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中國武器自給率超90%?斷崖式亞洲第一,武器國產化越高越好嗎?

2024-08-19軍事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麻煩手動點選右上方的「關註」。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帶給您舒適的閱讀體驗。

武器國產化程度,真的是越高越好嗎?

中國武器自給率亞洲第一,超過90%,斷崖式領先亞洲第二名?

但這麽高的自給率背後,承擔著多大的風險?

中國又為何堅持自主研發呢?

92%自給率是怎麽煉成的?

2022年,瑞典智庫發刊稱,中國大陸地區武器自給率高達92%,放眼整個亞太地區都難逢敵手,超出第二名日本整整十八個百分點。

想當年,別說軍工產業了,中國的小作坊手工業都因連年戰亂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從零走到今天我們究竟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呢?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一直致力於恢復生產、發展經濟。

礦石開采活動恢復如初,鋼鐵冶煉工程如火如荼,這些資源型重工業倒還好說,中國畢竟還有一些基礎。

可說起大型軍工產業,我們就和摸石頭過河差不多了。

新中國成立之前,無論是清政府,還是北洋軍閥、中華民國,中國的軍工基本依靠進口,有的時候進口產品,有的時候進口技術。

雖然自洋務運動起,國內出現了一些軍工廠,但經過近百年的戰亂,真正留給新中國的只有極少的一部份。

江南造船廠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碩果。

在廢墟之上建城堡是極為困難的,所以坦白來講,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的援助,的確給了我們很大的助力。

1950年,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價值3億美元的低息貸款,有了這筆錢之後,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才得以順利開展。

後來,蘇聯老更是與中國協同推進了156個工業援助專案。

1953年12月23日,國營112場更是拿到了蘇聯米格-15的生產特許權。

中國不僅拿到了米格-15樣機,還拿到了米格-15的所有零部件設計圖以及相關技術資料。

1954年,國產米格-15仿制版正式納入日程。

1957年第一架仿制機試飛成功,中國為米格-15仿制版起了一個中國名字:殲-2。

米格-15研制期間,中國又與蘇聯達成協定開啟對米格-17的仿制工作。

1955年3月18日,米格-17的全部圖紙、標準樣件等機密資料裝滿了37個大箱子,這些大箱子千裏迢迢運抵沈陽,中國航空航天事業也正式邁出第1步。

4個月後,中國終於實作了第一批兩架米格-17的零件總裝工作。

中國將該批組裝機命名為"中0101",並在1956年7月26日完成靜力試驗,達到蘇聯送出給中國的相應標準。

1956年7月19日,飛行員吳克明登上「中0101」並順利完成首飛工作,中國飛機制造業正式開啟了萬裏鵬程。

「中0101」為中國軍工產業開了個好頭,20世紀下半葉,中國從蘇、美、英等國手裏學到了不少技術,當然也領教了不少教訓。

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降溫,在華蘇聯專家近乎一夕之間全部撤離,中國專家只能從燒剩的灰燼、垃圾桶裏的檔殘片中汲取實驗資訊。

20世紀80年代的中美亦是如此,兩國關系升溫時,推動了不少軍工產業合作,後來這些合作大多因為外交關系變冷而暫時擱置,或直接流產。

歷史告訴我們,永遠不會背叛自己的只有自己,軍工產業乃國之命脈,此等護國利器,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裏才最安心。

但武器國產化其實也承擔著不小的風險。

全球采購還是自主研發?

在討論武器國產化的風險之前,我們需要搞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找到靠譜的賣家,能不能依靠進口,保證國防安全。

答案是肯定的,咱們的好鄰居「巴鐵」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早年間,巴基斯坦空軍麾下也是一水的「美國貨」,二手F-16戰機「物美價廉」,雖然款式舊了點,但應付同樣空軍不怎麽發達的印度也算夠用了。

然而,隨著美國的戰略中心逐漸向印太轉移,原本偏向巴基斯坦的天平也逐漸向印度方向傾斜,這種時候再向巴基斯坦出售二手F-16顯然已經不太合適了。

美方戰機遲遲無法交付,巴基斯坦又確實存在戰鬥機需求,巴鐵只好將目光轉向俄羅斯,然而俄羅斯也對這筆生意並不熱衷,因為當時的他們也與印度保持著相當密切的合作。

最終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巴鐵與中國簽訂了25架殲-10CE的購買合約,並且對中國戰鬥機贊許頗多。

此後,巴鐵與中國的軍工合作日漸深厚,他們的國防安全也得到了穩妥的保障。

那麽,同樣是屢屢碰壁,為何巴鐵沒有像當年的我們一樣?

勒緊褲腰帶,走自主研發之路呢?

因為研發一款武器的成本和風險,遠遠超乎大家的想象。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參觀福特級航母時曾說過,電磁彈射專案就是個無底洞,除了一年又一年的報修記錄,沒有什麽具有開創意義的建樹。

美國在電磁彈射器身上花了多少錢呢?

