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韓戰中誌願軍有多艱苦?吃過的四種軍糧,看了讓人心疼!

2024-02-26軍事

1

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我誌願軍在韓戰中的四中軍糧,卻看得人眼淚直流。

抗美援朝作為新中國的開國第一戰,誌願軍部隊中卻時常有斷糧的現象發生。而且那時候的軍糧成分簡單,缺少營養,即使運到前線戰士們手中,也難以下咽。

那麽,誌願軍都吃過哪些軍糧?

韓戰爆發時,新中國才剛剛成立,百廢待興。

然而,戰火燒到了家門口,我們不能坐以待斃。

當時國內的農業和糧食生產總量,並不足以支撐現代化大規模戰爭的需要。

盡管如此,為了未來幾十年的和平,這一仗不得不打。

1950年10月19日,誌願軍一聲令下,入朝作戰。

23日,我軍在沈陽成立了前方後勤指揮所,只有3個分部,共計700多輛汽車。

這些汽車,肩負著將誌願軍所需物資運輸到前線的重任,這也是我軍第一次需要遠距離運輸物資到前線。

此前我軍在國內作戰時,因為有人民支持,大多是就地籌集物資,或者直接消滅敵人後收繳的敵人的物資。

但是這次作戰是在異國他鄉,不僅不熟悉當地人民,就連當地的地形也不清楚。

再加上誌願軍入朝前,北韓北部因為幾個月的戰爭,很多地方都淪為廢墟,老百姓四處逃難,很難做到就地解決問題。

和美軍作戰時,即使我軍打贏了,敗退的美軍也不會把物資留給我們,甚至還會派飛機來炸毀。

所以,誌願軍所有將士們的物資,絕大多數都要依靠國內籌集,再透過汽車運輸到前線。

然而,運輸物資又面臨了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在前期沒有制空權,運輸物資的汽車行駛在北韓的山路中,成了美軍飛機的活靶子。

從國內出發的汽車中,能有一半到達前線就不錯了。

而在抵達前線的軍糧中,薯仔是前期戰役中的誌願軍主食,就連誌願軍總部也是人手一個薯仔。

誌願軍入朝後不久,北韓北部就進入了冬季,在東線長津湖作戰的誌願軍不僅要和兇猛的敵人作戰,還要和惡劣的天氣抗爭。

這樣艱苦的環境,自然沒有生火做飯的條件,戰士們只能吃著比石頭還硬的凍薯仔充饑。

然而,哪怕是牙齒再好的年輕戰士,也咬不開堅硬的薯仔,只能將其放在腋下溫暖的地方捂熱,等到能咬動了才吃進肚子裏。

可是這樣一來,即使能補充一點體力,卻沒有什麽營養。長此以往,戰士們都得了胃病,身體素質下降。

對此,時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長的李聚奎將軍提出了制作炒面,以此充當誌願軍主食。

而炒面,也成了誌願軍在艱苦環境下的第二種軍糧。

那麽,炒面的成分有哪些?除此之外,誌願軍還有什麽食物做軍糧呢?

2

誌願軍在北韓吃過的4種軍糧,看了讓人直呼「難以置信」。

其中的凍薯仔不僅營養不高,數量還非常有限,難以想象戰士們是靠著怎樣的毅力堅持下來的。

那麽,除了凍薯仔,誌願軍還吃過哪些軍糧呢?

戰局是瞬息萬變的,戰士們並沒有太多的時間放在吃什麽食物上,只是為了保存體力才會簡單吃點東西。

尤其在運動戰中,軍糧必須滿足幾個條件,既要方便攜帶、保存,也要保證能給戰士們補充體力和營養。

所以,當炒面被提出來時,得以在全軍推廣,並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援。

戰士們在前線作戰,國內人民就在大後方收集原材料制作炒面。

這種食物是中國北方很常見的一種食物,由各種糧食磨成粉末,再混合炒熟。一般是兌水吃的。

國內給前線戰士們制作的炒面有嚴格的規定,成分和混合比例不能混淆,如:白面25%、苞米面20%、高粱米面44%、黃豆面10%、芝麻1%、鹽0.5%。

不過這只是生面粉的含量,因為在炒制的過程中,面粉中的水分會受熱揮發,導致炒面重量減少。

為了保證炒面的質素,東北糧食管理局也對此做了規定:每一百斤生面炒成熟面後,必須要有八十斤,這樣質素才過關。

但直接把面粉拿來炒也會出現問題,容易炒過火或者炒不熟,這樣也會影響炒面質素。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後來幹脆就直接炒原材料,再把炒熟的原材料磨成粉末,然後裝袋。

炒面袋也有一定的標準,為了方便行軍,一個炒面袋最多裝5斤。而且誌願軍戰士的炒面袋基本上是長條狀,一般長165厘米,寬11.5厘米,方便挎在肩上行走。

因為制作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當時幾乎全東北的人民都參與到了制作炒面的工作中,就連周總理也親自參與過炒面制作。

