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射程超過10000米的大炮,為何八路軍能從河裏面「撈出來」?

2024-07-16軍事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路軍」這種編制高於軍,按理說應當有直屬炮兵。

但實際上在最初的八路軍編制中,炮兵的規模極小。

下屬的第115師、120師、129師中,雖然都有炮兵營的編制,但其實只是掛名而已,三個師屬炮營其實都是步兵單位;而真正的炮,其實在各迫擊炮連中,當然迫擊炮的數量也不多,三個師總計只有16門而已。

那麽迫擊炮以上的炮有沒有?

——有,但是只有4門山炮,裝備在特務團所屬的山炮連中。

而我們知道八路軍不久之後是有直屬炮兵團的,在極短的時間內,炮兵團建制內的火炮顯然不可能是直接繳獲,其火炮來源說起來也是頗具偶然因素的。

八路軍開赴山西戰場作戰時,忻口戰役爆發。

當時整個晉綏軍的炮兵主力和中央軍炮兵一部均集中於此,僅晉綏軍就投入了兩三百門火炮參戰,戰役期間打出了幾萬發炮彈。

晉綏軍炮兵之所以有這個實力,主要是因為太原兵工廠當時可以制造火炮,大量出產的有75毫米山炮,另外還可制造88毫米野炮和105毫米重山炮,甚至還試制了2門150毫米榴彈炮。

這些火炮的效能、質素雖然差些,但畢竟比沒有炮要強;忻口戰役之所以能跟日軍第5師團正面對戰那麽久,是離不開這些火炮支援的。

但是在忻口正面苦苦堅持的時候,日軍第20師團從娘子關方向突入,忻口守軍被迫後撤。

國民黨軍隊當時存在的普遍問題是正面對戰時組織力尚可,但撤退行動往往組織不好,容易由撤退演變為潰敗。

而山炮、野炮等重型武器由於輸送不便,在撤退中就被視為「累贅」;一支晉綏軍炮兵部隊在後撤過程中,便將10余門山炮、野炮推進了滹沱河中。

其實當時日軍尚未追至,將如此寶貴的重型武器如此丟棄掉顯然太令人痛心。

當時活動在附近的八路軍部隊聽聞訊息後,便組織戰士們展開了一場撈炮行動。

撈炮任務主要由第129師第769團第3營承擔,另外還有師部直屬通訊營的孫繼爭(開國少將)帶領數十人過來,總計幾百人參與了撈炮。

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撈炮細節,主要便是孫繼爭將軍的回憶文章中提到的。

因為第129師中很多都是四川人,水性很好,在確認了火炮沈河的地點後,幾百人忙活了一整天,終於將炮撈了上來。

不過因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為了撈這些炮,可也不容易。

最終統計撈上來的火炮一共有10門,其中8門炮是晉造75毫米山炮,還有2門則是罕見的晉造18式88毫米野炮。

因為同口徑的山炮咱們當時有裝備,而且日後繳獲鬼子的炮彈,也可為我所用;所以撈上來的8門山炮咱們就留了下來,到次年初成立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的時候,這批炮就是主力。

另外的2門88毫米野炮,一則是體量比較大,火炮機動不便;二則是口徑比較特殊,彈藥不易補充,所以後來又專門給晉綏軍送了回去。

而這晉造18式88毫米野炮,可不是一般玩意兒,在當時是相當重量級的。

這種火炮的最大射程可達10500米,是晉綏軍當時列編火炮中射程最遠的;甚至在全國裝備的火炮中,也能排得上號。

當然,這種火炮晉綏軍自己也沒有裝備多少。

參照全面抗戰前夕的晉綏軍炮兵編制,裝備這種野炮的部隊只有炮兵第22團第2營的1個連;炮兵第23團第1營;炮兵第25團第1營。

當時每個炮兵營通常有12門炮,每個連則為4門炮,因此晉綏軍各炮團中其實只有28門晉造18式野炮。

由於先前炮兵跑得太慌亂,在鬼子還沒來前就把炮推河裏了,要是這些炮不撈上來,那也就廢了;現在八路軍把炮撈上來,還把兩門萬米射程的野炮又給晉綏軍送了回來,這也避免了晉綏遠端炮兵遭到更大的損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