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48年的遼沈戰役,真是熱鬧非凡。東北野戰軍看著國軍從錦西、葫蘆島方向的援軍,那心情緊張得很。想想看,只隔了30公裏,又是那麽開闊的地形,沒有什麽天然屏障,國軍要是集中點精銳部隊猛攻一波,錦州那邊可就懸了。
為了堵這個窟窿,東北野戰軍可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部署得那叫一個細致。第4縱隊守在塔山一線,當著第一道防線;第11縱隊就部署在塔山以西,準備支援;還有兩個獨立師在邊上擾敵,做些小動作。錦州和塔山之間,東北野戰軍特別安排了第1縱隊主力作為總預備隊,隨時準備跳出來應對意外。
再看看傅作義那邊,手下好幾個軍的兵力呢,都擠在冀東這塊,離錦州也是近在咫尺。蔣介石開始的時候還想從華北調幾個軍來解圍,結果真正行動起來的時候,從華北調過來的只有5個師,山東也出動了2個師,加上錦西、葫蘆島原有的4個師,勉強湊成了所謂的「東進兵團」。
不過,除了錦西、葫蘆島那4個師,其他師都是海運過來的,所以實際上到了塔山打仗的國軍部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龐大。最初兩天塔山的作戰,還是由當地的第54軍軍長闕漢騫指揮的。
說到國軍,那內部派系紛爭得很,中央軍裏頭都分成了胡宗南系、陳誠系、湯恩伯系等等。這些派系的齟齬,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戰場上的表現和指揮效率,每個派系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這在戰場上已經不是什麽秘密了。
02
第54軍,這幫老兵在國軍裏算得上見過世面的硬茬子。抗戰時期就開始摸槍,最開始是從18軍的第14師分出來的,那時候闕漢騫還是個旅長。後來,這支軍隊紮根雲南,時不時地瞪眼看著越南方向可能蹦跶出來的日本兵。下面的第14師、第50師和198師,每個都有自己的長處,不過真要論戰鬥力,第14師排頭,第50師緊隨其後,198師因為是從湖南保安團改編的,戰鬥力就相對弱些。
為了讓54軍戰鬥力更均衡點,高層幹脆從第14師和第50師裏各抽出一個團,跟198師做了個互換,這下198師也有了幾個能打的。到了1944年,第14師和第50師被空運去印度,變成了駐印軍,而198師和後來調來的第36師就留在國內,保持軍的編制。
滇西反攻的時候,54軍表現不俗,連帶第36師、198師都被授予了飛虎旗。1945年,第8師也加入了54軍的行列,整個軍隊都換上了美械,成了國軍那時候的十三個美械軍之一。
解放戰爭打響後,54軍改頭換面成了整編第54師,在膠東地區繼續抗戰。雖然吃了不少苦頭,損失了一些,但這幫人的韌性不是蓋的,沒有被完全殲滅過。後來這部主力被調到東北,恢復了54軍的番號,下轄第8師、第198師和新編的暫編第57師。這支隊伍,真是老當益壯,硬是在東北又站起來了。
03
在1948年的遼沈戰役中,形勢對國軍來說是極為嚴峻的。暫編第62師,在塔山一帶進行整補訓練,結果被打得不輕,撤退到了錦西、葫蘆島。這個時候,第54軍就在當地,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了東進兵團救援錦州的主力。
闕漢騫,這位第54軍的軍長,對東北野戰軍的實力有著深刻的認識。他並不想讓自己麾下的核心部隊,也就是第198師,在激烈的戰鬥中受損。因此,他選擇了將第8師推上前線。這裏面的門道其實很簡單,但又很復雜。在國軍內部,門戶之見是很常見的事,尤其是在不同派系之間。
第8師是個老牌部隊,背景來自胡宗南系統,和闕漢騫的「土木系」關系不大。相比之下,第198師就是闕漢騫的親信部隊,裏面還包含了他老部隊第14師的一個團。而暫編第57師,雖然是雜牌部隊出身,但主要的軍官都是從198師抽調過來的,正在經歷「土木化」的過程。闕漢騫當然更不願意看到這些部隊在戰場上損失過重。
在這種背景下,第54軍的部署和戰鬥選擇,不僅僅是戰術上的考量,更有深層次的政治和人事的權衡。這種門戶之見不僅影響了軍隊的戰鬥效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部隊在戰場上的命運。暫編第57師之前已經在前哨戰中受到東北野戰軍的重創,整補自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04
