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復活的「十字軍戰士」:美國陸軍新一代155毫米自行火炮

2024-01-27軍事

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3.01.003

因為空中力量過於強悍,美國陸軍並沒有重視大口徑身管火炮的傳統。特別是在冷戰結束後,戰略競爭對手消失的背景下就更是如此。不過,隨著大國競爭的再次回歸,情況發生了變化——美軍空中優勢存在被削弱的可能,變得不再可靠,美國陸軍只得對野戰炮兵的價值重新加以審視,傳統的155毫米身管火炮系統於是迎來了繼續發展的契機,新一代M1299155毫米自行火炮就是這樣的產物。

當前,國際秩序正處於自二戰以來最深刻的調整過程中,國際體系的穩定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新興力量的崛起促使世界格局朝向更加平衡的方向發展,有利於制衡霸權國的強權行為,維護國際秩序的穩定;另一方面,美國不甘心霸主地位的喪失和中國崛起對其地位的「威脅」,對中國發動預防性打擊的風險增加。事實上,權力轉移容易導致預防性戰爭,這是國際沖突研究的共識,特別是在權力加速轉移之際,守成國愈發擔心崛起國在強大以後改變現有國際秩序,而在那時守成國將不得不接受新的安排,因此守成國會具有發動預防性戰爭的傾向。以中美關系的大國競爭態勢為例,隨著權力轉移的加速,中美之間的競爭態勢及所處戰略環境正在發生變化,蘭德公司在2021年6月出版相關報告中,就再次強調中國正在挑戰美國的權力、影響和利益,企圖侵蝕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並提出美國應反思過去數十年采取的對華「接觸戰略」,正視與挑戰美國主導國際體系的勢力之間的「根本性政治競爭」。令人擔憂的是,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態勢不僅在經貿、技術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呈現增強趨勢,更可能向軍事領域進行深度擴散。美國陸軍重新在野戰炮兵的大口徑身管火炮領域發力,就是一個較為明確的訊號。

曾經難產的下一代155毫米自行火炮

美國陸軍新一代155毫米自行火炮幾經難產,是一個漫長的故事。早在冷戰末期的1987年,美國陸軍就開始醞釀新一代履帶式155毫米自行火炮——這便是一度聲名顯赫的「十字軍戰士」。「十字軍戰士」於1987~1998年開始進行部件研制和樣車試制,2000年1月研制出樣車,原計劃在2005~2008年開始批次生產並裝備美國陸軍,美陸軍準備采購824套「十字軍戰士」。

整個「十字軍戰士」系統由XM2001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和XM2002供彈車組成,采用相同的底盤。具有24小時全地型、全天候作戰能力。底盤采用了大量M1主戰坦克的部件。戰鬥全重55噸,由一台采用了燃油噴射、復合材料和復合增壓技術的英國帕金斯公司CV1500柴油發動機驅動,整體單位功率達到27馬力/噸,最大公路行駛速度67千米/小時,越野速度48千米/小時。「十字軍戰士」自行榴彈炮配備的56倍徑XM297火炮,發射榴彈時射程為40千米,發射增程彈時最大射程為50千米。由於高度的自動化要求,XM2001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炮塔實作了無人化設計。全車只有三名乘員,全部並排坐在車體前部。至於配套的XM2002供彈車同樣是高度自動化的,不需要人力,補充一個彈藥基數48發僅需10分鐘。XM2001的發射藥采用了XM231和XM232兩種可燃藥筒裝藥模組,小號M231模組藥可以覆蓋3.4~12千米射程,大號M232模組藥則用來覆蓋7.9~40.6千米的射程範圍。火炮和彈藥車均采用最新的車載式網絡化資訊處理技術,具備自動化火力控制與指揮控制能力。所以「十字軍戰士」在射程、精度、彈藥補給、機動性、資訊化、自動化等方面比當時美國陸軍現役的M109系列自行榴彈炮均有極大的進步。在接到命令之後的15秒後即可開始射擊,60秒內發射10發炮彈,90秒後轉移到750米外新的陣地,再過30秒重新開始新一輪射擊。事實上,為了滿足高射速的需要,「十字軍戰士」采用了罕見的水冷炮管設計。這使得「十字軍戰士」在前3分鐘便可以打出30發炮彈,僅僅3輛「十字軍戰士」就可以在20分鐘內實施180發炮彈的攻擊,相當於18輛M109A2或者9輛M109A6「帕拉丁」的威力。

