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頻繁出台反華措施,中國忍無可忍終於反擊?日美管殺不管埋,小馬科斯南海「踩剎車」!朔爾茨來中國要公平,為何說難以如願?以色列成功攔截伊朗襲擊,美國提前慶功,又體現出了怎樣的大國外交智慧?
電動車調查太霸道,中國反擊歐盟
對於現階段的中歐關系而言,穩中求進顯然是未來幾年的「主旋律」。在全球經濟下行、美元疲軟、能源暴漲的三大負面影響之下,更需要跨區域的合作來保衛全球供應鏈,進一步推動全球市場的構建。然而,出於靠近美國的政治需要, 歐洲在近些年來的一系列政策制定上,極其缺乏獨立思想,往往從美國的利益出發,來對第三國進行無端的打壓。
去年由歐盟執行委員會所提出的「去風險化」戰略,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歐盟以所謂的「國家安全」作為借口,宣稱要在「關鍵產業」的供應鏈上去「中國化」,盡管從字面上看是符合歐盟利益的行為,但實際上就是效仿拜登總統的做法,對中國進行「部份脫鉤」。
同時,對於中國工業產品的物美價廉,歐洲深知自身的產品難以與之進行正面競爭,因此在去年十二月啟動了針對中國的電動車的「補貼調查」,並在今年3月份放風, 聲稱有「確鑿證據」來證明中國對於本國的電動車企進行了「非法補貼」。而後又宣布將對中國的醫療器械「展開調查」,可以說對華展現出了相當激烈的敵意。
盡管與此同時,包括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內的一票歐洲政客都前來存取中國以示「友好」,但對於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中方也斷然不可能坐以待斃。
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在4月15日的報道稱,業內知情人士表示,中國商務部正要求,中國國內的大型電訊供應商在2027年之前淘汰對外國芯片的依賴。
註意這裏指的並不只有美國,而是「外國」,意味著來自歐盟的芯片產品,也將一並被排除在采購之外,這顯然也是一次針對歐盟所進行的反擊。
在當今國際形勢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前景,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國恰好是一個樂於在全球範圍內興建基礎設施的國家,這意味著,中國對於電信芯片有著極高的消費市場,一旦全面淘汰來自外國的芯片進口,對於歐美的半導體企業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不過傳言歸傳言, 一項政策從提出到最後落實需要漫長的時間來進行,如果歐盟能夠回心轉意,今後不在貿易問題上頻繁對中國實施歧視性政策,雙方還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更何況,如今特朗普風頭正盛,一旦這位保守派領導人真的上台了,歐盟也難以在這場席卷全球的浩劫當中獨善其身,二元對抗註定沒有出路,合作共贏才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既然朔爾茨都以如此重大的政治勇氣來中國存取,那麽整個歐盟,又為何不有樣學樣,推動全球經濟的正常化呢?
小馬科斯踩剎車,為中菲留下和解視窗?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講,無論是歐盟還是美國,西方世界頻繁在貿易層面上針對中國,一方面是出於對自身產品的不自信,要保護本國的制造業不被沖垮,另一方面則是,西方世界在心態上出現了改變, 從過去經濟全球化的捍衛者,開始轉變成為規則的「破壞者」,主動催化全球範圍內的地緣政治問題,打破現有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典型案例就是在南海地區,對於小馬科斯向中方發起的挑釁,西方國家非但不明事理,幫助中國來勸小馬科斯摒棄對抗路線,重回談判桌,反而樂於炒作所謂的「大國霸淩」,在各種場合上對菲律賓進行「聲援」,直接給予了菲律賓敢於侵占中國領土的勇氣。
無論是白宮反復重申的美菲軍事同盟條約的有效性,還是先前的日美菲澳聯合軍演,都是現實當中的案例。 然而在推動局勢惡化之後,西方國家卻展示出了一種「管殺不管埋的」心態, 光是熱衷於挑動緊張氣氛,向菲律賓許下一個又一個的承諾,武器也是一批又一批地送。
但對於小馬科斯發展經濟的訴求,也只是給予口頭承諾而已, 菲律賓逐漸地意識到,在這場對抗遊戲當中,或許自己才是唯一的輸家。
因此,在目前的南海問題上,小馬科斯罕見地出現了一定的「退意」,並且試圖「踩剎車」。
4月15日,根據中央社的報道稱,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在當天出席記者協會成立50周年的一場紀念活動時表示, 菲律賓沒有計劃向美國開放更多的軍事基地 ,同時又「復讀」了一邊美菲軍事同盟條約,強調如果有菲律賓軍人因為其他國家的攻擊而身亡,無論攻擊的這一方是來自海警,海軍還是海上民兵,都會直接觸動美菲軍事同盟條約。
這表明,相較於前段時間的主動尋求事態升級的姿態,在和日美領導人完成會面的小馬科斯, 在南海問題上開始變得更加的「慎重」,鎖死了美軍幹預南海局勢的「上限」,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對緊張局勢的「去風險」。
也是在這場記者會上,有人提問道,國際刑事法院icc已經啟動了針對菲律賓前總統杜特爾特的調查,指控其在前幾年的掃毒作戰當中造成了數以千計的平民傷亡,小馬科斯政府,又是否會將杜特爾特交給國際刑事法院審判?
