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的雜牌部隊原來過得這麽苦,難怪蔣介石可以輕易策反他們
民國年間的軍閥混戰中,各路諸侯為了擴充實力,往往會收編一些規模較小的部隊,這些部隊被統稱為"雜牌軍"。在山西軍閥閻錫山的軍隊中,就有這樣一支特殊的部隊——劉茂恩部。他們不僅要忍受寒冬的嚴寒,還要靠著跑步取暖;士兵們每天就著鹽巴吃小米,連青菜都是奢望。然而,就是這樣一支飽受煎熬的部隊,在中原大戰爆發後,卻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絕地反擊"。他們是如何在困境中尋找出路的?又是怎樣在一夜之間改變了整個戰局的走向?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無奈與辛酸?
困境篇:劉茂恩部的艱難處境
世人皆知閻錫山號稱"山西王",卻不知在他麾下的雜牌部隊,日子過得竟是這般艱難。1928年的那個寒冬,劉茂恩部駐紮在太原城外的營房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雪,讓這支部隊的困境暴露無遺。
當時的營房破舊不堪,墻上的裂縫能容下一根手指,寒風呼嘯著往裏灌。士兵們穿著單薄的夏裝,只能將報紙塞進衣服裏取暖。就是這樣一個寒夜,竟然凍死了三十七名士兵。第二天清晨,他們的戰友發現這些人蜷縮在墻角,早已失去了氣息。
劉茂恩心急如焚,立即向太原發了一份請求支援的電報。他懇請閻錫山能發放一批棉衣,好讓士兵們能夠熬過這個冬天。然而,等來的卻是一紙冷冰冰的回電:"庫無儲存,無衣可發"。
無可奈何之下,劉茂恩想出了一個權宜之計。他下令全軍官兵,但凡感到寒冷,就立即列隊跑步。就這樣,劉部的營地裏日夜都能聽到整齊的腳步聲,伴隨著此起彼伏的"一二三四"的口號聲,還有士兵們唱的【大刀進行曲】。
夥食問題更是讓人揪心。劉部的夥食標準低得驚人,每天每人只能分到一碗小米,連最基本的鹹菜都沒有,只能用鹽巴就飯。有一次,一名士兵實在餓得受不了,偷偷跑到附近農家想買點青菜,結果被當地駐軍抓住,以"擅離職守"的罪名關了禁閉。
1929年春天,太原城裏舉辦軍事演習,劉部被抽調參加。當其他部隊的士兵看到劉部官兵面黃肌瘦的模樣時,都忍不住嘆息。一位軍醫私下透露,劉部送來的病號,十個有八個是營養不良。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劉部的軍餉經常被克扣。按規定,每月發放的軍餉應該是每人八大洋,可到了基層士兵手裏往往只剩下三四個。有人去打聽原因,才知道這筆錢要經過好幾道關卡,每一關都要被刮去一層。
為了補充給養,劉茂恩不得不讓部隊自己想辦法。他們在營房附近開墾了一片菜地,種些青菜蘿蔔,但收成往往不盡人意。有時候,士兵們會在野外抓些田鼠、青蛙,改善一下夥食。這樣的日子,竟然就這麽持續了整整兩年。
到了1930年初,形勢愈發嚴峻。閻錫山為了籌措軍費,開始向下屬部隊攤派各種費用。劉部不僅要負擔自己的給養,還要上繳各種名目繁多的"專款"。一次籌集"購械費",劉茂恩不得不變賣了自己的幾件家當,才湊齊了要求的數目。
轉機篇:中原大戰前的微妙局勢
1930年春,隨著北方各將領紛紛發出討蔣通電,山西的政治氛圍也開始微妙變化。閻錫山作為北方實力派軍閥之一,面對馮玉祥的聯合抗蔣邀請,開始在太原城內頻繁召開軍事會議。
三月的一天,閻錫山破天荒地召見了劉茂恩。這次談話在閻錫山的私人書房裏進行,一反往常的疏離態度,閻錫山親自為劉茂恩斟了一杯茶。談話一開始,閻錫山就問起了北方將領討蔣通電的事。面對這個敏感話題,劉茂恩只說自己最近忙於整頓軍務,根本無暇看報。
這次談話後不久,太原軍需處突然向劉部發放了一批軍需物資。不僅補發了兩個月的軍餉,還配發了一批新式德制步槍。這種反常的"優待",在劉部引起不小的震動。
就在閻錫山開始籠絡劉茂恩的同時,蔣介石也沒閑著。四月初,蔣介石派出了他的得力幹將陳誠。陳誠與劉茂恩是保定軍校的同學,兩人還同在一個宿舍住過。陳誠帶著南京方面的誠意而來:一筆數額可觀的"整軍經費",以及關於未來軍職安排的具體承諾。
這場暗流湧動的拉鋸戰中,劉茂恩的處境越發微妙。五月初,閻錫山又一次召見劉茂恩,這次談話的內容更加直白。閻錫山提出要劉部立即開赴隴海前線,並且要求劉茂恩發一份響應討蔣的通電。
與此同時,南京方面的籌碼也在不斷加碼。透過隱秘渠道,蔣介石許諾給劉部的待遇非常具體:每月按時發放軍餉,部隊編制不變,戰後可獲得一個師的建制,還承諾提供美式裝備。這些條件,與劉部目前在晉軍中的處境形成鮮明對比。
六月初,形勢愈發緊張。閻錫山已經在太原城外集結大軍,準備南下。劉部被命令開赴隴海線,這是一個關鍵的戰略位置。此時的劉茂恩面臨著一個重要抉擇:是繼續在閻錫山麾下做一支朝不保夕的雜牌軍,還是投向許諾優厚待遇的蔣介石。