1950年12月10日,沈陽後勤總部給東北局做了報告:七天內,炒面任務規定完成40萬斤,在匯報的時候已經完成了36萬斤。

這個數碼,在現代化的食品加工企業裏,也許只要一天就能解決。

但這對於當時的老百姓來說,要在物資匱乏,機械化水平極其落後的條件下生產這麽多的炒面,難以想象當時的中國人民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炒面有了,戰士們也不用啃凍薯仔了。

但是這種炒面是需要兌水吃的,幹吃不僅容易堵塞食管難以下咽,還不好消化。

當時的美軍無法理解中國誌願軍的軍糧會是炒面,畢竟美軍當時的夥食非常好,不僅有肉有蔬菜,還有牛奶和咖啡,營養非常全面。

但我軍戰士並沒有嫌棄炒面難吃,因為他們知道這是犧牲了很多後勤人員才送過來的,是珍貴的食物。

如果幹吃吃不下,他們就一口炒面,一口積雪,用雪水混著吃下去。

有時候,他們還會把炒面裹在雪團裏,制作成一個「什錦飯團」吃下去。

好在,誌願軍只吃凍薯仔和炒面的日子沒有持續太久,另外兩種軍糧作為副食品,也在加緊趕制,大大提高了誌願軍的夥食。

3

誌願軍前期的軍糧讓人覺得匪夷所思,難以置信。

炒面和凍薯仔作為誌願軍的主食,不僅營養價值不高,最重要的是難吃。

但就算是難吃的食物,誌願軍戰士們也知道來之不易,不會輕易浪費糧食。

好在這種情況很快就得到了改善,戰士們除了主食,還有副食品在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前線。

那麽,還有哪兩種軍糧充當誌願軍副食品?

炒面雖然攜帶方便,但因為營養成分非常單一,缺乏維生素,導致大量的前線戰士得了口角炎和夜盲癥。

為了保證營養,除了炒面外,必須在誌願軍的軍糧中加上富含維生素的蔬菜類食物。

但是要想從國內運輸新鮮蔬菜上前線根本不可能,從後勤到前線,拋開敵人的破壞不談,蔬菜本身也保存不了多久。

如果沒有一定的保護措施,只怕送到前線都爛了,戰士們也不可能在瞬息萬變的戰場煮蔬菜吃。

所以,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新鮮蔬菜制成幹菜。

給誌願軍制作的幹菜主要以豆角、茄子和蘿蔔為主,並且規定蘿蔔的數量不能超過三分之一。

因為幹菜容易變質,影響口感和質素,所以幹菜在制作過程中必須保證幹凈衛生,同時要求一定要曬到十分幹燥,防止發黴。

1951年10月,東北局開始給前線準備冬季軍糧。

冬季作戰對人的耐寒能力是極大的考驗,沒有脂肪的保暖根本堅持不了。

所以,誌願軍的第四種軍糧就是能夠提供脂肪的肉類。

和蔬菜一樣,新鮮的肉類無法直接運輸到前線戰士們手中,所以後勤人員將肉煮熟後晾幹,制成肉幹。

對於供給誌願軍的肉也有明確規定,每塊不能超過一斤,煮的時候要加鹽和大料,不要頭爪和骨頭,不能煮太爛等等。

有肉有蔬菜當然好,但是如何在條件有限的戰場上,這些食物該如何保存又是一個問題。

好在後來後勤部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戰區建立地下倉庫和挖掘開式的半地下庫。這樣一來,既能保存食物,又可以避免物資被敵機炸毀。

在戰爭中後期,米格走廊形成後,誌願軍有了和美軍飛機一較高下的能力,我軍的後勤壓力小了不少。

所以在條件稍微允許的時候,後勤人員總是在想法設法的為戰士們改善夥食。

毛主席聽聞很多戰士們營養不良後,非常關心戰士們的物資供給,並表示應該給戰士們每天吃一個雞蛋。

但雞蛋的運輸相比蔬菜和肉類更加困難,最終經過後勤人員的改良,雞蛋也變成了雞蛋粉,送到了前線戰士們手中。

戰爭進入陣地戰後,我軍的後勤相對穩定了。1953年3月底,誌願軍糧食儲備達到了24.8萬噸,可以供戰士們作戰八個半月。

盡管後期誌願軍的軍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不再以單一的薯仔和炒面為食,但幹菜和肉幹的供給量也是有限的,大部份戰士的軍糧還是以炒面為主。

由此可見,誌願軍的艱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也許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如今,我們雖然不用再過苦日子,但也應該節約糧食。

只有這樣,才不辜負先烈們的艱苦奮鬥。

參考資料:

周璇【抗美援朝軍糧研究】

徐春霞【抗美援朝物資運輸問題淺析】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註」,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