在1999年年初,美國陸軍針對西亞南部地區和東亞北部地區進行的模擬作戰演習表明,當聯合兵種彈頭隊裝備「十字軍戰士」自行火炮後,其戰鬥力將提高52%,誤射傷亡將減少30%,敵軍損失將增加36%。然而遺憾的是,此後美軍深陷「反恐戰爭」,「十字軍戰士」這樣的裝備派不上太大的用場,所以2002年5月經美軍再次進行評估後,認為「十字軍戰士」過於笨重,取消了這個已耗資110億美元的專案。不過「十字軍戰士」155毫米自行榴彈炮下馬後,美國陸軍又試圖在FCS(「未來戰鬥系統」)框架內重新獲得新一代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系統,這就是所謂的新一代非直瞄加農炮(NLOS-C)。NLOS-C在本質上是輕量化的「十字軍戰士」,戰鬥全重由後者的55噸級降低到40噸級,以便於使用C-17級別的運輸機進行戰略/戰術性空運。雖然戰鬥全重大振幅降低,但NLOS-C仍然保留了「十字軍戰士」基本的技術特征——比如同樣的無人化炮塔設計、出色的網絡中心戰能力和精確制導彈藥的最佳化使用。當然,出於便於空運的目的,輕量化的NLOS-C也付出了顯著的代價,比如其火力能力就經歷了大幅下降,身管由「十字軍戰士」XM297的56倍口徑縮小到38倍口徑,雖然由此減重636千克,但射程也降低到30千米。另外為了減重,NLOS-C還采用了一些比「十字軍戰士」更為昂貴的技術,比如配備了前所未見的整體帶狀履帶,整條履帶為一體成形,主體由橡膠制造,內層混織高強度的凱夫拉纖維以及鋼絲。相比「十字軍戰士」由多個金屬塊銷接組合成的傳統鏈式履帶,一體成形的帶式履帶不需要履帶結合所需的各種元件如插銷、溝槽、膠墊等,免除了傳統履帶各元件在行駛時的劇烈摩擦損耗,減少後勤維修與零件儲存的麻煩,此外重量也輕得多。在行駛時,帶式履帶產生的行駛噪音與揚起的塵土也遠低於傳統履帶,利於隱蔽行動。由於沒有縫隙,帶式履帶接地面積比傳統履帶更大,在松軟地形有更佳的機動表現……然而這類高新技術在大振幅減輕了NLOS-C戰鬥全重的同時,也在客觀上推高了成本,這造成除了可空運能力出色外,NLOS-C的性價比不高。所以,伴隨著FCS計劃的整體下馬,美國國防部於2009年12月正式終止了美國陸軍的非瞄準線火炮(NLOS-C)專案。

反恐戰爭的結束與過渡性裝備的尷尬

無論是「十字軍戰士」還是NLOS-C,冷戰結束後,美國陸軍新一代155毫米自行榴彈炮之所以難產,主要是非技術因素所致——它們在反恐戰爭中並不適用。「9·11」事件發生後,美國發動了全球反恐戰爭,這場戰爭對美國陸軍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方面,美國陸軍的資源被極大的投入到了低烈度作戰而非應對高烈度戰場的建設。比如美國布朗大學沃森國際和公共事務研究所的「戰爭成本」專案出台的報告就指出,2001財年至2020財年間,美國政府在「9·11」事件後發動的反恐戰爭耗資6.4萬億美元。如此巨大的戰爭支出,必然使得傳統的軍事建設步伐受到拖累。以至於美國陸軍始終沒有充沛的資源對包括新一代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在內的重大武器裝備進行更新換代。另一方面,新一代155毫米自行榴彈炮與反恐戰爭的戰場環境並不搭調。反恐戰爭中雖然美國陸軍對傳統身管炮兵的價值有新的領悟——美軍一直高度依賴空中打擊,但在反恐戰爭中發現,配屬火炮的反應更快,使用也更加主動,更重要的是使用成本比空中支援低得多。火炮可以無限期待命,除了官兵的時間幾乎沒有其他成本。但戰鬥機在空中待命,每小時的運作費用就數以萬計。但由於反恐戰爭中美軍所面對的是非國家武裝力量,所以對155毫米火炮的機動性和裝甲防護能力都沒有太多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十字軍戰士」或是NLOS-C這樣的新一代155毫米自行榴彈炮自然顯得與反恐戰爭的戰場需求格格不入。

