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臘戌有多重要?曾經,中國遠征軍大潰敗,就是從臘戌失守開始的!

2024-08-20軍事

本文說說 臘戌 ,以及 臘戌與曼德勒的關系

6月25日,緬甸軍方與「緬北兄弟同盟」打破 「海埂協定」 ,開啟新一輪緬北戰事。7月3日,作為本輪緬北戰事的焦點, 「臘戌之戰」 正式打響。7月25日,果敢軍攻占臘戌,8月3日,又攻占設於臘戌的緬軍東北軍區司令部。

「緬北兄弟同盟」聯合發起的臘戌之戰取得階段性勝利。特別是 臘戌之戰後,果敢軍實力大增,控制區面積突破1.6萬平方公裏,人口突破百萬,經濟財源和戰略縱深都得到了加強。 那麽,接下來,「緬北兄弟同盟」能否聯合其他武裝力量, 打響曼德勒之戰?

要對這個問題做判斷,我們還需要對臘戌做一個基本了解。

先看下目前的緬北局勢圖:

緬北民地武勢力範圍示意圖

從圖上可以看到, 臘戌位於果敢、德昂、北佤、南北撣邦等地方武裝的幾何中心。 臘戌東北方向是興威、貴概兩鎮,東面是佤邦的南鄧特區,東南方向是當陽、孟崖兩鎮,西南方向是「昔蔔-皎脈-瑙丘-眉謬」一線,西面是曼同、南散、南渡三鎮。

臘戌距離 曼德勒 約205公裏(直線距離,下同),距離 老街 約135公裏,距離 滾弄 約105公裏,距離 當陽 約90公裏,距離 抹谷 約130公裏,距離 南坎 約100公裏。

名義上的臘戌, 區劃面積1.2867萬平方公裏(相當於兩個上海),下轄四鎮,分別為臘戌鎮、木邦鎮、孟崖鎮、當陽鎮,人口約65萬人。其中,華人華僑居多,占比約50%,剩下的主要有傣族、緬族、德昂族、景頗族、拉祜族、苗族、佤族、傈僳族等,是多民族雜居地,官方語言為漢語。

臘戌鎮(圖源網絡,侵刪)

臘戌是緬北 軍事重鎮 ,同時也是 中緬陸路交通要沖 ,中緬公路、中緬鐵路(規劃,「曼德勒-臘戌」既有米軌鐵路)、中緬油氣管道的途經地。此外,臘戌也是 緬北經貿的重要門戶 ,臘戌一側的包德溫礦區,是緬甸目前最大的鉛、銀、鋅產區。

臘戌成為緬北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 始於英屬緬甸時期。 為加強對緬北的統治和覬覦中國雲南領土, 1914年,英國殖民當局修建了從曼德勒至臘戌的米軌鐵路 (同期還修建了從曼德勒到密Zhi那的米軌鐵路)。

英屬緬甸時緬甸境內鐵路幹線(1914年前)

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封鎖中國東部沿海地區, 為了打通中國西南地區到印度洋的國際運輸線, 1938-1939年,中國加急修通了 滇緬公路 (瑞麗-木姐-貴概-興威- 臘戌 -膠梅-曼德勒)。滇緬公路修通後,立即成為 中國抗戰大後方最重要的國際物資運輸供應保障線, 沒有之一。

滇緬公路路線示意圖(圖源橋梁雜誌自【保山地區變通誌,侵刪)

滇緬公路與史迪威公路路線示意圖(圖源網絡,侵刪)

中國采購和盟軍支持中國戰場的物資,包括汽油、輪胎、槍械彈藥、兵工器材、醫藥等, 從緬甸仰光卸船後,經鐵路運輸至臘戌,然後在臘戌透過公路運輸至昆明 ,再分散到各地。

臘戌作為 滇緬公路與緬甸鐵路的交匯點 ,這裏的物資堆積如山,運輸車輛在這裏集結,晝夜不息地搶運物資,是當時中緬國際運輸通道上最大的物資中轉站。

這裏有必要點一下,即便是處於超負荷狀態下的滇緬公路,也滿足不了當時中國對戰略物資的運輸需求,於是 中方就提出了滇緬鐵路。 英國以此為條件,甚至以關閉滇緬公路為要挾,迫使中國與英方簽訂了 「1941年線」 。此事,物流啟示錄接下來會另文專題。

滇緬鐵路與緬甸鐵路銜接示意圖

滇緬鐵路從昆明向西至大理,然後折向西南,經南澗、雲縣、耿馬、孟定至中緬邊境(清水河-滾弄),然後到臘戌,接入緬甸境內鐵路網,可一直到仰光。

滇緬鐵路於1938年12月動工,按計劃,到1942年底全線建成通車(采用米軌)。 緬甸境內的「臘戌-滾弄」段鐵路,英方同步施工。

1941年12月,日本與泰國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泰國加入軸心國陣營。1942年1月,泰國向盟國宣戰。緊接著, 日軍借道泰國,攻占土瓦和毛淡棉,在昂山的內應下,發起緬甸攻勢。 【關於昂山這條線,感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筆者前期文章】

1942年2月, 英國依照【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求助中國遠征軍入緬支援英軍對日作戰。 中國遠征軍由 第5、第6、第66軍 編成,計9個師10萬余人。

