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蘇27在中國:殲11系列戰鬥機的發展——殲11B

2024-01-12軍事

國內在1996年與俄羅斯正式達成了,組裝生產200架蘇-27SK(即殲-11A)的協定,雖然後來殲-11A僅生產100多架,但在生產期間,國內也逐漸掌握了殲-11A的絕大部份生產技術,再加上國產渦扇-10發動機在2004年前後基本定型。因此,國內在殲-11A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發展出被稱為殲-11B的型號,其最主要的特征就在於,從雷達、發動機到航電器材,基本上都由國內自己生產,在生產成本大振幅降低的同時,生產節奏也不會再受到外界影響,因此,殲-11B最終在空軍的極大期待下,投入批次生產。

國自行生產的殲-11系列在技術上為了滿足2000年後的戰場環境,因此我們對於蘇-27的改進可謂是脫胎換骨的,除了氣動布局沒有變化之外,其它全部換完,尤其是殲-11B在國內第一個用國產太行發動機替換了俄制發動機,率先實作了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國產化,消除了可能被卡脖子的隱患。

殲-11B第二個升級的地方就是機體材料上的更新。殲-11B的主機翼、尾翼和垂尾大面積采用了碳纖維復合材料,機身蒙皮也從蘇-27的金屬蒙皮升級為復合材料蒙皮。相比航空鋁合金,復合材料強度更高,重量也更輕,解決了蘇-27存在的垂翼強度不足的弊端。此外,復合材料的采用還減少了殲-11B的雷達反射面積。殲-11B比蘇-27的空重減少了700多千克。這部份重量用來提高了正常使用的內油載荷(從5.27噸增加到6噸),使其在攜帶4枚中距彈和2枚格鬥彈的前提下依然擁有超過1000公裏的作戰半徑。

殲-11B第三個全面升級的地方就是航電系統。首先,殲-11B采用了數碼化電傳操縱系統取代了蘇-27上面的模擬式電傳操縱系統,機動效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其次,殲-11B采用了先進的玻璃化座艙,三塊6×6英寸的多功能彩色液晶顯視器組成了資訊指揮平台終端,還有兩個小一點的液晶顯示器,在前風擋處安裝有一個繞射平顯(HUD),標準的一平五下。作為射控系統的核心,殲-11B使用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國產1493型脈沖都卜勒雷達,這款全數碼PD雷達采用了平面陣縫隙雷達天線,對RCS=5㎡的空中目標探測距離提高到了150千米,能同時跟蹤20個目標,並對其中的6個進行打擊。

此外,殲-11B還裝備了效能比俄制電子吊艙更先進的內建電子戰器材,並首次安裝了紅/紫外線導彈尾煙探測告警裝置。在武器上殲-11B全面實作了國產化,中距彈更換為國產PL-12主動中距彈。格鬥彈更換為國產PL-8。由於PL-8的尺寸和重量都較大,為此殲-11B還修改了翼尖掛架的外形。

相對蘇-27SK/UB與殲-11A,殲-11B/BS的辨識特征可謂明顯了很多,畢竟是全國產化的東西,「中華田園側衛」的味道也濃厚了不少。大伊萬在這裏再跟大家講幾個殲-11B/BS的典型辨識特征。

一看座艙,相對於原版的蘇-27/殲-11,殲-11B/BS使用了全金屬鍍膜座艙蓋,座艙內將蘇機多年不變的折射式平顯換成了西方式的大型繞射式平顯,當然在綜合航電系統上改進更大,但咱們一般看不見就不說了。

殲11B的座艙

二看掛架,由於殲-11B/BS將殲-11A經常掛在翼尖的ECM莢艙整合到了機體內部,因此蘇-27/殲-11經常掛在翼尖的兩根「棒棒」在殲-11B/BS上就不見了蹤影。替代的則是殲-11B/BS上極富特征的L型翼尖導發架:由於掛載PL-8B型格鬥彈的翼展較大,故掛架被修改成了L型。

殲-11B

三看發動機,這個不用說了殲-11B/BS除了第一支部隊,後續部隊都裝備了國產的FWS-10A「太行」發動機,銀光閃閃的白菊堪稱它的標誌。

殲-11BS

四看機頭,相比殲-11的灰色頭部+兩側的淺灰色弧形色塊,殲-11B/BS直接沿用和殲-10A、殲轟-7A等戰機完全一樣的純黑色雷達罩塗裝,且雷達罩上有防雷條。盡管空軍型和海軍型的殲-11B/BS在塗裝色調上有一定區別(海軍型的顏色更接近於白色),但是您直接拿著這四個辨識特征去套,保證不會把俄羅斯制造或國產組裝的蘇-27/殲-11A與我們講的殲-11B/BS給弄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