不過,隨著反恐戰爭的結束,情況變得不同了。正如前文所述,「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把對國家安全的主要挑戰,從「太平洋沿岸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調整為「遍布全球的恐怖主義威脅」,繼而發起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將國際關系界定為「大國之間出現了相互合作的趨勢」,反恐戰爭及其戰略極大地影響了美軍資源的投向和軍隊建設的內容,直到奧巴馬在其任上的最後一份【國防戰略報告】,還在強調與中國的合作與國際軍事戰略平衡。然而,美國人鍥而不舍地在戈壁荒漠上跟來無影去無蹤的遊擊武裝交手了十多年,從伊拉克到阿富汗,美國在反恐戰爭中花費了數萬億美元、傷亡數萬官兵,著實耗費了不少元氣,卻讓自己的另外兩個主要對手——中國、俄羅斯贏得了寶貴的戰略發展機遇期。以至於美國有關智庫在2017年對美軍各軍種進行了一次綜合性的評估,認為美軍由於裝備老化和訓練不足,已經無力在特定的作戰區域同時戰勝中俄這樣的重量級對手。以履帶式155毫米自行火炮的情況為例,在經歷了「十字軍戰士」與NLOS-C的相繼失敗之後,美國陸軍重型旅的主要身管火炮裝備仍然是M109A6「帕拉丁」這個老面孔。M109A6「帕拉丁」實際上是一型冷戰裝備,1984年1月美國陸軍決定整合榴炮延壽計劃(HowitzerExtendedLifeProgram,HELP)及榴炮改良計劃(HowitzerImprovementProgram,HIP)為單一計劃,以確保在下一代自行火炮服役前,仍能擁有較佳戰場存活能力的自行火炮,而經過HELP/HIP改良計劃的產物即是M109A6。以上世紀90年代的標準來看,作為M109系列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家族的重要成員,經歷了升級後的M109A6效能算是頗為顯眼,比如其炮塔內部加裝凱夫拉防彈內襯,提高了保護乘員的能力;增設半自動彈藥裝填系統,可維持較高的持續射速。此外,M109A6還加裝了自動射擊管制系統、全球定位/導航系統、單頻地空無線電系統、火炮自動射擊管制系統等。A6構型可獨立作戰,毋需配合射擊指揮車遂行射擊任務;相反的,A6可直接由單頻地空無線電系統獲得射擊命令,射擊管制系統據此計算各項射擊參數,再自動調整火炮俯仰角和射擊方位,開始射擊任務。從接獲射擊命令、完成射擊準備到第一發炮彈發射僅需不到1分鐘。

不過,30年前的先進性,在30年後已經大為失色了——無論是俄軍的2S19M152毫米履帶式自行榴彈炮,還是中國陸軍的PLZ05A155毫米自行榴彈炮,都在主要效能上對M109A6形成了一定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陸軍顯然陷入了尷尬,作為一種應急措施,美國陸軍推出了M109A7155毫米自行榴彈炮。

