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解放軍最大核潛艇浮出水面,台灣漁民偶遇,這場面是相當的震撼!

2024-06-18軍事

18日台灣媒體報道:

台灣澎湖地區漁民在台灣海峽中線附近水域,遭遇浮起的解放軍彈道導彈核潛艇。

據報道,澎湖一批漁民在18日清晨5點出海捕撈魷魚。目前恰逢魷魚盛產季節,因此漁民活動較為活躍。然而,當一艘漁船航行到台灣海峽中線附近進行捕獲作業時,漁民意外地發現一艘解放軍大型潛艇浮出水面,這令平常看慣了水面船只的漁民們吃了一驚。據報道,不久後另一艘軍艦趕到現場提供。隨後,潛艇在相關軍艦的護航下,駛離這一海域。

根據目擊潛艇的澎湖漁民的描述,這艘潛艇上浮的位置位於北緯24度00分、東經118度22分,水深約45米。雙方相遇時,潛艇距離漁民不遠,肉眼即可清晰看到潛艇各種細節。盡管當時漁民並未能辨識出潛艇的具體型號,但從外觀來看,這明顯是一艘帶有彈道導彈發射艙段的核潛艇。

漁民提供的照片已經出現在台灣媒體上,引起了軍事愛好者的廣泛關註。一些軍事迷根據照片判斷,這艘潛艇很可能是中國新型的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核潛艇。據悉,這種潛艇攜帶潛射彈道導彈數量約為14枚,是中國在最早的092型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基礎上進行全面升級開發而來的,結合了多樣化的自主研發全新科技成果,包括先進的潛艇靜音技術、潛艇表面消音瓦、新一代核反應堆以及主機筏座降噪技術等,且攜帶的彈道導彈數量也有所提高,實作了戰鬥力的重大突破。

彈道導彈核潛艇與攻擊核潛艇一起,組成了核大國戰略、戰術海上打擊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這些潛艇能夠長時間潛行,但也要需要浮出水面執行特定任務。

這類潛艇能夠在水下潛行多達數周,甚至更久,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彈道導彈核潛艇通常使用核反應堆作為動力來源,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在水下連續執行數月而無需補充燃料。長時間潛行狀態的核潛艇極難被探測,這為它們提供了極高的隱蔽性,使其能夠在不被敵方發現的情況下進行戰略部署。作為「二次打擊」力量,隱藏在水下的彈道導彈核潛艇能夠保證國家的可靠反擊能力,因此它們的長時間潛行起到強大的威懾作用。

然而,彈道導彈核潛艇不時也需要浮出水面,原因包括:在水下,潛艇與外界的通訊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條件允許時,例如和平時期的正常航渡階段,浮出水面可以更有效地接收命令或發送資訊。雖然潛艇裝備有先進的導航系統,但在某些情況下,浮出水面可以幫助潛艇更準確地確定自己的位置,降低後續潛行時的導航誤差。浮出水面可以進行物資補給,甚至進行人員更換或急救後送操作。長時間的潛航對潛艇乘員的身心健康是一大挑戰,讓乘員休息和恢復。潛艇浮出水面也可能是為了發出某種政治或軍事上的訊號,表明其存在和能力。在某些海域,例如繁忙港口周邊,根據國際法和海洋法的規定,以及安全的需要,潛艇可能需要在特定情況下浮出水面。

總的來說,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潛行和上浮都是其執行任務和保持戰備狀態的一部份必需操作。

據台媒報道,這一核潛艇被認為是中國目前隱身效能最強的核潛艇,具備發射核彈頭攻擊地球絕大多數城市、軍事基地目標的能力,從中國沿海實施發射,可覆蓋北美洲的主要地區。這一彈道導彈核潛艇是中國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的重要一環,隨著這一潛艇在降噪、隱身、推進、武器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令解放軍真實的擁有了二次核打擊的能力,也就是在遭遇敵人搶先實施核打擊的情況下,確保依然具備反擊敵方的核打擊能力。在這一情況下,即使強大的敵人將己方幾乎所有陸基彈道導彈全部摧毀,己方依然可以依靠彈道導彈核潛艇,對敵人造成不可承受的慘重損失,從而起到威懾對方的效果,阻止其嘗試先行發動核打擊。

這次漁民與核潛艇遭遇,是展示中國海軍戰略核力量的一個有趣事件,也提醒了對中國不懷好意的極少數人,解放軍的戰略核潛艇可隱蔽的在遼闊的大海中航行、部署,具有可靠的實戰能力。同時,這也為軍事愛好者提供了一次難得的近距離觀察中國最新型核潛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