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從50毫米到120毫米,總產量超過10萬門,介紹二戰德軍的迫擊炮

2024-02-12軍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武裝部隊擁有大量各種口徑的迫擊炮。第三帝國投降後,德國迫擊炮在許多國家服役,並用於地區沖突。

50 毫米迫擊炮 5 cm leichte Granatwerfer 36

1934 年,萊茵金屬-博西格股份公司提供了一種 50 毫米迫擊炮用於軍事試驗,該炮將配屬給步兵連。這種迫擊炮采用 "盲式"設計,所有部件都安裝在一個車架上。460 毫米長的炮管和其他機構安裝在一個底板上。可調節高度和方向的主軸用於制導。

迫擊炮的彈頭重量為 14 千克,高低射界42°至 90°,方向射界 4°。透過轉動底板進行粗略瞄準。炮組由三名人員組成:指揮官、炮手和裝填手。機組人員中還可配備彈藥運送員。

50-мм 迫擊炮 5 cm le.Gr.W. 36

這種 50 毫米連用迫擊炮於 1936 年服役,代號為5 cm le.Gr.W. 36(5 cm leichte Granatwerfer 36)

為了便於運輸,迫擊炮被拆卸下來,連同配件和彈藥一起裝在包裏。工作人員還攜帶了第一階段的彈藥--5 箱,每箱 5 枚炮彈。

發射時使用的是重 0.91 千克、裝有 115 克 TNT 的破片殺傷彈。帶鑄鐵外殼的炮彈爆炸時,破片殺傷區長達 5 米。

50毫米迫擊炮彈

50 毫米地雷離開炮管時的速度約為 75 米/秒,飛行距離可達 575 米。最小射程為 25 米。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每分鐘可發射 20 枚地雷。修正瞄準後的戰鬥射速不超過 12 發/分鐘。

作為火力增援手段,每個德軍步兵連應配備三門 50 毫米迫擊炮,每個步兵排配備一門迫擊炮。迫擊炮是排控制組的一部份。一個步兵師應有 84 門 50 毫米迫擊炮。

德國國防軍司令部對 50 毫米迫擊炮寄予厚望,並在一定程度上大量生產這種武器。截至 1939 年 9 月 1 日,部隊擁有約 6000 門連用迫擊炮。1941 年 4 月 1 日,50 毫米迫擊炮有 14913 門,可用炮彈 3198.22 萬發。

盡管 50 毫米迫擊炮可以大量使用,但並不受部隊歡迎,這主要是由於迫擊炮引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不足。地雷在觸及松軟地面、泥土和深雪層時無法引爆的情況並不少見。反之亦然--發射後立即引爆,這就會造成人員死亡。由於引信的靈敏度太高,雨雪天氣禁止發射。

此外,迫擊炮的射程很短,炮組必須靠近敵人,經常會因步槍和機槍的射擊而傷亡。炮彈的破片效果也不盡如人意,高爆效果不足以摧毀輕型野戰工事和鐵絲網。

由於效果差、安全性低,1943 年,5 厘米 le.Gr.W. 36 迫擊炮的生產被取消。36 迫擊炮被取消。但剩余的 50 毫米迫擊炮一直使用到敵對行動結束。

紅軍經常繳獲德國的 50 毫米迫擊炮,但由於其效能不佳,紅軍只在有限的範圍內使用它們來對付前主人。通常情況下,在向敵人發射了可用彈藥後,5 厘米 le.Gr.W. 36 迫擊炮就會被遺棄或被收集起來。36 被遺棄或移交給繳獲武器收繳點。

蘇聯遊擊隊員利用繳獲的連隊迫擊炮騷擾德國人在占領區的據點。相對較輕的迫擊炮在這方面表現不俗。在最大距離上發射了十幾枚地雷後,就可以迅速撤退。

1944 年底,БТУ ГБТУ的專家在分析了作戰經驗後,建議 RKKA 裝甲部隊更積極地使用繳獲的 50 毫米迫擊炮,參加巷戰以壓制蜷縮在閣樓和掩體中無法直接開火的敵軍步兵。

納粹德國投降後,德國制造的 50 毫米迫擊炮盡管存在缺陷,但仍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西班牙服役了一段時間。

81 毫米 8 厘米 Granatwerfer 34 迫擊炮

營用 8 厘米 s.G.W.34(德文:8 厘米 Granatwerfer 34)迫擊炮在納粹德國陸軍中廣泛使用。這種迫擊炮由萊茵金屬-博西格股份公司於 20 世紀 30 年代初研制,1934 年正式服役。

與該公司的 5 厘米 le.Gr.W. 36 迫擊炮不同,這種武器采用了經典的 "假想三角形 "設計(斯托克斯-勃蘭特系統),由帶後座的炮管、底板、兩腳架和瞄準鏡組成。

81 毫米迫擊炮 8 cm s.G.W. 34

由兩條相同的支撐腿組成的雙足圍脖(由於關節鉸接)可以粗略地設定垂直指向角。透過升降裝置進行精確設定。垂直瞄準角度:從 45° 到 87°。水平瞄準角為 10°。

在準備發射的狀態下,8 厘米 s.G.W. 34 重 62 千克。還有一種帶有輕合金板的型號,重 57 千克。在不進行瞄準修正的情況下發射時,射速為 25 發/分鐘。

