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炮擊金門:中美對峙背後的歷史與戰略

2024-01-08軍事

近期北韓突然密集發射海岸炮,頗有當年我軍「炮擊金門」的歷史風範,但僅僅只是一點點像,北韓區區幾百顆的炮彈量,這樣的炮擊規模,還遠遠無法和我軍「炮擊金門」相提並論。無論是戰略意義還是軍事力量,都遠不如當年我軍「炮擊金門」的巨大影響力。

翻開歷史,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金門島突然響起陣陣「雷鳴」,隨後就是島上被炸得四處開花,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對盤踞在金門的國軍進行大規模炮擊作戰,這一事件被後世稱為「炮擊金門」。這是當時中美兩國之間關系緊張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對抗局勢的重要節點。

韓戰結束後,美國堅持敵視中國的政策,並與台灣國軍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加強對台軍事援助。而台灣地區的國軍在美國的庇護下,不斷對中國大陸沿海進行擾亂破壞。從1953年起,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對國軍實施了一系列的懲罰性炮擊。而到了1958年夏季,中東地區的驅趕親美力量的風暴掀起,中國偉人抓住時機,對「炮擊金門」作戰作出了決策部署。

這次作戰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共進行了4次大規模打擊、83次中小規模打擊和上千次零星炮擊,將金門封鎖起來。其中,8月23日持續兩個多小時的大規模炮擊,發射炮彈2.92萬發,一舉摧毀了大批國軍的軍用設施,並導致600余人傷亡,其中包括國民軍中將以下的高級官兵。

第二階段從10月6日宣布暫停炮擊開始,進入了打打停停的階段。美國為推行「兩個中國」政策,要求國軍從金門、馬祖撤離,但蔣介石也堅決反對「兩個中國」。經過偉人的反復權衡,最終決定將金門、馬祖留在蔣介石手中,以對抗美國隔離台灣的陰謀。

在此期間,我軍先後以國防部部長彭德懷的名義發表了偉人親自起草的【告台灣同胞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命令】和【再告台灣同胞書】。這些檔在發表後,對於台海局勢的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標誌著台海鬥爭從軍事為主轉向外交形式。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美關系逐漸緩和,1979年1月1日,福建前線部隊停止對金門實彈炮擊,僅進行宣傳彈發射。這一事件標誌著炮擊金門階段的結束。

炮擊金門事件對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的關系、中美兩國之間的爭端以及整個東亞地區的安全格局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透過炮擊金門,中國大陸向台灣地區發出了明確的訊號,堅決維護國家統一的立場。其次,此次作戰表明中國大陸有能力保衛自己的領土完整,並顯示出中國人民的堅定決心。此外,炮擊金門也使得美國在對台政策上產生了思考,對兩岸關系進行了調整。

炮擊金門事件是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對抗局勢中的一個重要節點。透過炮擊金門,中國大陸展示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和堅定意誌,維護了國家統一的原則。而對於台海局勢的演變以及中美關系的調整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事件成為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裏程碑,對於我們理解當時的政治、軍事和外交背景都具有重要價值。

目前北韓在東、西海岸的炮擊威懾力,只不過是浮萍撼樹,影響力並不大,韓美依然大規模軍演來進一步激怒北韓,對此北韓方面也是沒有辦法的。畢竟雙方巨大的實力差距擺在那裏,北韓這點炮聲遠不如我軍當年的「炮擊金門」。一代偉人的高瞻遠矚和胸襟膽魄,豈是一名80後北韓人所能模仿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