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2023年,美國著名學者馬修深入分析了美國高級將領米利將軍的一次關於中國的演講。
這次演講披露了美軍對中國解放軍的深刻關註,而馬修的分析更是揭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
在四個關鍵方向,美軍對解放軍的力量充滿了忌憚......
重點關註解放軍的美軍
隨著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美國的戰略重心發生了顯著變化。
從20世紀末開始,美國逐步意識到,中國不僅僅是一個經濟迅速增長的大國,更是一個有能力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的力量。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的戰略制定者和軍事領導層逐漸將目光集中到中國身上,認為遏制中國崛起已經成為維持美國全球霸權的重要任務。
美國針對中國的遏制政策並非一朝一夕之策,而是伴隨著中國崛起過程中的種種跡象逐步形成並深化的。
美國的遏制政策首先體現在經濟和外交領域。早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美國就開始加大對中國的關註力度。
一方面,美國希望透過經濟合作和全球化來獲取屬於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美國也逐漸意識到,中國並未像其預期的那樣完全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
於是,美國逐步調整對華政策,從最初的「接觸與融合」策略,轉變為更加防範和遏制的姿態。
軍事上,美國的遏制政策則更為直接和明確。隨著中國軍事力量的迅速提升,特別是解放軍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美國開始透過加強與亞太盟友的軍事合作來制衡中國。
2011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這是美國遏制中國的重要步驟之一。
該戰略旨在透過加強與亞太地區盟國的軍事合作、增加軍事存在以及提升區域防禦能力,來遏制中國的發展。
這一戰略的核心目標是確保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不被削弱,並防止中國成為能夠挑戰美國全球霸權的力量。
除了軍事合作,美國還積極推動其在亞太地區的盟友參與到對中國的遏制行動中。例如,美國透過與日本、南韓、澳洲等國的防務合作,加強了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
此外,美國還透過推動「印太戰略」,試圖將印度納入對中國的遏制框架中,以形成對中國的地緣政治包圍。
美國與這些國家的聯合軍事演習以及防務協定,進一步加深了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存在,旨在向中國傳遞一個明確的資訊:美國不會容忍任何可能威脅其區域和全球利益的行為。
在美國全面遏制中國的背景下,解放軍也成為了美軍的重點關註物件。
對美軍而言,解放軍已不僅僅是一個區域性的挑戰者,而是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頭號對手」。
在多次的軍事演習和戰略部署中,美軍越來越多地將解放軍作為其假想敵,甚至將其定位為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大國沖突中的主要對手。
解放軍的現代化行程,以及其展現出來的高效動員和快速反應能力,讓美軍高層深感不安。
美國專家馬修認為,美軍將領對解放軍的「不安」,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難言的往事與強大的未來
美軍將領對解放軍的不安,部份源自歷史上中美之間的幾次正面交鋒,這些沖突中的慘痛教訓深深印刻在美國軍方的集體記憶中。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韓戰。1950年,當韓戰爆發時,美國自信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足以迅速結束戰鬥。
然而,當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投入戰場後,戰局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
在長津湖等多場戰役中,誌願軍表現出的韌性、戰術和決心,讓美軍措手不及。
面對裝備相對落後的解放軍,美軍不僅未能實作快速勝利,反而被迫經歷了一場艱苦且代價高昂的戰爭。
最終,韓戰以停戰協定告終,雙方回到了戰爭開始時的三八線附近,這一結果無疑是對美軍霸主地位的挑戰。
這種歷史上的失利讓美軍對解放軍產生了一種深刻的敬畏感。
盡管裝備落後,解放軍依然能夠憑借頑強的戰鬥精神和高效的戰術運用,給美軍造成巨大的傷亡。
美軍將領們至今仍清楚記得這些歷史教訓,這些教訓提醒著他們,不應低估解放軍的能力和戰鬥意誌。
這種敬畏不僅停留在歷史記憶中,更延續到了現代的戰略思考中。
如今,解放軍已經不再是那個裝備簡陋、依靠人海戰術的軍隊。在經歷了數十年的現代化改革後,解放軍的裝備和技術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在軍事科技領域的投入不斷增加,使得解放軍裝備了一系列先進的武器系統。
