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李貞:從童養媳到開國少將,一生經歷3次婚姻,去世遺囑令人感動

2024-01-27軍事

1990年3月11日,一個令人悲痛的訊息傳遍了全國:新中國開國女將,最高人民檢察院軍事檢察院原副檢察長,曾為國家和人民立下赫赫戰功的抗戰女將軍,與世長辭。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她依然心系著家鄉和祖國的教育事業。

李貞少將

在她的遺囑中,她這樣安排她的遺物:

「一根金條捐給自己的家鄉瀏陽縣,一條捐給甘泗淇的家鄉寧鄉縣,用於發展教育事業;存款一分為二,一部份捐送北京市少年宮,一部份作為自己的黨費。」

這位偉大的女性,她的名字叫李貞。她曾參加過土地革命、湘贛邊境秋收起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她的英勇事跡足以讓世人銘記。

1955年,李貞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光彩耀人。

然而 李貞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她經歷了三次婚姻。盡管後兩次婚姻讓她倍感幸福,但在第一次婚姻中,她曾是別人家的童養媳,受盡折磨,吃盡苦頭。

她是如何成為別人家童養媳的?她的後兩次婚姻過得有多幸福?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歷史,重溫那些蕩氣回腸的歲月。

1907年,湖南省瀏陽縣(現瀏陽市永和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裏,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一個女嬰呱呱落地,她就是李貞。因為父母一直想要個兒子,所以一共生了6個孩子,結果都是女兒。父母失望之下,也就隨便給她起了個小名,叫作「旦娃子」。

李貞家裏只有幾間低矮的茅草房和幾畝貧瘠的土地,一家人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父親是她家的頂梁柱,然而,當她最小的妹妹出生才兩天的時候,她的父親便因病離開了人世。在那個民不聊生的年代,孤兒寡母的生活舉步維艱。

李貞六歲那年,母親滿含熱淚地告訴她:「貞兒,有一戶姓古的人家,家裏沒有女孩,他們想要找一個養女。媽媽想讓你去,你願意嗎?」面對吃不飽、穿不暖的境況,李貞懂事地點了點頭。

然而,當她踏入古家的大門,她才明白,自己並非來做養女的。古家的長女嬉笑著告訴她:「嘻嘻!你還不知道吧,你是來給我弟弟做媳婦的。」李貞聽後淚流滿面。她從未想過,自己竟然是來做童養媳的。

李貞的童養媳生活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輕松自在。實際上,她所承受的遠遠超過了一個普通童養媳所應該承受的。與其說她是童養媳,還不如說她更像是一個丫環,日復一日地忙碌在繁重的家務勞動中。無論是早晨的掃地、燒水,還是晚上的洗衣、做飯,所有的家務活都離不開她那瘦小的身影。

然而,這些繁重的勞動並不是她生活中唯一的壓力。幹不好活,李貞就會遭到婆家的打罵。比如,端的水灑了,要挨罵;飯煮得不好吃,要挨罵;早上起來幹活晚了,要挨罵……在婆家的那段日子裏,李貞不知挨了多少打,每一次打,都像是在她的心上重重地砸下一錘。

隨著年齡的增長,李貞逐漸有了反抗意識。在她十五六歲的時候,她和幾個要好的童養媳商量,決定一起逃離婆家的束縛,追求自由和幸福。然而,她的計劃被婆婆發現了,婆婆擔心李貞真的會離開,便立刻決定讓她與兒子圓房,以確保她的婚姻穩定。

1924年的正月,年僅16歲的李貞被迫與丈夫舉行了舊式婚禮,從此開始了她的婚姻生活。這段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產物,沒有任何感情基礎。李貞與丈夫形同陌路,沒有任何了解和感情,甚至連話都沒有說過一句。

李貞的丈夫名叫古天順,比李貞大4歲。古天順的性格耿直且忠厚,但脾氣卻有些暴躁。由於長期受到虐待,李貞對古家人懷有一種敵意,這種敵意甚至延伸到了她的丈夫身上。雖然在外人面前,李貞表現得十分順從,但實際上,她的內心卻並未對丈夫產生任何愛情。

對於這個從小被家裏當作粗使丫環看待的妻子,古天順也很難生出多少柔情蜜意,動輒惡語相向、拳打腳踢。

一天,李貞山上砍柴,衣服被雨水淋濕。古家人從田裏幹活回來,衣服也被淋濕,婆婆責罵李貞沒把衣服洗出來,李貞生氣地回嘴說:「我也上山砍柴去了,哪裏有工夫洗衣呢?」

「你竟敢跟我媽頂嘴?活得不耐煩了?!」古天順說完,抄起一根棍子就朝李貞劈頭蓋腦地打去。

在那段痛不欲生的日子裏,李貞時時刻刻都想逃離,終於等來了機會。1924 年 10 月,北伐軍進入瀏陽,李貞毫不猶豫地投身於革命運動中,盡管古家人試圖阻攔,但她義無反顧。

在革命活動中,由於李貞具備出色的組織和宣傳能力,她被選為瀏陽地區婦聯委員。同時,她積極追求思想進步,並向黨組織靠攏。

1927 年 3 月,李貞毅然決然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與此同時,她那膽小懦弱的婆家因擔心受其牽連,迫不及待地送來一紙休書。從那一刻起,李貞終於擺脫了婚姻的束縛,能夠全身心地投身於革命事業。