白宮官方資料顯示,從研發階段至今,美國已經在電磁彈射器上花費了41億美元的研發資金。

這還僅僅是研發階段,正式上線後電磁彈射器經過了5年的實驗偵錯,又砸進去了9億美元。

如果說美國的電磁彈射器,是50億美元砸出來的差強人意,那老美家2021年正式下馬的電磁炮研發專案又算什麽呢?想當年老美在它身上可是花了160億。

現實中的電磁炮和科幻片裏的不大一樣,傳統火炮由火藥擔任助推劑,火藥炸裂給予彈丸一個較大的初速度,確保彈丸可以對目標物造成傷害。

電磁炮顧名思義,它不再依賴於火藥,彈丸發射主要依靠電能。

與傳統火炮相比,電磁炮彈丸炮口初速度更大、射速更高、殺傷力更強,且由於舍棄了火藥助推部份,彈藥儲存安全性以及儲存彈藥量都有所提升。

2005年時,美國麾下還有兩種不同類別的電磁炮設計,BAE系統公司與通用原子公司競爭上崗,看看誰的效能更優秀。

2017年美國官方透露,他們已經研制出來了一種初速度高達每小時4500英裏的電磁炮模型,每小時4500英裏,相當於六馬赫,也就是說該款電磁炮可以實作超高音速打擊。

原本美國海軍還信誓旦旦地表示,這些武器將在2025年正式服役。

然而事實上,他們僅僅是在2016年在某艘軍艦上裝上了一款原型炮,這款電磁炮在安裝之後甚至沒有進行過開火試驗。

在經歷了數年的拉鋸戰後,美國議會終於取消了這個「吞金獸」,此前砸進去的150億美金自然也全部告吹。

由此可見,武器研發是有風險的。

美國作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強國,擁有全世界最頂尖的一部份人才,以及全世界第一的軍費開支。

即便如此,他們的軍事研發專案,也存在血本無歸的可能性。

一個電磁炮研發專案就耗費了150億美元,截止至2024年7月5日,巴基斯坦的全國外匯儲備才146億美元。

對於這些科研能力不甚豐厚的國家,全球采購反而更加穩妥。

全球采購不代表不強

軍事能力不強的國家,可以依靠全球采購走上「國防高速路」,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大搞全球采購的國家,軍事實力都不怎麽強!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南亞小霸王」印度。

印度光輝戰機總共研發了33年不久,印度第一艘「自主建造」的航母維克蘭特號,前前後後下水了三次也沒錯,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不是一個軍事強國。

他們擁有140萬正規軍,加上預備役總兵力高達400萬,海陸空三軍齊全,戰略核打擊能力也不缺,從紙面數據來看,印度的兵力確實不容小覷。

一個連國家電網都沒有鋪展開的國家,軍事上數據為何如此突出呢?

印度國防的最鮮明特點就是舍得花錢,印度陸軍擁有4000多輛坦克,2000多輛裝甲車,以及4000多門火炮系統,這些難道是自己造的嗎?不,絕大部份都是買來的。

為了將這些重型武器第一時間送往前線,印度軍方還從老美手裏采購了大量AH-64E武裝直升機以及C-17大型運輸機。

印度空軍更是將全球采購精神發揮到極致,他們的空軍部隊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戰鬥機翹楚。

在這裏你可以看到俄羅斯的米格-21、米格-29、蘇-30、法國的幻影-2000、陣風-M;芬蘭的蚊蚋戰鬥機……這種廣撒網的采購方式,能夠做出來的恐怕也就只有印度了。

就連號稱自主研發的航母維克蘭特號,也走了自主研發全球采購套路。

設計圖紙是法國的,艦炮系統是意大利的,主推進系統和艦載機都來自美國,輔助推進系統是從德國買來的,雷達和垂直發射系統由以色列提供,電力器材又是芬蘭設計的,你以為這就夠多了嗎?它的螺旋槳還是從荷蘭進口的。

除了外殼和食堂烹飪系統,其他的都是「外國貨」,印度人也算看得開,八國采購怎麽了?只要看著很強不就行了嗎?

的確,在曾經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中,武器震懾作用其實是最為重要的,所以只要擁有某些先進的裝備,無論是自己造的,還是買來的,都能達到一定的戰略效果。

但是從國防安全的可持續和穩定性來看,有能力生產選擇采購和沒能力生產不得不采購是兩碼事,核心技術還是要掌握在自己手裏才最靠譜。

畢竟要是真的開戰,在軍工技術上被卡了脖子,靠吃庫存的老本,是很難維護國家安全的。

看到這裏您有什麽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文獻:

  1. 澎湃新聞:印度將開建第三艘航母,專家:再建同型艦方案「無奈但務實」
  2. 金台資訊:全球軍火市場格局出現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