從第五代戰鬥機殲-20的服役,到航母編隊的形成,再到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的列裝,這些都顯示出中國在現代軍事裝備領域取得的顯著成就。
相比之下,美國在軍事裝備領域面臨著許多困境。
盡管美軍的整體技術水平仍然領先,但其裝備更新速度和生產成本已成為困擾美國軍方的難題。
近年來,美國多個主要武器系統的開發和部署因技術問題、預算超支和政治因素而一再推遲。
例如,F-35戰鬥機專案因成本飆升和技術故障頻頻遭到批評。而在海軍方面,美國航母的建造和維護成本也在不斷上升,使得美軍在維持全球存在和應對多重威脅時捉襟見肘。
這些問題使得美軍在面對解放軍不斷增強的裝備優勢時,感到越來越大的壓力。解放軍不僅在裝備上日益現代化,還在快速提升戰鬥力和戰略部署能力。
這種不斷增強的軍事實力,使得美軍不得不重新審視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和應對策略。
美軍將領們清楚地認識到,解放軍的進步不僅限於硬件上的升級,更包括在軍事理論和戰略思維上的創新。
解放軍近年來在資訊戰、網絡戰和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方面的投入,進一步加劇了美軍的擔憂。
這些能力的增強,意味著解放軍在未來可能的沖突中,不僅能夠在常規戰場上與美軍抗衡,還可以透過非對稱手段削弱美軍的傳統優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軍對解放軍的警惕和不安變得更加深刻。解放軍的迅速崛起,打破了美軍長久以來對自己軍事優勢的信心。
而如何應對這個日益強大的「對手」,已成為美國軍事戰略規劃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馬修認為,美軍將領對解放軍的恐懼還來自於一種對中國長期戰略目標的誤解。
在美軍將領看來,中國正在實施一項涉及美國的長期戰略,目標是取代美國在全球的主導地位。
美軍將領認為,中國不僅有這個意願,而且有這個實力。在他們眼中,中國的經濟增長、科技進步和軍事現代化都是為了最終挑戰美國的全球霸權。
馬修的分析還指出,美軍將領認為,中國不僅有「稱霸」世界的意圖,而且有足夠的資源和勢力去實作這一目標。
中國龐大的人口、迅速增長的經濟以及日益強大的軍事實力,似乎都在為這一假設提供支持。
在西方看來,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組織中的積極角色以及對高科技領域的巨額投資,都是中國謀求全球主導地位的證據。
在這種邏輯下,美軍將領們對中國的戒備和不安被解釋為一種合理的防禦反應。
然而,這種看法實際上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典型例子。
中國的戰略目標從來不是為了取代美國或是稱霸世界。相反,中國的主要目標始終是實作自身的經濟發展和民族復興。
歷史和文化告訴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秉持「和為貴」的理念,註重和諧與共存,而非征服與統治。
在現代,中國一再強調和平發展和合作共贏的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倡導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這些行為和姿態顯然與所謂的「稱霸」意圖相悖。
美軍將領對中國的誤解,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一種過度的防禦性思維,他們將自己的意圖投射到中國身上,誤認為中國的發展和崛起必然會導致與美國的直接對抗。
這種誤判忽略了中國一貫奉行的和平發展政策,也沒有認識到中國發展的核心動力是國內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非國際主導權的爭奪。
美國以己度人,忽視了中國文化中深厚的和平傳統和務實精神。中國的發展模式強調的是內外兼修,透過內部改革和對外開放來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而非透過擴張和征服來實作目標。
在中國的戰略規劃中,更多的是關於如何提升人民的福祉、如何實作科技自立自強,而不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取代誰。
因此美軍將領的分析中,明視訊記憶體在對中國戰略意圖的誤讀和誤解。他們所認為的「稱霸」意圖,實際上是中國自我防衛和尋求公平國際秩序的正當權利。
中國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確實使其有潛力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有意願去主導世界或取代美國。
相反,中國一直致力於與各國建立互利共贏的夥伴關系,而不是主宰和控制。
美軍將領們的恐懼,更多地反映了他們自身對失去全球霸主地位的焦慮,而非對中國真正戰略意圖的準確理解。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只會加劇雙方的不信任和緊張局勢,無法真正解決中美之間的根本分歧。
對於美國而言,關鍵在於重新審視和理解中國的戰略意圖,不應以冷戰思維和敵對態度來應對中國的崛起。
美國應當透過對話和合作,建立更加開放和透明的溝通渠道,以減少誤解和誤判。
透過積極的接觸和務實的外交政策,美國可以消除對中國崛起的過度恐懼,同時與中國一道維護全球的和平與繁榮......
參考資料:
孫興傑:亞太秩序演化、地緣框架與中美關系,【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