1942年3月1日, 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戴安瀾的第五軍200師)趕至臘戌。 期間,蔣校長和史迪威在臘戌會晤,第一次入緬作戰正式打響。

與此同時,日軍攻占仰光(3月1日),然後兵分三路,閃電進攻上緬甸。其中:

-西路 沿伊洛瓦底江北上(4月4日攻占卑謬後,分兵一路到阿拉幹地區,追擊英軍至孟加拉吉大港地區), 中路 沿仰曼公路/鐵路一線北上, 兩路軍隊計劃在曼德勒會師後,再攻取緬北。

-東路 在東籲向西轉進並攻占克耶邦壘固後(4月20日), 向北攻占撣邦東枝(4月22日),然後繼續向北,劍指臘戌。

日軍的作戰意圖很明顯, 東路軍攻占臘戌後,然後分兵繼續向北攻占八莫和密Zhi那,這樣就可以阻斷中國遠征軍的退路,與另外兩支北上的中路和西路軍策應,將中英軍隊合圍在「曼德勒-八莫-密Zhi那」一線,試圖圍殲。

下圖是日本制定的緬甸攻勢作戰圖:

日本制定的緬甸攻勢作戰圖(圖源網絡,侵刪)

由上可見, 臘戌在日本的緬甸攻勢中,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最初,中國遠征軍戰績還是很不錯的,連續打了皮尤河前哨戰、同古保衛戰、仁安羌大捷、棠吉攻克戰等。 但接下來的遠征軍大潰敗,就是從臘戌失守開始的。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要圖(1942年1-5月)(圖源網絡,侵刪)

1 942年4月29日,日軍56師團攻占臘戌,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 屯積在該地的大批戰略物資落入敵手。中國遠征軍第66軍28師、29師被擊敗後,沿滇緬公路撤回國內。

日軍沿滇緬公路一路追擊,攻占了中國滇西畹町、芒市、龍陵等地。同時,日軍分兵一部攻占 八莫、密Zhi那 。至此, 日軍切斷了中國遠征軍(主要是第5、6軍)回國退路。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利,一部份退入印度,一部份退回國內,撤退路線大致有六條:

一是英帕爾路線, 英軍、史迪威司令部和第66軍第38師(孫立人,38師保持完整建制),退入印度的丁蘇基;

二是野人山路線, 第5軍軍部和第22師殘部(22師因饑病死亡2000余人),退入印度雷多;

三是葡萄福貢路線 ,第五軍第96師殘部和第5軍炮兵、工兵各一部(胡義賓副師長陣亡),退入滇西劍川;

四是片馬-雲龍路線, 第5軍第200師及補訓處(戴安瀾師長犧牲,第200師僅剩2600余人),退入雲龍後經大理返回昆明;

五是滇緬公路線, 66軍28、29師殘部、第5軍軍部部份(擔負西保至曼德勒及臘戍的阻敵任務),退入惠通橋後輾轉至永平;

六是景棟路線, 第6軍第93師、第55師和49師殘部,退入緬泰老邊境。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 10萬余人退還者僅4萬余人。 1942年6月,宋希濂在雲南保山召開緬甸戰役檢討會議,將臘戌失守和入緬作戰第5、6軍後路被截斷導致潰敗的原因,歸咎於第66軍的不戰而潰,第66軍和29師的番號被復原,軍長張軫、第28師、29師長被撤職查辦。

日軍占領緬甸後, 阻斷了中緬國際援華運輸交通線,後只能透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來保障物資運送。

此時的滇緬鐵路,已經失去了修建的現實意義。

緬甸淪陷,日軍又進犯滇西,如果保留滇緬鐵路,反而會給日軍進犯昆明提供交通條件。為免資敵,民國當局只得忍痛將西段已建好路基、涵洞等基礎工程破壞掉。 從1938年12月開工,到1942年4月廢棄,歷時4年零4個月的滇緬鐵路,就此終止。 抗戰勝利後,滇緬鐵路失去了緊迫性,此後就再也沒有提上日程。

從1943年10月起,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戰役、滇西戰役。

中國遠征軍(駐印軍)緬北反攻要圖(1943年10月-1944年8月)(圖源網絡,侵刪)

中國遠征軍(駐印軍)緬中反攻要圖(1944年10月-1945年3月)(圖源網絡,侵刪)

1945年1月, 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在芒友會師,中印公路打通 ,滇西遠征軍回國。隨後,新1軍與50師南下,攻取臘戌、南渡等地, 3月30日,中國遠征軍與英軍在膠梅會師,滇緬公路打通, 中國駐印軍凱旋。

基於臘戌在交通和軍事方面的重要性, 1948年獨立後的緬甸,將東北軍區司令部設在「眉謬-臘戌」一線,扼守曼德勒的東北大門。

其後,臘戌在緬甸的軍方和民地武之間,又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下篇,繼續說臘戌,重點關註 1970年5月緬G與緬軍的「臘戌之戰」 2024年7月「緬北兄弟同盟」與緬軍的「臘戌之戰」 。是否意味著,臘戌之戰後,緬北戰事出現重大轉折,開始由緬北向上緬甸和下緬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