2014年4月,美國陸軍得到了第一批低速率初始生產的M109A7。升級後的M109A7能夠在任何天候條件下提供火力支援,美國陸軍計劃采購580輛:2017年簽訂了采購第一批48輛的合約,2018年開始交付;2019年簽訂了第二批60輛M109A7自行榴彈炮和60輛M992A3彈藥補給車的合約;2020年簽訂了采購第三批48輛M109A7和M992A3彈藥補給車的合約。M109A7最初被稱為「帕拉丁綜合管理」(PIM)計劃,主要著眼點是利用新技術來提升效能,同時還要大幅簡化後勤。具體來說,就是對車體、炮塔、發動機和懸掛系統進行升級,比M109A6有更好的可靠性、生存力、火力和響應能力。M109A7自行榴彈炮全長9.7米(炮向前),車體長6.8米,車寬3.9米,車高3.7米,戰鬥全重35.38噸。該炮沒有沿用M109A6的底盤,而是采用了與M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相同的底盤,發動機為一台600馬力的康明斯渦輪增壓柴油機,變速箱采用L3公司的HMPT-500自動變速箱,外加新的發動機控制系統、轉向系統、發電系統等。由於相關零部件與「布雷德利」步兵戰車通用,因此顯著降低了成本和後勤負擔,同時提高了機動能力和生存力。該炮的車底距地高0.4米,最大涉水深度1.0米,越壕寬1.8米,爬坡度和側傾坡度分別為60%和40%,最大公路速度61千米/小時,燃油攜帶量為545升,最大公路行駛裏程322千米。盡管仍然需要手動裝填發射藥和41千克的彈丸,但由於是半自動裝彈機將發射藥和炮彈推入並且關閉炮膛,消除了手動推入發射藥和炮彈時因施力不均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精度。此外,由於M109A7的戰鬥全重比M109A6大得多(M109A6的戰鬥全重為28.35噸),因此射擊穩定性更好,這同樣有助於精度的提高。M109A7炮塔內部的顯示和操控系統完全實作了數碼化,以最先進的「數碼主幹網」架構為特色,整合了車載數碼化射控系統、一套綜合導航和慣性定位系統、一台具有綜合診斷程式的多功能電腦。由於自動化程度大幅提升,因此火力反應時間也大大縮短,能夠快速射擊和快速轉移,極大地降低了遭敵反炮兵火力報復的概率。然而遺憾的是,M109A7本質上仍然是一種過渡性裝備,成色「不太夠看」,最能說明問題在地方在於,M109A7繼續沿用了M109A6的炮塔、39倍口徑身管的M284榴彈炮、M182A1起落部份,.所以盡管M109A7有更好的可靠性、生存力、火力響應能力,但還稱不上是「下一代」,特別是在中俄PLZ05B、2S35的影子中就更是如此。

M1299——新技術重構的「十字軍戰士」

2000年,「十字軍戰士」進入到最後研制階段,射程、射速、自動裝彈機和模組發射藥的可靠性基本得到了驗證。然而,正當專案幾乎完成時,2002年5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部長的拉姆斯菲爾德卻宣布該計劃取消,讓這種超越時代的自行火炮功虧一簣。不過十幾年後,「十字軍戰士」復活的契機再次出現了。從2016年開始,醒悟過來的美軍在當時新任總統特朗普的指揮下立即開展「撥亂反正」,從反恐戰場上抽身而出,追加巨額軍費預算用於增強對高精尖主戰武器裝備的投入力度,各軍種尤其是海空軍更是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擴軍計劃,將以打贏中等實力對手或者恐怖組織的局部戰爭為目標,轉變為準備迎接來自「同等對手」挑戰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國戰爭。

作為美國陸軍戰略轉型的重要裝備,最初被稱為M109A8的155毫米履帶式自行火炮專案隨之展開。有意思的是,雖然M109A8的編號似乎暗示著這是一種M109A7的再升級版本,但實質上卻更接近於用新技術進行重構的「十字軍戰士」。一方面,M109A8采用了徹底重新設計的無人炮塔,這已經脫離了M109家族的傳統,與曾經的XM2001反倒如出一轍。另一方面,M109系列在幾十年間不斷改進,但基本布局未變,改進基本上圍繞著射控,包括M109A7在內,39倍口徑的炮管一直沒換。M109A8則計劃采用XM907型58倍口徑身管,這與XM200156倍口徑的XM297身管又是高度雷同。

