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年輕一代的許多人而言,建國前後那些戰爭歲月已經定格成為值得敬仰緬懷的光輝往事。但在2010年的重慶,一位九旬老人的子女卻意外發現——真實的戰鬥英雄原來一直就生活在自己身邊。面對著20枚沈甸甸的軍功章,子女們決定:一定要為父親完成心願。
床下的軍功章
2010年年初,位於長江之畔的重慶萬州仍然帶著冬日的寒氣。這個小城說不上喧鬧繁華,多年來居民大都過著平淡安靜的生活。
但是對於九旬老人平太信的家人來說,這段日子卻並不好過。起因在於幾周之前,老人身體突發不適,畢竟年事已高,兒女們不敢掉以輕心,很快便收拾好用品將老人送入醫院,接受全面的身體檢查。
沒想到這一查卻查出了壞訊息,醫生診斷後認為老人患的是肺癌,而且已經發展到晚期,很可能撐不過一整年了。
聽到這個訊息,老人的子女們如同聽到晴天霹靂。他們一方面抱著萬一的希望,期待是不是出現了誤診;另一方面還必須裝作無事,以免父親看出了端倪、影響心情進而損壞健康。
一來二去,卻反而是老人本人先看穿了子女的「謊言」。他對此十分平靜,告訴大兒子去把孩子們都叫來,再回家去取來床底下的一個小皮箱子:「我已經九十多歲了,這輩子也算過到頭了。沒什麽好瞞的,實話實說吧。」
大兒子雖然心裏忐忑不安,但還是立刻依從了父親的吩咐,為了盡量少耽誤時間,他幹脆打了個出租車回家去取父親說的那個箱子。等到子女們在病房聚齊,老人鄭重其事地拿出鑰匙開啟這個毫不起眼的皮箱後,在場所有人忍不住都大吃一驚。
只見皮箱子裏整整齊齊地擺列著二十多枚式樣不同的軍功章,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其中不但有共產黨一方的軍功章和紀念章,還有國民黨軍隊的幾枚軍功章。
「想回老部隊看看」
自家老爺子當過兵這回事,子女們並不是全然不知,因為老人雖然並不是特別愛講戰場上的往事,但偶爾話題到了,也會提上幾句。但是他們都以為自家老爺子是普通一兵,到了和平年代就脫下軍裝、回到老家做個普通農民,哪裏想到老家床下還放著這麽多軍功章?
眼見子女們一個個滿臉震驚、大氣都不敢出的樣子,老人並沒有管那麽多,他只管說出自己的願望。他說感覺到自己的日子快要到了,但在過世之前他還有一個心願,希望能回一趟38軍,想要親眼看看老部隊現在怎麽樣了。
到了此刻,子女們才終於恍然大悟。原來老父親此前偶爾漏出來的那些話,他所提到的戰場上的種種危急艱險,並不是在講什麽聽來的故事,而是他自己當年在戰場上的親歷事件。
萬州是平太信的老家,九十年前,老爺子出生在當地一家普通的農戶家中,也順理成章地在本地長大成人。到了抗日戰爭爆發後,原本只是個普通砍柴農民的他,偶爾遇到了國民黨軍隊派出的征兵隊。當時,那支隊伍正在沿途征收兵員,目的地是緬甸,即將參與著名的緬北滇西戰役。
當時整個中國充滿著動蕩和戰亂,平太信家中的生計也十分艱難,經常都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聽到征兵隊宣傳「只要參軍入伍,就能保證口糧和軍餉」,他不免對此十分心動。再加上當時日寇侵華,許多中國人出於最質樸的民族感情,也願意參加抗日的遠征軍。
在遠征軍中的日子裏,平太信只接受了為期不長的訓練就開拔前往緬甸,在異國經受了戰火的重重考驗。雖然並沒有深厚的軍事知識作為基礎,但他性格謹慎又十分細心,善於在戰場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和作戰技能。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又加上不壞的運氣,在出國作戰的前半段時期內,平太信幾乎沒有受過十分嚴重的傷。隨著在軍隊中的時日越來越久,他也逐漸成了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兵。
當緬甸戰事臨近尾聲時,平太信卻在一次與日軍的白刃戰中受了嚴重的刺刀傷,腿部受傷影響行走,自然更不可能上戰場繼續作戰。於是他不得不轉移到戰地醫院進行治療恢復,等到這次傷勢基本痊愈後,在緬甸的戰事也基本結束了。作為勞苦功高、凱旋歸國的部隊一員,他一度被編入了蔣介石的嫡系軍隊,那幾枚國民黨軍的軍功章,也大都是在這個時期獲得的。
加入人民解放軍
等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訊息傳來,平太信認為自己已經上過戰場、真刀真槍打過日本鬼子,也算是盡了身為中國人保家衛國的一份義務。他開始認真考慮要離開軍隊、退役回老家,繼續做回一個農民,去耕種家鄉的土地。
然而還沒有等到他開始行動,國民黨悍然破壞和平協定、挑起內戰的訊息又傳了開來,平太信期待已久的太平生活就這樣變成了泡影。不同於當初隨軍到緬甸去打日寇,他認為中國人之間打來打去沒有任何意義,對於即將到來的內戰,他抱有深深的厭倦和排斥。
