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1941年蘇聯遷都薩馬拉?這裏在伏爾加河東岸,是東斯拉夫人的底線

2024-10-21軍事

都說最懂俄國人的,永遠都是德國人。從彼得三世開始,沙俄的沙皇,基本全都是德意誌人了。作為俄國的最高層,他們對俄國可謂是了如指掌。俄國最著名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本身就是一名德國貴族。

俄國的陸軍改革,在很多方面也是借鑒的普魯士。尤其是一戰之前,俄國對普魯士軍事制度的崇拜,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因此,德國對俄國那種一言不合就撕毀條約的做法,也是見怪不怪了。畢竟很多手筆都出自他們日耳曼人。

1939年8月,德國和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此後雙方便開始按照劃定的勢力範圍搶地盤了。大體上來看,東歐劃給了蘇聯,剩下的則劃給了德國。

不過1941年6月22日,德國卻撕毀了這一條約,主動向蘇聯發起了進攻。為啥呢?原因有很多,不過今天要說的這個原因,那就是德國太了解俄國了,即便德國不撕毀條約,俄國也會主動撕毀,因為雙方已經全面接壤了,就看誰下手更快了。

蘇軍一潰千裏,史太林不得不考慮遷都古比雪夫

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其實也做足了準備,尤其是奪取了東歐大片土地,構建起了所謂的東方戰線。

但問題是,蘇德戰爭爆發了以後,德軍只用了3個月時間,就向前推進了幾百公裏,莫斯科、史太林格勒、列寧格勒紛紛告急。

可以說,蘇德戰爭前期,蘇軍一敗塗地,毫無還手之力。在這種情況下,莫斯科隨時會被攻克。那時候但凡德軍集中精力攻打莫斯科,打下這裏幾乎沒有任何懸念。

只是關鍵時刻,德軍選擇了糧倉烏克蘭,以及資源地高加索地區,放棄了戰略要地。他們壓根就不知道,打下了莫斯科的戰略意義有多大。

史太林這邊也緊張壞了,畢竟就憑蘇軍前期的表現,對手想打進來,幾乎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為此,史太林為了蘇聯還能繼續存在下去,選擇將核心機構以及外國使館之類的部門,全部轉移到了古比雪夫。

古比雪夫現在叫薩馬拉,這是一座位於伏爾加河東岸的小城。之所以遷都到這裏,主要是因為這裏不僅盛產糧食,而且工業化程度比較高,還有不少能源。以此為基地,足以讓蘇聯打一個翻身仗。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核心部門全都走了,但史太林沒有走。他不僅沒走,還在莫斯科搞了一場閱兵儀式。幾十個師,在閱兵結束以後,直接被派上了蘇德戰場。史太林不走,使得國際普遍認為,蘇聯並沒有遷都。其實除了史太林以外,蘇聯的核心機構全都遷走了。

古比雪夫是烏拉爾山脈以西的最後一站了

古比雪夫位於伏爾加河東岸,至少多了一道天塹,就算德軍打到伏爾加河,蘇聯也有回旋的余地。

不過這裏可以說是蘇聯在烏拉爾山脈以西,所能退卻的最後一站了。一旦德軍打到這裏,那對不起,整個烏拉爾山脈以西,將再也無險可守。

莫斯科保衛戰能打贏,自然是最好的,萬一打不贏。古比雪夫就是蘇聯逆風翻盤的關鍵了。蘇軍到時候必須要沿著伏爾加河重點布防,以防德軍過河。

其實古比雪夫在東斯拉夫人的傳統聚居地中,已經屬於偏到姥姥家的那種了。他們周圍到處都是韃靼人的聚居地。真要長期以這裏作為首都,這就好比蜀漢將孟獲老家設立為都城一樣。古比雪夫的確也是俄國的地盤,周圍的韃靼聚居地,也是俄國的地盤,但感覺就是不一樣。

要知道,蘇聯打衛國戰爭的時候,車臣人、韃靼人、印古什人等少數民族,有不少都投靠了德軍,開始和蘇軍對著幹。

如果蘇聯在戰場上形勢不利,丟了莫斯科,退到古比雪夫,難保周圍的韃靼人、巴什基爾人還會對蘇聯忠心耿耿。畢竟月薪三千,拿命守城,犯不著啊,跟著誰幹不是打工?