閻錫山似乎也察覺到了什麽,開始派人嚴密監視劉部的動向。一份軍需處的報告顯示,劉部在這段時間頻繁領取彈藥,遠超平時配額。同時,劉部的通訊也受到了限制,所有電報都要經過太原軍部的審查。
就在戰事一觸即發之際,一個意外的訊息傳來:馮玉祥的部隊在向隴海線集結途中遭遇了阻礙,行軍速度比預期慢了很多。這個訊息讓局勢變得更加復雜,因為這意味著如果晉軍貿然出擊,很可能會陷入單打獨鬥的境地。
這種微妙的局勢一直持續到六月中旬。在這段時間裏,劉部一直在為可能的行動做著秘密準備。他們調整了部隊部署,將主力集中在靠近鐵路線的地區,同時加強了通訊器材的維護,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夠迅速行動。
行動篇:一夜之間的驚天突變
1930年6月20日深夜,劉茂恩部駐地突然傳出一陣急促的哨聲。按照往常的軍營規矩,這是緊急集合的訊號。然而這一夜的集合格外不同,士兵們發現軍官們都攜帶著完整的作戰裝備,彈藥配給量是平時的三倍。
午夜時分,劉部主力悄然向隴海鐵路沿線轉移。為了避免打草驚蛇,他們特意選擇了人跡罕至的小路,關閉了所有照明器材,甚至連馬匹的嘴都用布條綁住,以防止馬嘶聲暴露行蹤。
這支部隊的舉動很快引起了晉軍其他部隊的註意。閻錫山派出的聯絡官發現劉部營地異常後,立即向太原發出警報。然而為時已晚,當晉軍的巡邏隊趕到時,劉部已經控制了隴海線上的幾個關鍵車站。
天還未亮,劉部就采取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行動。他們首先切斷了通往太原的電報路線,然後派出小分隊控制了沿線的重要橋梁和隧道。更關鍵的是,他們還扣留了一列裝載軍需物資的火車,這列火車原本是運往晉軍前線的補給。
黎明時分,劉部已經完全控制了方圓數十裏的鐵路線。他們立即開始構築防禦工事,在制高點設定機槍陣地,並在鐵軌上布置了炸藥,隨時準備應對晉軍的反撲。
這個訊息傳到太原後,閻錫山立即調派兩個團的兵力前往圍剿。然而,這些部隊剛到達戰場附近,就遭到了劉部的頑強抵抗。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個上午,晉軍始終無法突破劉部的防線。
正當雙方僵持不下時,一支國民革命軍的先遣部隊突然從南面出現。原來,劉茂恩早已與南京方面取得聯系,商定了具體的策應計劃。這支國民革命軍不僅帶來了充足的彈藥補給,還攜帶了新式通訊器材,幫助劉部與南京總部建立了直接聯系。
下午三時,劉茂恩透過新建立的電台向南京發出了一份特殊的電報。這份電報除了表明自己率部起義外,還詳細說明了晉軍在隴海線的部署情況。這些情報對於國民革命軍隨後的行動起到了關鍵作用。
到了傍晚,形勢已經完全明朗。劉部不僅成功切斷了晉軍的補給線,還為國民革命軍的北上開啟了一條通道。更重要的是,這次行動動搖了其他晉軍部隊的軍心。當天晚上,就有兩個營的晉軍士兵陸續投誠。
整個行動堪稱完美的軍事行動教科書。從時間選擇到路線安排,從通訊管制到後續接應,每一個環節都顯示出周密的計劃性。特別是在控制鐵路沿線的過程中,劉部幾乎沒有遭遇有效的抵抗,這說明他們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
第二天早晨,當太陽升起時,隴海線的局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劉部不僅成功完成了起義,還為國民革命軍開啟了一個戰略要地。這次行動,實際上成為了中原大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影響篇:一場起義帶來的連鎖反應
劉茂恩部起義的訊息傳開後,在軍事和政治兩個層面都引發了巨大的連鎖反應。首先是軍事層面,這次起義直接打亂了閻錫山的戰略部署。原本計劃中,晉軍要在隴海線集結主力,與馮玉祥部隊會師後再向南推進。但劉部的突然倒戈,不僅切斷了晉軍的補給線,還在戰略要地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缺口。
這個缺口很快被國民革命軍利用。南京方面立即調派了兩個師的兵力,沿著劉部控制的鐵路線快速北上。六月底,這支部隊已經推進到了晉軍的側翼。閻錫山不得不臨時調整作戰計劃,將原本準備南下的部份兵力抽調回來,用於堵住這個戰略漏洞。
在政治層面,劉部起義對其他部隊產生了示範效應。七月初,又有三支晉軍中的雜牌部隊相繼倒戈。這些部隊雖然規模不大,但每一次倒戈都會對晉軍的軍心產生打擊。到七月中旬,晉軍中已經開始出現軍心不穩的跡象,一些基層軍官甚至私下與南京方面建立了聯系。