1926年,李貞踏出婆家大門的第一天,有幸結識了時任中共瀏陽區委書記的張啟龍。張啟龍一眼見到她,便對她產生了好感。

後來,李貞的母親病重時,由於家貧無法承擔昂貴的醫療費用,張啟龍得知這一訊息後,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的生活補貼,幫助李貞的母親渡過難關。李貞對於這份無私的幫助,滿懷感激之情。

大革命處於低潮時期,反動派對革命黨人進行瘋狂的屠殺,張啟龍的家人在這場浩劫中不幸罹難。李貞為了慰藉張啟龍內心的痛苦,默默地為他送去熱騰騰的飯菜,細心地幫他清洗衣物,還特意為他準備了一雙布鞋。

張啟龍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產生了深厚的感情。1932年,李貞和張啟龍終於喜結連理。然而,幸福的日子總是短暫的。不久後,張啟龍被錯誤地打成了「改組派」「AB團分子」,陷入人生的低谷。

為了不連累李貞,他含淚簽下了離婚申請書。那一刻,李貞的世界崩塌了,她不明白為何命運如此殘酷,要讓兩個相愛的人被迫分離。她一次次向組織申訴,請求恢復兩人的婚姻關系,卻一次次遭到無情的拒絕。

然而,李貞並沒有放棄。她堅信愛情的力量,堅信張啟龍的清白。在長征途中,她獨自承受著痛苦和壓力,默默等待著重逢的時刻。

在長征啟程的前夕,紅二方面軍的總指揮賀龍把時任紅六軍團組織部長的李貞介紹給了甘泗淇認識。

甘泗淇,原名姜鳳威,又名姜炳坤,於 1903 年 12 月 21 日出生於湖南省寧鄉縣楠竹山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童年時期歷經艱辛,直到十歲才有機會進入村小讀書。爾後,他升入寧鄉縣雲山高小,在那裏受到謝覺哉等革命先驅的思想啟蒙。在 1919 年夏天,甘泗淇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長沙長郡中學,之後轉入湖南政法專科學校繼續深造。短短兩年後,他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於 1926 年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甘泗淇

為了繼續深造,黨組織在 1927 年選派甘泗淇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在異國他鄉求學期間,他決定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甘泗淇,表達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四年後,甘泗淇學成歸來,他受黨中央的派遣,前往湘贛蘇區,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獨立一師黨代表。

而此時的紅六軍團有一位英勇的女戰士李貞,她既擅長戰鬥,又精於烹飪,為了撮合李貞和甘泗淇,賀龍又對甘泗淇說:「我們軍團的女戰士少得很,你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呀!」其實,甘泗淇對李貞早已心生愛慕,只是苦於沒有機會。

不久後,甘泗淇離開了獨立一師黨代表的職位,被調到了湘贛省委,擔任宣傳部長。在湘贛省委,甘泗淇憑借其出眾的工作能力和堅定的革命信念,迅速贏得了同誌們的高度贊譽。

李貞與甘泗淇

後來,甘泗淇又被調到了紅六軍團,擔任政治部主任兼代政委,這給他與組織部長李貞提供了更多的接觸機會。有一次,甘泗淇甚至直接找到李貞進行長談,話題廣泛,從工作、理想到愛情都有涉及。在共同的工作、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語言的推動下,兩顆心逐漸靠近。

在與甘泗淇的接觸中,李貞逐漸了解到他的品質和才能。她明白,甘泗淇是一位值得信賴的同誌,也是一位值得托付終身的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她特意為他做了一雙布鞋,這也被旁人視為她送給他的定情禮物。在長征即將開始之際,他們欣然接受了賀老總的安排。在賀龍的主持下,他們在一家老百姓的家中舉行了簡單的婚禮,結為了一對情深意篤的革命伴侶。

李貞與甘泗淇

在長征的艱苦歲月裏,李貞和甘泗淇將軍曾經曾有一個寶貴的孩子,但命運殘酷,這個孩子在長征途中夭折了。

長征結束後,他們收養了20多名烈士遺孤,用他們的愛去彌補這些孩子失去的親情。這些孩子或許曾在戰火中失去了父母,但他們在這裏找到了新的家,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

李貞和甘泗淇將軍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這些烈士遺孤,用他們的慈愛和關懷給予孩子們生活的勇氣和希望。他們不僅提供了物質上的支持,更在精神上給予孩子們無盡的鼓勵和引導。

在他們的悉心照料下,這些孩子茁壯成長,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他們有的成為了解放軍戰士,有的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才。他們銘記著李貞和甘泗淇將軍的養育之恩,用實際行動回報著這份無私的愛。

李貞

李貞和甘泗淇將軍的故事傳頌千裏,感動了無數人。他們用深沈的愛詮釋了父母的偉大,展現了革命先烈的精神風貌。他們的善舉不僅為烈士遺孤帶來了新的生活,更為我們樹立了崇高的道德榜樣。

李貞將軍,在她的離世之際, 留下的遺物僅僅包括4把舊藤椅、一個行軍箱、1.1萬元人民幣、2500元國庫券以及兩根小金條。 這些簡單的遺物,無聲地訴說著她生活的簡樸與節儉。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將這些寶貴的遺產全部捐獻給了國家,以表達她對祖國的最後一份心意。

李貞將軍的這種精神品質,無疑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典範。 她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麽是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什麽是對國家和人民的無私奉獻。她的故事將激勵著我們,讓我們更加堅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為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