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吉斯5型卡車:抗戰蘇聯援華裝備,也是我軍最早的軍車

2024-07-17軍事

吉斯5型卡車:抗戰蘇聯援華裝備,也是我軍最早的軍車

「七七事變」後,日本發動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半個中國很快淪陷,英、美、法等國宣布「中立」,中國海外援助瀕臨斷絕。就在中國處於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社會主義的蘇聯向中國伸出了援手,向中國提供了包括大炮、坦克、飛機、汽車等大批蘇制武器裝備,以抗擊日本侵略。本文的主題就是介紹當年蘇聯援華的主力車型——吉斯5型卡車。

一、吉斯5型的誕生

沙皇俄國時期,汽車工業發展嚴重滯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全國僅生產各種汽車1.7萬輛,其中90%以上的汽車都是外國品牌。為此,1916年,沙皇俄國建立了5座汽車廠,以期迅速彌補短板。

1920年,當時的蘇俄莫斯科阿莫汽車廠依靠在維修美國懷特軍用卡車過程中積累的經驗,生產出了載重3噸的AMO-懷特軍用卡車,但未能大批生產。

1922年12月蘇聯正式建立後,汽車工業得到高層重視。1924年11月,莫斯科阿莫汽車廠基於意大利菲亞特F-15型卡車,生產出了AMO-F15型卡車,這是蘇聯第一種實作量產的卡車。據史料記載:AMO-F15型卡車為4缸化油器式水冷發動機,使用了磁石點火系統,後橋橫梁與傳動軸殼體設計成一個部件,並配備了蓄電池照明系統及喇叭。但因整體技術落後,該車1931年宣布停產。

1928年,史太林下令對莫斯科阿莫汽車廠進行擴建,使其具備生產載貨汽車、客車和轎車的能力。擴建中的1931年.在美國A.J勃蘭特有限公司幫助下,莫斯科阿莫汽車廠開始著手試制新型卡車,這種車就是AMO-2型卡車。AMO-2型卡車問世不久,該廠就在在AMO-2型卡車基礎上,改進生產出了AMO-3和AMO-4兩種型號的新型載貨汽車。1933年,莫斯科阿莫汽車廠完成重建後,更名為史太林汽車廠(簡稱ZIS,也就是「吉斯」),同年夏天第一輛AMO-3型卡車駛下生產線,這種卡車被命名為吉斯5型。

吉斯5型卡車出現後,在長達20年的歷程中,都是蘇聯最著名的中型卡車。據史料記載:吉斯5型公路載重量3噸、土路載重量2.5噸,運兵時則可搭載25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該車車長6.06米,寬2.23米,高2.16毫米,軸距3.81米,前輪輪距1.54米,後輪輪距1.67米。動力采用一台直列6缸水冷發動機,缸徑101.6毫米,行程114.3毫米,排量5.55升,功率73馬力,最大轉速2400轉/分鐘,最大扭矩285牛/米,匹配一款4前進擋1倒擋變速箱。此外,該車還配備幹式雙片離合器、4擋變速箱、雙級主傳動器以及機械傳動式剎車裝置,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車型。

吉斯5型在蘇聯軍民領域套用非常廣泛。據統計,蘇聯紅軍在二戰爆發前共裝備各型汽車27.3萬輛,其中吉斯5型就達10.04萬輛,占36.7%,是絕對的主力車型,只要有蘇聯軍隊出現的地方,都有吉斯5型卡車的身影。

基於吉斯5型比較成熟,蘇聯在該車底盤上先後開發出「喀秋莎」火箭炮試驗車、半履帶車、舟橋車、油罐車、救援車、機槍卡車、防空卡車等多種武器平台,改型達40多種。至1955年停產時,總產量達100多萬輛。

透過長期使用,吉斯5型卡車可靠性高、維修方便、耐低溫、能使用不同標號的燃油、擁有極高保障能力等特點得到使用者的普遍認可。

二、助力中國抗戰

「七七事變」爆發後,蘇聯迅速向中國伸出了援手。中共蘭州市委黨史辦公室所著【蘇聯援華物資大通道】一文中,對此曾有這樣的記述:「1938 年1月,蘇聯政府為了援助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贈送給中國政府 500 輛吉斯5型三噸半卡車,載著中國政府從蘇聯購買的 1500 多噸汽油,從蘇聯進入新疆後由新疆古驛道進入甘肅……」要知道,當時「七七」事變過去不過數月,中蘇【軍事航空協定】也尚未正式簽訂。

