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為何古代中國打仗靠戰術,外國卻靠正面硬剛?其實道理很簡單

2024-07-27軍事

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自古以來戰爭幾乎是每個文明都無法避開的命題,然而,翻開歷史書,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古代中國的戰爭幾乎充滿了詭計與智謀,而西方的戰爭卻更多的是依賴於直接的沖鋒與碰撞。那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

中國古代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兵法二十四篇】、戚繼光的鴛鴦陣,這些膾炙人口的戰術和策略,為什麽在西方卻鮮少見到?這究竟又是怎麽回事呢?

中國古代戰術多變,作戰方式豐富

如果說春秋時的百家爭鳴是個思想家的大發展時期,那麽戰國七雄時期就是中國古代的軍事策略和戰術百花齊放的時候,把春秋和戰國放在一起那就是思想和謀略的碰撞。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戰事頻仍,各國為了在亂世中生存和壯大,不斷獻出出各種戰術計謀。孫武的【孫子兵法】和孫臏的【孫臏兵法】便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而這其中詳盡描述了將軍的用兵之道、詭道奇謀,兵法的出現讓戰爭不再只是武力的對決,更成為謀者之間智慧的較量。

春秋戰國時期,圍點打援、調虎離山等經典戰術層出不窮。譬如,孫臏用兵如神,巧用減竈之計大破魏軍;田忌賽馬,更是田忌在與齊威王的比賽中透過變通策略戰勝了本來贏不了的齊威王。這些戰術的出現也從一定角度反映了當時戰爭環境的復雜多變。

而到了三國時期,更是要講謀略了,說起謀略是一定不能少了諸葛亮的。諸葛亮可是將戰術和智謀發揮到了極致的謀者。草船借箭、火燒赤壁、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故事不僅廣為流傳,更成為了後世軍事戰略的重要範例。

還有諸葛亮的八陣圖,精妙地將地形與兵法結合,讓敵人在迷陣中無法自拔,自亂陣腳。而這種精密的陣法,不僅需要高超的指揮藝術,更要求將領對地形、敵情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明朝時期,戚繼光的鴛鴦陣再一次展現了中國古代戰術的靈活和多樣性。戚繼光針對倭寇的特點,設計出靈活多變的鴛鴦陣法,透過不同兵種之間的相互配合,有效地擊敗了當時強悍的倭寇。

這種陣法不僅在戰術上取得了成功,更是從戰略的角度上保證了東南沿海一帶的安全,這其中的智慧和謀略就不用我過多強調了吧。

中國古代戰術的多變和豐富,不僅僅是因為將領的聰明才智,更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結構密切相關。

那與之相比,西方又是如何呢?

西方的作戰方式,喜好重兵和硬剛

與中國戰術的多變相比,古代西方的戰爭更多表現為直接的沖鋒和武力之間硬碰硬的對決。西方軍事歷史中,個人英雄主義和重裝騎兵、步兵的直接對抗是一些常見的畫面。

例如羅馬帝國時期的軍團戰術,以重裝步兵方陣為核心,強調紀律和集體協作,透過密集陣型的推進,將敵人壓制在正面戰場。

在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軍團因為擁有他強大的步兵方陣而聞名於世。這種作戰方式強調每個士兵的勇氣和耐力,透過密集的盾牌墻和長矛陣,抵擋敵人的沖擊。在這種戰術中,個人的勇敢和團隊的協作同樣重要,羅馬士兵的訓練和裝備也在這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到了中世紀,歐洲的騎士文化進一步推動了正面硬剛的作戰方式。重裝騎兵成為戰場上的主要力量,他們身披厚重的鎧甲,手持長矛,沖鋒在戰爭的前端。

1177年的蒙吉薩戰役便是這種作戰方式的典型例子。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四世率領少量騎士和步兵,憑借勇氣和頑強的戰鬥意誌,正面沖擊敵軍,最終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而西方的這種作戰方式,反映出了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不同:中國文化講究內斂含蓄,西方文化則是外放和直接。