當然了,很多人會說,蘇聯給了他們的信仰。其實能不能給到他們,蘇聯當局自己心裏最清楚。史太林不離開莫斯科,就是最好的證明,他們不能給人一種兵敗如山倒的感覺,否則人心就散了。

蘇聯為何不遷都西伯利亞和遠東

蘇聯幅員遼闊,版圖位列世界第一。這樣的龐然大物,可選擇的遷都地點實在是太多了。那麽問題來了,為啥蘇聯不索性將都城遷到西伯利亞甚至於是遠東?這樣不是更能確保自身的安全嗎?

道理是這麽個道理,但遷到西伯利亞或者遠東,對蘇聯來說,所付出的代價可就太大了。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在考慮範圍之內的。

第一,西伯利亞天寒地凍,配套落後

那時候的蘇聯已經是一個近現代的工業化國家,而西伯利亞地區,除了地盤大,幾乎一無是處。

這裏的配套十分落後,蘇聯剛開局那20年,也沒想著重點經營這些地方。所以說蘇聯遷都到這裏,一切都還要從頭開始搞。而且這裏的氣候條件,和東歐壓根沒法比,不太適合人類定居,所以這裏絕對不是蘇聯的第一選擇。

第二,畢竟是搶來的地盤,沒完全消化

烏拉爾山脈東,基本都是沙俄當年搶來的地盤,這裏歸屬亞洲,而俄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東歐國家。

蘇聯當局也深知,他們帶著一幫東斯拉夫核心骨幹,跑到西伯利亞去定居,在很多方面都不太方便。畢竟這裏是搶來的,稍有不慎,當地人隨時會跟你翻臉,至少會讓你睡不好覺。

而且,蘇聯建立以後的20年時間裏,也沒把多少資源分配到西伯利亞,反倒是從西伯利亞攫取了不少資源。如果蘇聯遷都至此,難免當地人會不平衡。

第三,不想步白衛軍的後塵

沙俄崩盤的時候,蘇俄第一時間就是占領東歐的一些大城市。他們深知,只有控制了這些城市,蘇俄才有出頭之日。

反觀沙俄的那些余部,不少都被趕到了西伯利亞和遠東,這些部隊也就是後來的白衛軍。他們最終的結局,大家也看到了,只有走向失敗和滅亡。

有如此前車之鑒,蘇聯當然不願意步其後塵,畢竟是他們親手將白衛軍一步步擊敗的。

第四,不願成為亞洲國家

遷都西伯利亞和遠東,也就預示著俄國將從一個歐洲國家,直接轉變成一個亞洲國家。這是俄國人打心眼裏不願意看到事情。

因為在近代歐洲人的意識當中,亞洲代表著落後。尤其是俄國人,他們打心眼裏是瞧不上亞洲的,即便三分之二的領土都在亞洲,但各種賽事依舊緊跟歐洲步伐。當然了,俄烏戰爭以後,他們也沒法繼續跟著歐洲步伐了,即便如此,他們似乎依舊不太願意融入到亞洲來。

不到萬不得已,俄國是不會選擇亞洲的。亞洲部份只是他們略取資源的地方,是他們萬不得已才會選擇的地方。

戰略縱深的底線很重要

東斯拉夫人的主要聚居地,就在東歐,所以古比雪夫才會成為他們的底線。就算是遷都,他們也不會一步到位,直接前往西伯利亞和遠東。

盡管他們有足夠的戰略縱深,但心裏需要有一把尺。只有守住戰略縱深的底線,那他們才能逆風翻盤。要是無止境地往後撤,暫時看起來好像是安全了,但對於全域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撤到烏拉爾山脈以東,看似很安全,但也會丟了整個東斯拉夫族群的人心。這些人心聚攏起來非常難,但丟的時候,是非常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