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號
貴州省銅仁市退役軍人謝強為烈士守墓三十三載——
■廖 勇 祝光強 本報記者 宋子洵
暮春時節,貴州省銅仁市文筆峰烈士陵園,松柏蒼翠。清晨6點,天剛蒙蒙亮,一位老兵拾級而上,向陵園深處走去。莊嚴肅穆的碑群中,老兵熟練地清掃落葉、擦拭墓碑、清理雜草、修枝培土……
老兵名叫謝強,是銅仁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陵園管理科的一名工作人員,至今已守護烈士陵園33年。
1990年,謝強退役返鄉。次年3月,銅仁市民政局開展烈士陵園修繕管理和散葬烈士墓集中遷葬工作。得知訊息後,他主動申請守護烈士墓。不少人以為,謝強是一時頭腦發熱,沒想到他一守就是33年。
「是什麽支撐著您,在這裏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記者問道。
「沒有烈士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守護他們,是我的榮幸,也是一個老兵的責任。」謝強答道。
謝強告訴記者,過去的33年中,他不是沒有機會離開。「有好幾次機會,能夠交流到其他單位的行政崗位。身邊的同事都勸我走,告訴我機會難得,但我都拒絕了。」謝強說,長眠在這裏的104位元烈士,大部份犧牲的時候都很年輕,最小的不到20歲。守護的時間越長,對烈士的感情就越深,他舍不得離開。
要守好陵園並非易事。4月的武陵山腹地,一場風雨過後四處狼藉。經過謝強一上午的忙碌,陵園裏有了另一番景象:路面平整幹凈,烈士墓碑一塵不染、莊嚴肅穆。
然而,33年前,謝強剛到陵園報到時,這裏是另一番景象。園區光禿禿一片,交到謝強手中的,只有一份計劃入園安葬的烈士名單。謝強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和相關單位人員一起,將銅仁市區周邊散葬烈士墓遷入陵園。
墓遷來了,為最佳化陵園環境,謝強從外地找來松苗運回陵園,然後一鍬一鍬地在每座烈士墓旁挖出深坑,再用籮筐從8公裏外的地方挑來肥沃泥土做基土,將松苗種下。「光是挖一個種植坑,就需要至少一天時間,有時遇上石頭多的地方,兩三天挖一個坑是常有的事。」謝強回憶。
「守墓守的是心。英烈獻出寶貴的生命,我如果不清楚英烈的事跡,就是對他們的不尊敬。」謝強告訴記者,近些年,他愈發認識到,僅僅維護陵園衛生是不夠的,他要向群眾講述烈士故事,弘揚烈士精神。
為講好故事,謝強多次走訪茶店、桐木坪、城區北校場等烈士犧牲地,尋訪當年了解烈士犧牲過程的老人,整理出烈士故事集並熟記於心。
有一年,一位烈屬千裏迢迢來到這裏祭奠。這名烈士留下的資訊很少,連家人也並不了解他犧牲的過程。謝強主動為烈屬講述了自己了解掌握的烈士事跡,烈屬感動得當場落淚。
時光匆匆,當年種下的樹苗已長成大樹,像一個個挺拔的哨兵,守護著烈士英靈。從青春到花甲,如今58歲的謝強依然默默地堅守在這裏。在他心中,陵園不僅是英烈的安息之地,也是他無悔守護的精神高地。
(解放軍報·中國軍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