而小馬科斯則給出了否定的答復,並且強調菲律賓不會承認國際刑事法院即將發出的拘捕令,當菲律賓采取不認同國際刑事法院的立場之時,菲律賓完全遵守國際法。
這番表態就非常的耐人尋味了,在杜特爾特家族和馬科斯家族全面決裂的當下, 小馬科斯卻主動放棄了對杜特爾特實施「致命一擊」的關鍵契機。
要知道,杜特爾特的親華立場,可是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所不容,國際刑事法院之所以發出此類調查,本質上就是要把杜特爾特釘在恥辱柱之上,避免菲律賓的政治風向再次出現「轉向」。因此,從這一舉措上,我們或特許以推斷,小馬科斯對於現階段的反華路線出現了一定的動搖,因此, 他選擇將杜特爾特留在國內作為菲律賓的「後手」,在賣給杜特爾特家族一個人情的同時,也為中菲兩國留下來一個和解的「視窗」。
朔爾茨來中國要公平,找錯了物件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總理朔爾茨的訪華之行,卻似乎並不是那麽盡如人意。
在他此次出行中國之前,就已經有德國媒體在輿論上啟動炒作,強調朔爾茨訪華不能「向中國龍低頭」,要向中國捍衛核心利益一樣,來捍衛德國的核心利益。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在4月15日的報道稱,朔爾茨在存取上海之時,於同濟大學進行了一次講話,聲稱德國市場歡迎中國汽車, 但同時發出警告,中國不要使用不公平的貿易手段。
朔爾茨聲稱,當日本和南韓的汽車進入歐洲市場之時,人們曾擔心它們會征服整個市場,並且讓歐洲市場完全轉向亞洲,但這後來被證明是一種無稽之談,現在日本有德國的汽車德國也有日本的汽車,中國和德國也是一樣。
因此,總有一天,歐洲和德國也會有中國的汽車, 但唯一始終必須明確的是,競爭必須公平,沒有傾銷,沒有過度生產,沒有侵犯版權。
無外乎就是在暗示,中國現如今的市場政策並不符合德國所想要的「公平」, 對於歐盟委員會所投擲的「補貼論」,以及耶倫先前所投擲的「中國產能過剩論」,德國也深表認可。
但從事實的角度上來說,中國與日本,德國等汽車工業大國的國情完全不同, 中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制造業,日德定義下的「產能過剩」,恰恰可能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正常生產速度, 完全符合全球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規則,與其指責中國產能過高,不如為何反思歐洲的產能為何拉不起來, 彼時的日本汽車,也曾遭受過美國和歐洲的聯手打壓,直到日本進入了「失去的十年」之後,歐美才肯善罷甘休。
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說,朔爾茨與其找中國來要「公平」,倒不如去問問美國這種公平究竟有沒有?無論是特朗普還是拜登,歐美都曾爆發過貿易爭端,而中國的態度則極其溫和如果不是歐盟主動挑釁,中方也不會采取相應的反應措施,因為中方很清楚, 一旦貿易戰打響,雙方只有一個兩敗俱傷的糟糕結局。
美國媒體提前慶功,三國幫了以色列一把
而就在朔爾茨與中國虛與委蛇的同一時刻,中東局勢也出現了新一輪的變化。
在伊朗於4月14日發起對以色列的大規模報復行動之後,美國總統拜登第一時間向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打去電話,強調能夠成功攔截襲擊已是以色列的勝利,因此不應該對伊朗進行反擊。因此,盡管以色列軍方發言人哈加利準將宣布,以色列將發起空中打擊作為報復,可過去了如此長的時間,以色列方面依舊沒有任何的行動訊息, 反倒是有傳言稱,以內塔尼亞胡為首的以色列內閣,在打不打擊伊朗一事上吵成了一團。
而任何一個熟知政治的人都知道, 一旦一個外交事件演變成為內部的政治問題,接下來就是無休止的內部扯皮,以色列的反制也就無從談起了。
面對這一局面,美國似乎感到高興不已,並且在第一時間進行了「慶功」式的分功勞。
美國【華爾街日報】在4月15日的一則報道中表示, 以色列之所以能夠擊退來自伊朗的大規模襲擊,離不開來自美國以及阿拉伯盟友的助力。
報道強調,在伊朗的打擊活動當中,總共發射了170架載有爆炸物的無人機,大約120枚彈道導彈,以及大約30枚的巡航導彈,這輪襲擊本可以造成一次「災難性的破壞」,但結果證明,幾乎所有的無人機和導彈都被成功攔截,這不僅要歸功於以色列的先進防空系統, 在擊落行動當中,來自美國、英國、約旦的戰鬥機也「居功至偉」,導致大部份伊朗無人機在進入以色列領空之前,就已經被全部擊落。
單純從字眼上來看,正如美國總統拜登所言,美國媒體也認為,伊朗這次針對以色列的襲擊是「失敗」的,來自盟友的空軍支援, 幫助以色列直接緩解了空防危機,是一個成功的「防守案例」。
不過在我看來,相較於所謂的「完美防禦」,美國和伊朗在此次事件當中所展示出的默契,令人感到十分驚奇。盡管對於以色列轟炸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事件的性質,美國方面不予置評,但基於美國大選年的需要, 美國斷然不可能允許以色列和伊朗徹底開戰,因此,對於伊朗的反制措施,美國本身就相當的擔憂,以至於提前做出了一系列預警。
但伊朗方面的動向卻讓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從事先通知美國、無人機發射全程直播的這些迷惑行為上看, 伊朗采取報復行動的根本目的,在於給國內的民眾一個交代,而非是真的想和以色列打一場全面戰爭, 所以在實施聲勢浩大的反擊的同時,主動向美方透露情報,希望美國及其盟友能夠對這些導彈和無人機進行有效攔截, 避免因為以色列損失過大,而引發大規模戰爭。
這同時也向外界釋放出了一個相對積極的訊號,在經過了幾十年摸爬滾打之後,伊朗雖然世俗化程度並不高,但也已逐漸熟悉現如今的國際秩序,懂得利用規則來和美國進行「交易」, 美國顯然也讀懂了這一訊號,所以拜登才會打電話向以色列施壓,不讓以色列進行反擊,避免事態螺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