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為何說兩伊戰爭救了中國兵工廠?看看當年的交易額,至今無法超越

2024-08-05軍事

上世紀80年代,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中東上演。

伊拉克和伊朗 為了爭奪地區霸權,打得那是你死我活。 然而,就是這場消耗巨大的戰爭,卻意外地成為了,中國軍工企業的"救命稻草"。

那一年,中國的武器出口,甚至還創下了,至今都無法超越的,輝煌記錄。

資訊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請理性觀看

「瘋狂」的兩伊戰爭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下令出兵伊朗, 徹底拉開了,兩伊戰爭的序幕。

這場戰爭,也是中東地區,20世紀最為慘烈和持久的戰爭之一, 整整持續了8年之久。

最初,薩達姆發動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趁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國內動蕩之機,一舉吞並油田豐富的,阿拉伯河流域。

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會像一個無底洞,徹底的「拖廢」了,兩個中東大國。

伊拉克和伊朗,都是中東地區石油儲量,最為豐富的國家。

得益於石油出口,帶來的巨額財富,兩國都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 這也使得它們能夠在戰爭中,投入大量資金,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

所以戰爭伊始,雙方都癡迷於,用武力證明自己的實力,都妄圖在戰場上,一下子擊垮對手,進而贏得戰爭的最終勝利。

然而,戰事的發展卻出乎了,兩國領導人的預料。

交戰的戰線,在兩國邊境地區,不斷的拉鋸,勝負遲遲無法分出。

據統計,在這場長達8年的戰爭中, 伊拉克和伊朗的經濟損失,高達6000多億美元,傷亡人數多達270萬。

數以萬計的士兵,死於炮火,也讓兩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腳步,幾近停滯。

然而,戰火越是猛烈, 對武器彈藥的需求,也就越大。

對伊拉克和伊朗而言,僅僅依靠國內的軍火儲備,是遠遠不夠的。

兩國雖然都曾是,美國和蘇聯的盟友,但面對戰爭帶來的巨大消耗,再多的儲備,都如杯水車薪。

更何況,先進武器如戰鬥機、防空導彈、主戰坦克等,都需要較高的工業基礎,兩國本就無力自產,只能從國外采購。

就這樣,伊拉克和伊朗開始瘋狂地,從世界各國采購武器。

從槍炮到導彈,從戰鬥機到坦克,只要能夠增強戰鬥力的裝備,兩國都來者不拒。

軍火訂單如雪片般,飛向世界各地,而中東的戰場,也成為了全球軍火商的淘金場。

軍火交易的數碼節節攀升,戰爭的烈度,也隨之不斷提高。

硝煙彌漫的波斯灣上空,籠罩著死亡的陰霾,也籠罩著金錢的味道。

中國等來了,"天降餡餅"

就在兩伊戰事,如火如荼之時,遠在東方的中國,軍工企業卻正面臨著,"甜蜜的煩惱"。

改革開放後,中國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 軍隊也進入了"忍耐期",軍費開支相應的銳減。

許多兵工廠,面臨著無訂單、少資金的窘境,一些企業甚至被迫,轉產民品,瀕臨倒閉的邊緣。

就在這時,來自中東的訂單,如同"天上掉下的餡餅",給中國軍工企業,帶來了轉機。

伊拉克和伊朗雖然是死對頭,但對中國武器,卻同樣歡迎。

一方面,中國武器在當時,屬於性價比較高的選擇;另一方面,面對美蘇的軍售禁運,中國成為了,他們為數不多的選擇。

於是,一時之間中國各大兵工廠,全都忙碌了起來。

坦克、戰鬥機、火炮、導彈......中東客戶們想要什麽,中國幾乎就負責提供什麽。

僅1987年一年,中國的武器出口額,就高達37.5億美元,其中90%全都來自中東地區。

這一數碼,至今仍是,中國軍貿的巔峰紀錄。

而在兩伊戰場上,中國武器可謂是"低調的主角"。

像是,伊拉克空軍的主力之一,就是中國生產的殲-7戰鬥機。

據統計,伊拉克透過約旦等第三方,從中國引進了,近百架殲-7。

盡管殲-7的效能,不及美式F-14或蘇式米格-29,但憑借其廉價、易維護的特點,直接成為了,伊拉克空軍的,重要補充力量。

除了戰機,中國的坦克,也大量出現在戰場上。

59式、69式等中國產坦克,均都成為了,伊拉克裝甲部隊的主力。

1981年,伊拉克一次性,從中國購買了,2860輛69-II式坦克,創下了軍貿史上的紀錄。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轟-6轟炸機,也在戰爭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1987年,伊拉克從中國購入,4架轟-6D型轟炸機,並配備上了C-601型反艦導彈。

這些轟炸機,在隨後的"油輪大戰"中,為伊拉克取得了,數次擊沈油輪的戰果。

輝煌過後的代價

對中國軍工企業而言,兩伊戰爭帶來的輝煌,是喜人的。

僅戰爭期間,中國就從武器出口中,賺取了50億美元的外匯,遠超同期外匯儲備總額。

中國也因此一度躋身, 世界第四大武器出口國,占據了12%的,全球市場份額。

然而,這場軍火盛宴,終究是短暫的。

隨著戰爭的結束,中東地區的武器需求驟減。

進入90年代後,中國武器出口額一路下滑, 到1997年僅占,世界總額的2.17%。

更令人尷尬的是,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中國制造的坦克表現平平, 給外界留下了,"粗制濫造"的印象。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武器的國際聲譽。

回望那段歷史,兩伊戰爭給中國軍工企業帶來的,是一場短暫卻絢麗的繁榮。

它讓瀕臨倒閉的兵工廠起死回生,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出口奇跡。

然而,戰爭帶來的教訓,也是沈重的。

單純依靠戰爭經濟,是不可持續的,武器出口也不應,以犧牲質素為代價。

如今,中國正致力於,向世界推銷更多高端武器,以期重塑"中國制造"的形象。

這需要軍工企業,在科研、生產的每個環節精益求精,不斷提高產品質素和可靠性。

同時,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也應恪守國際準則,加強軍品出口管制,防止武器落入非法之手。

後記

那場意外點燃中國軍工業的戰爭,已經成為歷史。

但它留給我們的啟示,值得中國軍工人永遠銘記。

展望未來,中國軍工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創新求發展,以質素贏市場,我們有理由相信,屬於中國軍工的輝煌時代,才剛剛開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