事實上,長身管隱隱暗示著美國陸軍發展M109A8的核心意圖。M109A8的XM907型58倍口徑身管長度高達9米,不但成為目前世界上身管最長的同級別自行火炮,也在客觀上反映了M109A8研發的側重。在配用XM1113火箭助推增程炮彈後,其最大射程將高達70千米,最終更可望達到100千米。美國陸軍之所以要搞這種超射程身管火炮,據說是為了提高對遠距離的時間敏感目標的火力反應速度,同時也是為了壓制中俄兩軍射程越來越遠的遠火系統。有意思的是,圍繞著射程這個設計上的側重,M109A8無人炮塔與XM907型58倍口徑身管的結合,還導致了一些更為特別的設計特點,比如在抽煙裝置的問題上就是如此。發射藥在高速燃燒、把炮彈推出炮口後,藥室和炮管裏還有大量殘留煙霧,在再裝填的時候不可避免地進入炮塔內部。炮塔裏彌漫的煙霧不僅有害炮組人員的健康,也影響操作。如果有殘留發射藥,更是制造了一個密閉但可燃的環境,很危險。所以在傳統的有人炮塔設計中,抽煙裝置是標配。炮管抽煙裝置是在炮管中段圍繞一個環形空腔。炮彈向前運動時,主要燃氣推動炮彈在膛內前進,但有一小部份高壓燃氣進入環形空腔,形成腔內高壓。炮彈離膛後,炮口壓力驟減,空腔內的高壓形成向炮口的氣流,形成前推後抽作用,將大部份煙霧帶出,剩下的就要靠炮塔內的換氣風扇了。炮管抽煙裝置大量用於現代自行榴彈炮,德國PZp000、中國05/05A、美國M109、日本99式等都是這樣。但這樣一來會對射程有所損失的,而M109A8一方面要求極端射程,另一方面采用無人炮塔,因此對排煙要求不太一樣,炮管抽煙裝置被取消也就不奇怪了。這使得M109A8成為現代自行榴彈炮裏唯一不用炮管抽煙裝置的,這還簡化了炮管的制造,提升了炮管的剛度,有利於采用加長的炮管。但排煙還是需要的,因為煙霧具有腐蝕性,積聚在炮塔內不好。但炮塔無人化後,核生化防護要求大大降低,便於采用更大的換氣風扇,這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騰出來的空間還能多裝炮彈。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由於設計上的側重,M109A8的極限射程很可能超出了100千米。隨著技術的進步,身管火炮實作100千米的超遠射程並不是很難,例如中國的05A自行加榴炮發射低阻底排增程彈的射程超過了50千米,發射火箭增程彈的射程可達70千米,發射火箭滑翔炮彈的射程可達100千米。早在2013年的東南亞武器裝備展上,中國就公開展示了一種WS-35式制導炮彈,口徑為155毫米,這是一種超遠端滑翔制導炮彈,長度達到1.6米,全彈重55千克,采用衛星/慣性導航制導方式,鴨翼控制+滑翔彈翼+火箭增程,尾部安裝有8片彈翼,頭部安裝四片鴨翼。炮彈以滑翔彈道飛行,彈翼在炮彈飛過彈道頂點時展開。在只使用火箭助推、不使用滑翔彈翼時,射程可達70千米,展開滑翔彈翼時的射程超過了100千米。考慮到這是配用新型滑翔制導炮彈的52倍口徑155毫米身管所能打出的距離,那麽擁有58倍口徑身管的M109A8如果使用類似的增程彈藥技術,其實際極限射程很可能被低估了。

除了誇張的射程外,M109A8還采用了重新設計的全自動彈藥裝填系統,並由M109A7的傳統螺式炮閂改為立式楔形炮閂,這進一步增加了火炮的可靠性和射速,將射速從每分鐘3枚增加到10枚。M109A8的機動性也進行了升級,由於射程更遠,射速更快,殺傷力更強,可靠性更高,生存能力更強,所以M109A8的能力將較M109A7提升10倍以上。美軍甚至還試圖使M109A8具有直瞄炮的功能,以便能夠打擊前沿視距內目標,從而擁有與敵人坦克對抗的能力。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如果配備合適的射控系統,那麽完全可以發揮巨大的反坦克和直瞄火力支援作用。一枚155毫米高爆榴彈的重量50千克左右,一炮能摧毀40多噸的俄羅斯T-90。如果正面命中60多噸的美國M1A2或德國「豹」IIA6等大噸位主戰坦克的炮塔,也能令其立刻失去戰鬥力。正是由於在設計上較之M109家族太過於離經叛道,M109A8在2020年年初被美國陸軍重新命名為M1299,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美國陸軍的新一代155毫米自行榴彈炮。

與火箭炮相比,身管火炮的射程依然較近,齊射時的火力密度較低,但彈藥成本更低,無制導時射擊精度更高,火力持續性遠遠超過火箭炮,是火箭炮和戰術導彈無法取代的。現代陸軍的作戰範圍大大超過冷戰時代,射程進一步提高具有實質性的效用。以美軍現役的M109A6/7火炮來看,該炮發射常規炮彈的射程僅僅只有24千米,即使發射增程彈藥射程也剛剛就40千米。雖然M109A6/7的射控,精度在實戰中表現都很優秀,但是射程確實不足。以前美軍都是在技術碾壓的情況下和別人打仗,一旦遇到了勢均力敵的對手,而敵人的火炮又比自家的遠,那麽光有精度和射控也發揮不出來。