環境和文化差異導致的作戰方式差異

中西方作戰方式的巨大差異,其實是因為各自的獨特環境、政治體制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國古代實行分封制,將天下劃分給諸侯。

而時間一長諸侯國不想歸順於天子,並且各國勢力也在逐漸變強,一些更強大的國家開始不滿於現狀去攻打其他的小國,再後來各大諸侯國之間的矛盾頻發。

為了在這種復雜的政治環境中生存和發展,各國必須依靠智謀和策略來解決問題,光靠征戰根本不夠消耗的,所以戰術和計謀成為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還有中國文化重視禮儀和智謀,崇尚「兵不厭詐」的用兵之道。【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正是這種思想的體現。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的將領們則更傾向於透過智謀取勝減少人員的傷亡,而不是簡單的武力對決。

相比之下,西方的封建制度和地理環境,促使其更傾向於直接的武力對抗。西方的各封建領主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所以戰爭更多得是領主之間的對抗。在這種社會結構中,個人的勇氣和武力成為決定這場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並且西方文化及其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強調個人在戰場上的表現和榮譽。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戰場上的直接對抗和沖鋒陷陣就成為展現個人英勇的主要方式。重裝騎兵和步兵的正面沖突,已經成為西方戰爭中的常態。

此外,冶鐵技術的發展也對中西方作戰方式產生了影響。中國早期發展出冶鐵技術,促進了輕裝作戰和靈活機動的戰術發展,因此兵書中也有記載機關術的使用。而西方的冶鐵技術相對落後,因此重裝騎兵和步兵成為主要力量,直接的正面沖突更是成為常態。

這種環境和文化的差異,不僅體現在戰爭中,也在各自的軍事思想和戰略理論中得到體現。中國的【孫子兵法】強呼叫兵之道和策略,西方的軍事理論則更多關註武器裝備和正面沖突。中西方的這種差異,使得他們在戰爭中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歷史發展推動的軍事變革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中西方作戰方式也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演變。中國古代的快速發展和繁榮,為戰術的豐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極大地促使軍事戰略和戰術的出現和創新。

還有漢朝時與匈奴之間的對抗、明清時期的倭寇入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古代軍事戰術的發展。

漢朝時期,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漢軍在騎兵戰術和步兵方陣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實踐。漢武帝時期的衛青、霍去病等大將軍更是透過巧妙的戰術和策略,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勝利。

而對於這些策略,不僅是權謀者之間的相較量,更是對於百姓的一種保護,畢竟無論戰爭是哪方勝利百姓都會因為戰爭顛沛流離,流連失所。而相比之下,西方的軍事變革更多體現在技術的提升和裝備的進步上。

冶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重裝騎兵和步兵成為戰場上的主要力量。西方14世紀煉出白鐵,進一步推動了重裝作戰方式的發展,西方的戰爭更多依賴於武器裝備的優勢,他們更擅長透過直接的正面沖突解決問題。

隨著時代的進步,中西方的軍事思想也在不斷融合和發展。近代以來,西方的工業革命和科技進步,對軍事裝備和戰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坦克、飛機等現代化武器的出現,使得戰場上的直接沖突和智謀策略相結合,成為新的戰爭模式。

中國的軍事思想也在不斷發展和創新。現代化的戰爭中,傳統的戰術和策略依然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也需要結合現代科技和裝備,不斷適應新的戰爭環境。中西方在軍事思想上的融合和發展,使得戰爭的形式和內容變得更加復雜和多樣。

結尾

古代中西方之間作戰方式的差異,是環境、政治體制、文化差異和技術發展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古代依賴戰術和策略,而西方則傾向於正面硬剛,體現了不同文明的特點和優勢。

透過對這些因素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方軍事思想的根本差異。在當今的時代,這些歷史經驗和教訓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智慧和啟示。

參考資料:

[1]杜燕波.中西方軍事思想對比[J].軍事文摘,2022(0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