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老三線之——新疆阿拉溝星火機器廠(5217)

2024-02-05軍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國際形勢非常嚴峻,新中國同時面對蘇聯和美國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封鎖,1960年中蘇關系全面破裂,兩國劍拔弩張,1964年8月美國正式介入越南戰爭,中國的南大門岌岌可危,面對當時兩個超級大國不斷的威脅,1964年毛主席做出三線建設的決定,1964年下半年,歷時十七年之久的三線建設拉開了序幕。

美軍對越南北部進行轟炸

所謂的三線,一線指的是邊疆和沿海,三線為中國的腹地,具體省份包括川、黔、黔、陜、甘、寧、青,以及豫西、湘西、鄂西、粵北等十三個省市和地區,二線介於一線和三線之間的中部地區。三線建設分為「大三線」和「小三線」,大三線主要建在三線地區,為部直屬單位,小三線是一線、二線地區的省屬單位,小三線主要生產常規兵器。

三線建設示意圖

新疆主要布局九家三線兵工企業,這九家軍工廠為:紅旗機器廠(979),前進機器廠(9921),勝利機器廠(992)、星火機器廠(5217),燎原機器廠(5223),反帝機器廠(886),反修機器廠(9975),東風機器廠(9924),曙光機器廠(5214),分別生產步槍、子彈、迫擊炮彈、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火箭彈、手榴彈、炸藥、引信。

阿拉溝位於吐魯番地區托克遜縣阿樂惠鎮,是一條全長45公裏的狹長山溝,距離烏魯木齊約240公裏,因地理環境符合「靠山、隱蔽、分散」的建設要求,因此在這裏布局有9924廠、5214廠、5217廠、5223廠、992廠(阿拉溝由東向西排列)。1969年3月,中蘇在珍寶島爆發沖突,隨後中國的戰備強度加強,三線建設的力度也進一步提高,五機部和新疆國防工辦決定在阿拉溝建立一個反坦克火箭筒廠,取名為星火機器廠,軍工代號5217,1970年5月,星火機器廠破土動工,為了對外保密,通訊地址為烏魯木齊市118號信箱。

阿拉溝

中國最早期的反坦克個人武器主要是56式40毫米火箭筒,1969年在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56式40毫米火箭彈對蘇軍的T62坦克的正面裝甲形成不了有效殺傷,為此1969年第二代反坦克火箭筒/彈在湖南緊急研制成功,星火機器廠第一時間拿到設計圖紙,於1976年6月試制成功69式40毫米火箭筒,當年生產出500具。

69式40毫米火箭筒

隨著星火機器廠產品的定型,生活區建設也逐步完善,先後建起了職工宿舍、職工食堂、職工俱樂部、衛生所、幼稚園、子弟學校等,星火機器廠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為團級單位,每天職工們聽著「三大紀律、八項註意」、央廣的新聞播報廣播陸續上班,嘹亮的軍號聲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旋律。40火箭筒在中國大量裝備,同時也是對外軍援和出口的主要步兵兵器之一,國內很多軍工、兵工廠都有生產,每年還會有質素會檢排名,1979年星火機器廠生產的69式40毫米火箭筒榮獲第三名。阿拉溝匯集了五家兵工單位,鼎盛時期,阿拉溝有四五萬人,為了豐富職工的業余生活,每年各個兵工單位之間會有一系列籃球、排球比賽。

1980年中國結束三線建設,三線兵工企業開始軍轉民,而星火機器廠的軍工生產一直持續到1985年,整個兵工生產階段,共計生產10300具69式40毫米火箭筒,為中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86年開始,星火機器廠正式軍轉民,先後生產過紡織機械和電熨鬥等產品,當時在冊職工738名,加上家屬有近2000人生活在廠區。

1996年7月,阿拉溝爆發特大山洪,洪水沖毀了阿拉溝通往外界的道路,很多廠房被淹沒,導致阿拉溝幾家工廠無法正常生產,1998年11月4日,星火機器廠與燎原機器廠合並,異地搬遷到山東泰安並入到北方機電總廠,自此結束阿拉溝近30年的崢嶸歲月。

阿拉溝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