙附近的4個師團全部就位,投入到攻擊中,在飛機、重炮部隊、毒氣彈的配合下,長沙失陷。第4軍數萬官兵,突圍後經過收容統計,僅剩下6500多人,炮兵部隊在嶽麓山的大炮全部遺失。

根據日軍第11軍統計:中方軍隊死35400人,繳獲重炮10門,野山炮51門、機關炮29門、迫擊炮69門、重機槍152挺。日軍死1503人,傷3662人。此戰果不可謂不慘烈,部隊戰鬥力沒有發揮出來,和衡陽保衛戰時第10軍的戰績形成鮮明對比。

日軍攻破長沙後繼續前進,最終在衡陽發生激戰,第10軍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堅守陣地,但終因援軍遲遲不到,原本要求阻敵10天到兩周的任務,最終堅持一個多月,敵人不斷增加兵力猛攻,最終衡陽失守。

衡陽之戰,守軍傷亡15000多人,其中陣亡7600人,重傷2600人,被俘後遭殺者很多。日本方面,自己承認的傷亡是19380人,高級軍官戰死390人,負傷520人。其中敵68師團長佐久間為人中將重傷,一同負傷的還有該師團參謀長原田貞三郎大佐等,其第57旅團旅團長誌摩源吉被擊斃等。

可以說,衡陽保衛戰打的非常慘烈,敵人傷亡超過守軍,然而援軍遲遲不能有效支援,致使衡陽最終陷落。

戰爭後果。

整個長衡會戰前後歷時70多天,中方先後投入兵力16個軍,40多個師,兵力達40萬人,日方參戰人數為10個師團約20萬人。戰後日方傷亡66809人,中方為90577人,損失慘重。

長衡會戰導致的後果很嚴重,除了直接失去了大片土地和人口,更失去了很多資源和生產設施。新淪陷的國土稻谷產量占湖南省全省的近70%,僅衡陽一帶的工廠數量就有57家之多,戰局急劇惡化,來不及搬遷,全部淪落敵手,其中不乏機械、冶金、電氣等工廠。

當時湖南地區的銻、錳、鋅、鉛等礦產產量也都位於全國首位,這些礦產淪落敵手,白白滋養了敵人,我方卻因此深受損失,抗戰更加艱苦。

失敗原因。

長衡會戰中,很多中下層軍官和廣大士兵都非常英勇,與敵死戰,武器裝備也得到了升級,有些部隊還配置了美械,總體和日軍不相上下,空中的中美空軍掌控了制空權。然而,戰役最終還是失敗了,這主要是上層人士的人為因素。

比如,衡陽保衛戰,第10軍以一軍之力頑強抵抗47天,日軍損失慘重,不少高級軍官戰死,傷亡情況超過守軍,然而,上層指揮不利,外圍部隊硬是遲遲不到位,無法支援,眼睜睜的看著衡陽失守。

長沙戰役時,薛嶽因為提前離開造成指揮系統混亂,在軍隊部署上也戰略失當,最後又因指揮失誤造成潰敗。

除此之外,由於國際反法西斯戰場上節節勝利,日軍敗亡是大趨勢。基於戰後考慮,蔣介石認為當下主要考慮的不是對日軍主動出擊,而是準備抗戰勝利後如何大吞勝利果實。為此,他一方面積極部署限制新四軍、八路軍壯大的行動,另一方面對非嫡系派別也想方設法打壓、借日軍之手予以削弱。

比如,當美國人將租借物資分配給薛嶽的部隊時,蔣介石的代表就大為不滿,「因為蔣對他的忠誠有懷疑」。衡陽堅守40多天,在其周圍的軍隊達到了10個軍,卻始終沒有有效進攻,保存軍事實力才是主要任務。

整個會戰期間,除了44軍、第10軍和張靈甫58師等少數部隊拼力死戰外,很多部隊都有保存實力的傾向,致使錯失良機,使敵長驅直入,大片土地淪喪。

除此之外,指揮系統的混亂,同樣是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戰役中除了薛嶽指揮,蔣介石經常越級指揮,他的侍從室主任林蔚在重慶替他指揮,遠在桂林的白崇禧也在指揮,而身在廣西的張發奎,也可以指揮衡陽解圍部隊。多頭指揮造成的指揮混亂、前後矛盾,部隊無所適從,極大的影響了戰役走向。

關於長衡會戰的失敗,大家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