更重要的是,這次起義動搖了北方軍閥聯盟的根基。原本馮玉祥、閻錫山等人組成的聯盟就存在內部矛盾,劉部的起義進一步加深了這種裂痕。馮玉祥開始懷疑閻錫山的軍隊可靠性,而閻錫山則對其他將領的忠誠產生了疑慮。這種互不信任的氛圍嚴重影響了北方聯軍的協同作戰能力。
在經濟層面,劉部控制隴海線的行動也造成了嚴重後果。這條鐵路線不僅是軍事運輸線,也是山西省重要的經濟命脈。鐵路中斷導致煤炭運輸受阻,使得晉綏地區的經濟受到重創。太原的一些工廠因為缺煤不得不停工,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這次起義還影響到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局勢的判斷。當時在華的外國記者紛紛報道了這一事件,認為這是南京政府統一全國的重要突破。一些外國使館開始調整外交策略,減少了與北方軍閥的接觸,轉而加強與南京政府的聯系。
在軍事情報方面,劉部起義帶來的影響也很深遠。劉茂恩向南京方面提供了大量關於晉軍的內部情報,包括部隊編制、裝備狀況、指揮系統等關鍵資訊。這些情報幫助國民革命軍更準確地判斷形勢,制定作戰計劃。
起義後的一個月內,劉部得到了南京方面承諾的所有待遇:軍餉按時發放,裝備得到更新,部隊編制也予以保留。這種待遇引起了其他部隊的關註,許多猶豫不決的將領開始重新權衡立場。
到了八月份,這次起義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原本支持晉軍的一些地方勢力開始改變態度,有的選擇中立,有的暗中支持南京政府。這種態度的轉變,實際上預示著北方軍閥聯盟已經出現了不可逆轉的衰敗跡象。
結局篇:中原大戰後的命運轉折
1930年10月,隨著中原大戰的落幕,劉茂恩部隊正式編入國民革命軍序列,番號定為第二十七師。這支部隊不僅保留了原有建制,還獲得了一批美制裝備。在南京政府的軍隊整編中,劉部被安排駐紮在徐州,負責守衛隴海線東段的防務。
整編後的第二十七師面貌一新。每名士兵都換上了嶄新的軍裝,配發了美式步槍。軍餉按時發放,夥食標準也有了顯著提高。部隊還專門成立了軍事教導隊,由美國教官負責訓練。這種待遇在當時的國民革命軍中也屬罕見。
1931年春,第二十七師參加了一次大規模軍事演習。在演習中,該師表現出色,特別是在協同作戰和戰術機動方面,獲得了總部的高度評價。這次演習後,劉茂恩被任命為隴海防務總指揮,統籌東段鐵路沿線的防務工作。
然而,好景不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華北局勢急劇惡化。第二十七師接到命令,要向北方增援。在此期間,該師與日軍發生了多次小規模交火。在一次遭遇戰中,劉部擊退了日軍的一次試探性進攻,繳獲了一批軍用物資。
1932年初,形勢進一步惡化。日軍的壓力不斷加大,第二十七師被迫多次調整防線。在這個過程中,劉茂恩表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他采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既避免了與日軍的正面沖突,又成功保護了鐵路沿線的重要設施。
到了1932年夏天,隨著華北形勢的變化,第二十七師接到新的任務。南京政府決定加強河北南部的防務,劉部被調往定州一帶。這次調防看似是一次普通的軍事調動,實際上反映出南京政府對華北局勢的深切憂慮。
1933年,第二十七師經歷了一次重大改組。部隊編制擴大,增加了一個炮兵團和一個工兵營。裝備也得到進一步改善,首次配備了軍用卡車和野戰通訊器材。這次改組使得第二十七師的戰鬥力有了質的提升。
1934年初,一個意外事件改變了第二十七師的命運。在一次對日軍的偵察行動中,該師一個偵察連意外發現了日軍的秘密軍火庫。這個情報及時報送到南京,為後續的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參考。
到了1934年底,第二十七師已經成為華北地區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該師不僅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更重要的是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在此期間,劉茂恩多次獲得嘉獎,並被授予上將軍銜。
1935年春,隨著華北局勢進入新的階段,第二十七師再次接到調動令。這次調動的目的地是平津地區,任務是協助平津地區的防務。這個任務表明南京政府對劉部的信任度進一步提升。這支從晉軍中倒戈的部隊,最終成為了國民革命軍的中堅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