闕漢騫這一招真是精明,把198師留在錦西、葫蘆島防守,表面上看是為了加強防禦,實際上卻讓198師成了後方的看客,而把日子不好過的第8師推到了前線上塔山硬碰硬。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在打的什麽算盤。解放軍主攻錦州,塔山一線根本就是防守狀態,哪來的余力繞後攻錦西、葫蘆島呢?這就是讓198師看戲,讓第8師去扛槍上陣。
闕漢騫還掛著一個理由,說錦州的範漢傑曾是第8師的老長官,出於人情和戰略考慮,第8師應該上。這話說得頭頭是道,結果就是第8師在塔山的阻擊戰和之前的前哨戰中傷亡慘重,損失了3000多人,錦西的戰鬥又讓這個數碼增至5000多,幾乎元氣大傷。
反觀198師,這邊倒好,除了國軍普遍存在的編制缺額外,幾乎沒什麽大損失,實力還算完整。戰後有人點評,當時塔山陣地上戰力最強的單位有獨立95師、第8師和198師,結果198師卻安然無恙,沒怎麽上過陣。這種操作,不僅反映了戰場上的兵力部署與實際操作的差異,也對映出高層決策中的人事糾葛和門戶之見,影響了戰鬥的整體效率和兵力的合理利用。闕漢騫這種安排,雖然保全了自己的親信部隊,但對整個兵團的戰鬥力和士氣,卻是另一番打擊。
05
第198師作為美械師,實力在國軍中可謂是數一數二的,還曾榮獲飛虎旗,顯示了其在戰場上的傑出表現。然而,這樣一支精銳部隊卻未真正投入到塔山的激烈戰鬥中。闕漢騫作為這支部隊的高級指揮官,對於自己的基本部隊相當保護,一直讓它們「防守」既有陣地,避免前線的硬仗。
塔山戰役持續多日,但始終難以攻下,最終在錦州被東北野戰軍攻陷後,東進兵團仍未能實質性推進。這種戰況使得蔣介石極為不滿。他到達葫蘆島前線,檢視了塔山的地圖後,大發雷霆。他批評闕漢騫,塔山離前線如此之近,闕軍長應早發現解放軍的工事和障礙物,為何沒有采取措施進行阻撓或破壞。蔣介石憤怒至極,甚至當面斥責闕漢騫:「你壓根不配是黃埔軍校出來的,是蝗蟲、是臭蟲!」
這場公開的訓斥,讓闕漢騫頗為尷尬,但他並未多做辯解。在場的羅奇雖然不想得罪背後有土木系撐腰的闕漢騫,遂稍作解圍,解釋此次作戰盡管大家都有出力,但陸海空協同不佳,戰車支援未到位,加之部隊傷亡慘重。他還補充說,塔山的工事主要是在夜間修築的,難以輕易發現。
這番話雖然為闕漢騫解了圍,但也反映出國軍內部在高層指揮與戰場實際需求之間存在嚴重的脫節。這種狀況不僅影響了戰事的進展,更暴露了國軍高層在戰略部署和人員安排上的問題,特別是在關鍵時刻優先保護某些部隊而犧牲整體戰鬥力的矛盾做法。
06
1948年11月,東北的戰局已然不利,國軍在葫蘆島的十多萬大軍面臨全面圍攻的危機。為避免全軍覆沒,這些部隊只能選擇從海上撤退。沒過多久,南方的淮海戰役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黃百韜兵團已經被殲,黃維兵團也陷入了圍困之中,形勢緊急。
此時,第54軍剛從東北撤下來,立即被卷入了這場緊急的救援行動。他們加入了李延年的第6兵團,試圖打破對黃維兵團的圍困。第54軍與黃維兵團的主力第18軍都屬於「土木系」,而且第54軍被視為該派系的第二主力。其軍長闕漢騫作為「土木系」的重要將領,這一次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坐視不管,也不能再讓第8師去扛重擔。
在這次行動中,第54軍終於派出了他們的王牌——第198師。國府高層對第54軍的戰鬥力評價極高,認為他們是援軍中的翹楚。歷史上這支軍隊曾多次顯示出強大的戰鬥力,所以高層對他們抱有很高的期望,認為他們能在這次關鍵的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
可在淮海戰役的關鍵時刻,第54軍可謂是傷痕累累,軍心搖擺。他們的主力,198師,已經是傷痕累累,戰鬥力大不如前。為了給這幫人加個火,還特意派了蔣經國的兒子蔣緯國的坦克部隊過來,希望借助這些鐵家夥快速打個破口。
但事與願違,解放軍的阻擊猶如暴風雨般猛烈,第54軍的步兵連站都站不穩,一碰上解放軍的火力就開始潰不成軍。在這種狀況下,原本該提供重火力支援的戰車部隊,反而陷入了窘境,坐立不安。
蔣緯國看這陣勢不對,氣得跑到54軍軍部,把闕漢騫臭罵一頓。為了扳回局面,也為了把那些被毀的戰車拉回來,198師和第8師不得不再次發起攻擊,這回的代價是慘重的——換來了戰車的回收,卻損失了一個副團長和600多名官兵。
闕漢騫心裏那叫一個五味雜陳。最後他只能向上級匯報,說這戰區到處是河湖沼澤,根本不適合戰車開動,這才算是把這燙手的戰車部隊給調走了。而這時候,黃維兵團已經抵擋不住解放軍的猛攻,大部隊幾乎被全殲,只有少數人如胡璉等突圍成功。第54軍這一仗打得幾乎成了「光桿司令」,撤離了淮海戰場,向南京方向集結。這標誌著他們在淮海戰役中的悲壯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