如今新一代的M1299有可能一次性扭轉這個現狀,使美軍擁有一款超長射程的身管間瞄武器系統,並透過技術優勢在客觀上增加了對手面對的不確定性,這是意義重大的。要知道,不確定性是現實世界的本質內容,在18~19世紀,受到牛頓力學取得的巨大成功,決定論在科學上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它將整個宇宙看作是一種確定性的動力學系統,按照確定的、和諧的、有序的規律運動,知道了初始條件就可以決定未來的一切。按照牛頓力學理論體系,給定了初始狀態,物體就會在力學定律的制約下做出唯一的運動,並且該運動是可以預測的,也是可以反向推導的,所有的事物都在最初的那一刻被完整且唯一確定了。隨著龐加萊對三體問題深入研究到混沌理論的創立、熱力學第二定律揭示出時間的不可逆性、量子力學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等,從宏觀到微觀揭示了客觀世界的不確定性是自然界本質特性的客觀反應,是客觀世界中的一種真實存在,是存在宇宙間的自然形態。作為客觀世界中發生的人類社會現象,不確定性同樣是戰爭的重要本質內容。今天,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其在軍事領域的廣泛套用,引發了戰爭形態的變化,使不確定性呈現出新的表現形式和發展趨勢。這反映到美國陸軍新一代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專案不斷深入的現實中,是頗值得玩味的。

質疑聲依然存在

盡管被美國陸軍寄予厚望的新一代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射程是其設計上明顯的側重點。為此,M1299采用了兩大前沿技術——新XM1113火箭助推增程炮彈和更遠端的XM907型58倍口徑身管,但很多人對其戰場效能卻仍存在質疑。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XM1113火箭增程炮彈只是將炮彈的後半截空間改為一個火箭增程發動機(此前美軍曾聲稱使用58倍口徑火炮發射該型炮彈時,其最大飛行速度可以達到高超音速,所以屬於無法被攔截的高超音速武器)。雖然這種火箭增程彈的增程效果要比80年代開始列裝的老式增程彈提高了30%,但作為無制導炮彈,在極限射程上的精度還能保持多少是有疑問的。當然,這個問題或特許以透過M1156制導引信(PGK)來部份得到解決,這是一個能使用GPS訊號來定位,並透過頭部小型控制翼面(翼面安裝角固定,透過調整轉速來產生向特定方向的控制力,不過因為控制力小,修正的振幅有限)來修正炮彈飛行軌跡的裝置,安裝在原來炮彈引信的位置,所以稱為制導引信元件。不過,雖然在試射中這種制導引信元件能將一些炮彈修正到距離目標5米以內,但實際上它的作用還是遠不如像導彈一樣專門設計的M982這類的彈藥的,這主要是因為它的彈道調整能力很有限,開炮的時候仍然需要精確瞄準和修正。換言之,實際上仍然是將這種炮彈當作常規炮彈打,PGK的作用只能是把因為超遠距離射擊而降低的精度找補一些回來,和M982這種真正的精確制導不是一回事,對XM1113火箭增程炮彈精度提升有限。更大問題在於,M1113外形、重量與傳統炮彈基本相當,但裝藥較少,雖然為此采用了新型鈍感炸藥來提高爆炸當量,但威力仍然無法得到保證,這在遠射程精度較差的情況下,威力不足的問題將被進一步放大,這些都對美國陸軍新一代M1299 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的有效性產生了沖擊。

結語

美國正在將國防戰略的著力點從反擊全球恐怖主義調整回到所謂「大國競爭」。這有其客觀原因:一是美國認為反恐戰爭已經取得基本的勝利,雖美軍反恐鐵拳所及,至今難以消停,許多相關國家至今處於混亂甚至戰亂之中,經濟雕敝民不聊生,但作為能夠威脅美國安全的恐怖組織網絡,已經七零八落;二是美國因中國等新興大國崛起產生的難以言說的焦慮日益嚴重,中國和俄羅斯不僅綜合國力增強,而且其發展模式與美國津津樂道的那一套大相徑庭。美國國防戰略重回「大國競爭」令人憂慮,很明顯它體現的是一種對抗思路,而非合作、妥協思路。無論是從其表述方式,還是內容構成,都讓人分明看到了冷戰的影子,甚至是復活,新一代M1299155毫米自行火炮則以一種較為細枝末節的方式驗證著人們的這種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