最終,他選擇離開了國民黨的軍隊,加入人民解放軍。由於他曾經在抗日戰爭中作出貢獻,也累積了不少戰場經驗,解放軍一邊也很歡迎他的加入。他在解放戰爭中盡力作戰,經歷過不少意義重大的戰役,也因為在戰場上的表現而獲得了嘉獎。平太信對於得到的嘉獎都十分重視,將獎章一一精心保存收藏起來,因為他覺得這是一種證明,證明了自己在戰場上作出的能力、獲得的肯定。
第38軍,「萬歲軍」
正是在解放戰爭這個階段,平太信加入了他自己口中的「老部隊」——赫赫有名的解放軍第38軍,彭德懷贊譽的「萬歲軍」。這支部隊的「血脈」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以湘軍獨5師為骨幹的平江起義部隊,有著優良堅定的革命傳統,是一座充滿溫度的「熔爐」。身為其中一員,平太信幾十年後仍然對這支老部隊念念不忘。
當年平江起義爆發的7月22日,一直被視為第38集團軍誕生紀念日。平江起義的主力湘軍獨5師第1團,後成為工農紅軍紅5軍,也是攻克長沙的紅3軍團主力之一。這支力量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階段,後來成為38軍骨幹的三個師之一。
另外兩個師分別來自徐海東大將率領的紅25軍一部份和起義的張學良東北軍第53軍某師。在抗日戰爭階段,曾被編為115師的一部、參加過平型關大戰;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統一名稱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
遼沈戰役結束後的1948年初,第一縱隊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所轄三個師分別編為第112師、第113師、第114師,同時將遼北獨立第10師劃歸該軍建制,編為第151師,炮兵、工兵和汽車部隊也同時組建起來,該軍兵員接近6萬人。
在平津戰役中,38軍擔任了天津主攻任務,生擒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此後一路向南解放全中國,38軍從松花江畔一直打到了雲南的中緬邊境。
1950年北韓半島燃起,38軍由梁興初將軍率領進入戰場、擔負起了穿插作戰的重任。松骨峰阻擊戰是38軍表現突出、濃墨重彩的一戰,時任誌願軍總司令的彭德懷曾電報嘉獎「中國人民誌願軍萬歲!第三十八軍萬歲!」因此一事,第38軍從此被稱為「萬歲軍」。另外,著名軍教作家魏巍那篇【誰是最可愛的人】同樣也以這場戰役、這支部隊作為寫作背景素材。
1985年,38軍改編為解放軍第38集團軍,隸屬北京軍區,軍部駐地河北保定,負責鎮守首都的南大門。在大眾看法中,這支部隊被稱為解放軍的「王牌部隊」之一,也有看法認為,該集團軍是諸集團軍中戰鬥力第一的部隊。
在平津戰役中
身為「萬歲軍」一員的歲月,也給平太信留下了不少印象深刻的回憶,這令他始終對老部隊、老戰友抱有深切的懷念和關註。
在平津戰役期間,平太信所在的連隊受命負責穿插運動戰,常常需要把握天黑、隱蔽等環境條件進行作戰,他此前數年戰場經驗培養出來的細致觀察力到此就排上了大用場。
一天晚上,他因為肚子不舒服而走到了離連隊駐紮地較遠的地方去方便。但萬萬沒想到,這麽個荒僻角落竟然也被其他人選中作為「廁所」。平太信遠遠地觀察這個陌生人,看到他頭戴鋼盔,這是國民黨軍隊的明顯標誌之一。但國民黨的士兵怎麽會落單出現在這裏?是否有可能從這個人身上獲取一些情報?
稍作思索之後,平太信摘下了自己的帽子,隱藏了自己身上其他的解放軍標誌,裝作是國民黨某個雜牌軍士兵的樣子走過去,和對方套起了近乎。
由於平太信曾經在國民黨軍隊中待過,本人又細心善於收集資訊,他的偽裝竟然騙過了對方,絲毫沒有被識破。兩人一邊方便一邊隨口閑聊,雖然幾句話並不足以掏出對方軍隊駐地之類的關鍵資訊,但平太信卻透過口音、軍服等一些細節,推斷出對方應該是傅作義手下的兵。
排長接到了平太信打探來的情報,很快便組織了一隊戰士,對周圍可能的隱藏駐紮地進行搜尋。果然發現了敵軍有三四百人正在休息,排長帶隊突然襲擊,將這批敵軍全都抓了俘虜。
結語
新中國成立之後,平太信並沒有立即離開部隊,他還隨隊入朝,參加了著名的抗美援朝。眾所周知,北韓戰場的環境之艱苦程度,不在當初抗戰和解放戰爭之下,但他也仍然堅持了下來,直到停戰協定簽訂後才隨部隊撤回祖國。
此後,中國將重心轉向經濟建設方面,也鼓勵一部份軍人退役回鄉,平太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選擇了回到闊別多年的老家。回家之後他十分低調,周圍人只知道他參過軍、打過仗,但無人知道他經歷過哪些著名大戰,更沒人見過他精心收藏的那個裝著軍功章的皮箱。
直到年屆九旬,晚年被確診了難以治愈的病癥,他才終於說出多年來的心願:想要再看看自己待過的老部隊。子女知道老爺子這個願望後,立即行動起來、聯系社會各方、申請得到相關部門的幫助和支持,最後老人成功實作了自己的願望,僅僅過了幾個月就辭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