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從航天娃到航天人,他見證27次衛星發射

2024-03-07軍事

他是在漫天的塵土中,等候父母歸來的航天娃;他是在郁郁蔥蔥的密林中,浴血奮戰的參戰兵;他更是巍峨的航空基地中,親眼見證27次衛星發射的守衛者……王鵬的人生從戈壁灘開始,最終又回到航天城,他是航天人的後代,更是航天人的一員。

吃沙子長大的航天娃

每個孩子心中大概都藏著一個遨遊太空的航天夢。在濟南有這樣的一位退役軍人,常常走進校園,為孩子們講述自己的航天故事,啟蒙孩子們逐夢航天。老兵名叫王鵬,退役前,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試驗技術部管理處處長,1999年,王鵬從退役後來濟參加工作。

眼下,雖已退休在家,王鵬卻更忙了。參加紅色宣講團、進校園講航天故事......王鵬樂此不疲,「總想著為社會做些什麽,也很高興孩子們喜歡聽我的故事」。

王鵬的父親王誌傑現在已經94歲了,身體依然康健。說起父親,王鵬的眼神中帶著滿滿的敬意。「父親1946年在渤海幹部學校擔任通訊員,在抗美援朝的時候入朝作戰,在團裏擔任偵查參謀,榮立三等功。」

1958年,國家要組建成立酒泉發射基地,從全軍部隊中選調人員,王誌傑因為懂測繪、會偵察,調入了發射基地司令部。後來,王鵬的母親也從遼寧丹東調往了基地。「抗美援朝後父親回國,母親認識了最可愛的人,後來一起來到基地,在基地結婚生子。」1960年,王鵬出生,是家裏的第一個孩子。 對於基地的生活環境,王鵬記憶猶新。「那時條件很艱苦,到處是漫天的沙土,大家都說我們是吃沙子長大的。」王鵬難以忘記每次回到家,先要拿放在門口的拴著布條的棍子拍打身上的塵土,還有基地非常幹燥,以至於經常鼻腔出血。 由於戈壁灘很荒涼,種植蔬菜困難,基本都是靠外運,「每年5月到10月這幾個月才能吃到新鮮蔬菜,冬季就挖菜窖,存上蘿蔔和白菜等。」王鵬說,第一代航天人很艱辛。

得知參戰很興奮的尖子兵

王鵬從小就是聽父親講參戰經歷長大的,因此參戰對他來說有一種神聖感。

讀完高中後,1977年王鵬成為了野戰部隊的一員。當時他所在的部隊是原成都軍區50軍某師444團。由於從小在部隊的氛圍中長大,王鵬非常適應部隊的生活,各項訓練也是尖子。因此被選拔到軍體隊準備參加軍區和全軍的比武。

「對抗射擊需要沖鋒40米,就地臥倒然後快速裝填子彈瞄準射擊。」王鵬說,最快的時候自己12秒內完成射擊,而且能正選命中目標。當然,還有每天必不可少的5公裏負重越野。手榴彈投擲40米就是優秀,他能投60米。

最終,王鵬拿到了所在團預提班長集訓總分第一名的成績。集訓完回到連隊時他發現自己有了驚人的變化,「5公裏越野我背負4支衝鋒槍」。

1978年12月,軍區下達了參戰命令。王鵬還撕下自己的床單,咬破手指,寫下了「請連黨支部把最艱巨的任務交給我的」請戰書。「很興奮。」王鵬說,能上戰場為國殺敵是一個軍人最大的榮耀。

戰場上,憑借過硬的軍事素養,王鵬完成了從士兵到排長的身份轉變。

戰場上勇敢機智的沖鋒者

1979年2月,王鵬所在的部隊從四川開赴廣西方向準備戰鬥。

「坐上火車,我就發現有的戰友不一樣了,開始沈默寡言,表情也呆板了。」於是到了每個兵站,王鵬都會買罐頭給戰友們吃,與他們談心,克服恐懼心理。

經過一夜的冒雨徒步奔襲,第二天上午,接到上級命令,極速強行軍到達指定作戰地域,王鵬所在團一營、二營到達現場後,就開始了向諒山外圍扣當山的攻擊,傍晚時分,部隊停止了進攻,補充彈藥。第二天,部隊繼續向扣當山發起猛烈的攻勢,一直到下午,全殲了扣當山的越軍,占領了扣當山及周邊的高地。戰後,廣州軍區授予步兵第444團1營1連「扣當山英雄連」稱號。

1979年5月,王鵬隨部隊回到四川駐地,隨後參加成都陸軍學院培訓,然後到了團裏擔任了射擊和戰術教官。隨後,1985年,王鵬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司令部,和父親、嶽父一樣,成為了一名航天人。

「萬人一桿槍」的航天人

衛星發射中心是他熟悉的地方,也是感情深厚的地方。1992年,王鵬調到貴陽測量站擔任副站長。1997年調回西昌,最終在1999年轉業。

在基地工作期間,他共見證了27次衛星發射。他說衛星發生中心最大的紀律就是嚴格執行操作程式,大家必須100%的完成自己的部份,還要成為集體中的一份子,就是屬於「萬人一桿槍」的協調性。

「每次發射任務都很緊張,有時候一個多月都在山溝裏,在海上負責測量的提前半個月就出發在海上等候。」他記得有一次發射過程中,火箭出問題,發射場的官兵冒著生命危險直接沖上去,保護火箭衛星的安全,「那真是舍身忘死義無反顧」,每次都像經歷一場戰鬥。

「現在的航天事業發展非常快,我們的長征系列火箭穩定性高,這是一代一代航天人努力的結果。」王鵬說,中國航天依然在快速地發展,他也在時刻關註著中國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