1938年2月7日,中蘇【軍事航空協定】正式簽訂,蘇聯先後向中國提供了三筆共3.6億美元貸款。中國可以使用這筆貸款,以低於市場價20%以上的優惠價格,購買蘇制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中國則以羊毛、皮張、磚茶、桐油以及一些礦產品等原材料來抵債。

協定簽署後,大批包括火炮、坦克、彈藥、飛機、汽車等在內的蘇制武器裝備源源不斷來華,有力支援了中國的抗戰事業。據統計,1937年至1942年,蘇聯僅向中國提供的各型汽車就有1526輛。

在蘇聯援華的各型汽車中,吉斯5型至少在千輛以上。僅在1938年3月22日簽訂的蘇聯援華第三筆合約中,就有「吉斯5型400輛,單價1120美元/輛,總價44.8萬美元」的記載。由此可見,吉斯5型是援華的主力車型。

吉斯5型剛進入中國時,被中國人稱「羊毛車」。這是因為蘇聯向中國運送軍火用的多是吉斯5 型卡車,這些車回程都裝滿了中國的羊毛,以償還蘇聯軍火貸款。為此,還在蘭州設立了洗毛廠,把那些來自牧區的羊毛上沾染的汙垢去除掉,使羊毛恢復潔白、松散、柔軟、彈性好的特性。時間長了,蘭州市民幹脆就把這些運羊毛的車叫「羊毛車」。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還有很多「羊毛車」行駛在蘭州街道上。

中國軍隊裝備吉斯5型卡車後,機動能力大為改善,在抗日戰場上發揮了很大作用。在著名的昆侖關戰役中,當時參戰的我軍第五軍所屬摩托化步兵團,主要裝備的就是吉斯5型、吉斯6型卡車。報道稱「吉斯卡車長得醜,但卻管用,車結構簡單、維修便利、可靠性高」。對吉斯5型評價很高。

三、裝備人民軍隊

吉斯5型與人民軍隊也很有淵源。早在抗戰初期,就有我軍使用吉斯5型的記載。1937年10 月,我軍第一個汽車隊——「八路軍西安采辦委員會汽車隊」正式成立,這是我軍第一支汽車部隊,當時裝備有各型汽車22輛,除美國道奇、日本尼桑等車型外,後來國民政府還給了5輛蘇聯援華的吉斯5型卡車。吉斯5型是我軍最早裝備的軍車之一。

新中國建立後,蘇聯援助了中國不少吉斯5型。在軍事領域,主要是特種車,如防空用的探照燈車、通訊車、雷達車等,抗美援朝爆發後,吉斯5型也是主力車型。由於吉斯5型在軍隊中裝備較多,中國工業部門還曾專門仿制過吉斯5型的零配件,以滿足部隊需要。

吉斯5型在中國民用領域也不少。據哈爾濱有關史料記載:1954年,哈爾濱市貨運汽車首次突破千台大關,達到1228台,其中包括蘇聯制造的嘎斯51型、吉斯5型和吉斯6型、民主德國制造的依發H6型等。

據當時一些駕駛過吉斯5型的中國老司機回憶,吉斯5型卡車非常簡單,「駕駛室是用三合板粘合而成,玻璃升降器也是用帆布帶上下拉拽,剎車是拉桿式的,和馬車的刮木差不多」,「與現代液壓剎車系統不同,吉斯5型還是機械剎車。而且,連轉向燈的轉軸,都要用手來撥動。」

這是因為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為了充分滿足前線對汽車的巨大需求,前蘇聯工程師對吉斯5型的生產工藝進行了大量簡化,出現了簡化版的吉斯5B型。與原型相比,吉斯5B型取消了前剎車裝置、保險杠、右側前照燈以及前臉鍍鉻件,翼子板被設計成簡單的直角形,駕駛室采用木材制造,而車門則幹脆用帆布簾替代,車廂僅有後欄板設計成鉸接式,可以翻轉。據了解,新中國購買的大部份是吉斯5B型。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吉斯5型才逐步被CA10型「解放」車取代。(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