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榘的這段「增援往事」,其實頗有點江湖豪情的味道——不愧是淮海戰役中的硬漢角色!在這個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他帶著精銳部隊和重型火炮來到前線,提出一個簡單明了的請求:既然我們火炮充足,為什麽不打制高點,直接扭轉戰局?然而,中野的各路縱隊似乎並不領情,他們「不願讓出指揮權」,仿佛生怕來增援的是個「攪局」的。
陳士榘的回應也夠硬氣:「不願讓,我們就不參加了。」轉譯一下就是:哥們我大老遠趕來增援,不是為了看你們掐指揮權的。要真是硬扛著不配合,那我就帶著兄弟們回去,省得跟著白白送命。這句話說出來的效果,是不是真有點「將軍失意,怒而拂袖而去」的畫面感?
最終,雙方協商出一個折中的辦法,由中野主導統籌指揮,而華野負責火力支援。看似妥協,實則是一次高明的分工。事實上,這種「你指揮、我火力支援」的安排,反而更有效地發揮了華野重炮的優勢。中野步兵的沖鋒,得到了華野重炮的精準打擊支持,不僅壓制了黃維兵團的火力點,還一步步撕開了敵軍防線。尤其在那次關鍵的夜間作戰中,華野重炮的精準打擊幾乎摧毀了敵軍的意誌,為步兵的進攻鋪平了道路。這種炮兵和步兵的無縫銜接,正是戰術上的完美配合,讓黃維兵團的防禦一崩再崩。
接下來的戰鬥,可以說是「打到敵軍懷疑人生」。到12月16日,華野炮兵火力徹底摧毀了雙堆集的核心防禦點,黃維兵團的防線土崩瓦解,連黃維自己也不得不棄陣逃跑。17日中午,戰鬥接近尾聲,大批敵軍投降。可以說,這一輪猛如虎的炮火支援,把敵人轟得找不到北,徹底奠定了圍殲黃維兵團的勝利基礎。
這場增援行動,也讓華野和中野的協同作戰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體現。兩個各自為政的「江湖好漢」終於磨合成了「合體絕技」,讓敵人感受到「火力地獄」的威懾。淮海戰役的勝利,不光是兵力的優勢,也是這種分工明確、緊密配合的團隊合作的結果。
那麽問題來了:當下我們面臨的問題和阻力,往往也和這場戰役中的「指揮之爭」類似,各種團隊之間總會有利益摩擦和協調難題。今天的職場、組織內鬥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各方能夠適當放下「指揮權」,多一點配合和信任,是否也能像淮海戰役一樣,發揮出1+1大於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