3.5 千克的地雷離開 1,143 毫米長的槍管時,槍口速度為 211 米/秒,可擊中 2,400 米範圍內的目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推出了射程達 3,000 米的加強型拋擲裝藥。彈藥可包括破片殺傷雷、煙霧雷和點火雷,引爆時產生的閃光和煙雲在遠距離清晰可見。

81毫米迫擊炮彈

81 毫米破片殺傷地雷 8 厘米 Wgr. 34 和 8 cm Wgr. 38 型破片殺傷雷裝有 480 至 530 克TNT 或ammaltol炸藥。8 厘米 Wgr. 39 型破片殺傷彈頭雷的頭部裝有梯恩梯炸藥和火藥。炸藥重量為 390 克,煙粉重量為 16 克。破片半徑可達 25 米。

德國工業生產了 7.1萬多門 8 厘米 s.G.W. 34 迫擊炮,用於所有前線。該型迫擊炮在各條戰線上都有使用。每個德國國防軍步兵營都應配備六門 81 毫米迫擊炮。

1942 年至 1943 年間還生產了更輕更短的 81 毫米迫擊炮 Kurzer 8 cm Granatwerfer 42 (Kz. 8 cm Gr.W. 42)。

Kz. 8 cm Gr.W. 42迫擊炮

原為 Kz. 8 cm Gr.W. 42 迫擊炮最初是為傘兵部隊設計的,但也有一部份被用來取代步兵部隊中並不成功的 50 毫米迫擊炮。

Kz. 8 cm Gr.W. 42 在戰鬥狀態下的重量為 26.5 千克。炮管長 747 毫米,最大射程達 1 100 米。射速高達每分鐘 25 發。總共生產了 1 591 門。

1939 年 9 月 1 日德軍共有 4624 門營級迫擊炮。截至 1941 年 6 月 1 日,德軍步兵師共有 11767 門 81 毫米迫擊炮。1945 年 1 月 1 日,現役部隊共有 16454 門 8 厘米 s.G.W.34迫擊炮。

蘇聯人在 1941 年夏天繳獲了第一批德國 81 毫米迫擊炮。1942年中期,紅軍的一些步兵營接收了裝備繳獲迫擊炮的迫擊炮連。

出版了俄文版的 8 厘米 s.G.W. 34 的操作傳單和作戰手冊以及射擊表。

在整個戰爭期間,紅軍積極使用從敵人那裏繳獲的 81 毫米迫擊炮,德國投降後,相當一部份迫擊炮及其炮彈被送往倉庫。

幾千門 8 厘米 s.G.W. 34 在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芬蘭、法國、匈牙利、羅馬尼亞、挪威、葡萄牙、南斯拉夫、西班牙、芬蘭和匈牙利服役。

隨後,捷克斯洛伐克提供的 81 毫米迫擊炮出現在中東,並在阿以戰爭中使用。20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葡萄牙軍隊在其非洲殖民地使用德國制造的迫擊炮打擊叛軍。

20 世紀 40 年代後半期,中國共產黨使用從蘇聯轉讓的 81 毫米迫擊炮對付國民黨軍隊。

北京軍事博物館陳列的81毫米迫擊炮

隨後,這些迫擊炮在北韓半島積極作戰,並在東南亞作戰行動中向法國人和美國人開火。

在 20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蘇聯向一些民族解放運動和外國武裝團體提供了戰利品 8 厘米口徑的 81 毫米迫擊炮s.G.W.34,這些團體的公開支持可能會產生不良後果。

12 厘米 Granatwerfer 42 型 120 毫米迫擊炮

在進攻蘇聯時,納粹德國的武裝部隊還沒有 120 毫米迫擊炮。

10.5 厘米 Nebelwerfer 35 型 105 毫米迫擊炮是 8 厘米 s.G.W.34 型 81 毫米迫擊炮的放大版,最初設計用於發射化學彈藥,但效能不佳。重量為 7.26-7.35 千克的 105 毫米破片殺傷雷和高爆雷威力不足,無法可靠地摧毀木質和土質工事,也無法穿透鐵絲網障礙。

就射程而言,105 毫米迫擊炮比 8 厘米 s.G.W. 34 迫擊炮略勝一籌,但其重量幾乎是後者的兩倍。34,但重量幾乎是後者的兩倍。早在 1941 年,10.5 厘米 Nebelwerfer 35 迫擊炮就因射程不理想和重量過重而停產。

與此同時,蘇聯的 120 毫米迫擊炮 PM-38 給德國步兵留下了深刻印象,它的射程達 5700 米,每分鐘可發射 15 發炮彈。鑒於一枚重 15.7千克的 120 毫米炮彈含有多達 3千克的TNT,其直接命中足以有效摧毀壕溝、掩體,並在鐵絲網障礙上開辟通道。

1941 年,前進中的德軍繳獲了大量 PM-38 型迫擊炮,並將其命名為12 cm Granatwerfer 378 (r)。自 1943 年 1 月起,位於布爾諾的 Brünn Waffenwerke 公司開始批次生產蘇聯 PM-38 的德國仿制品,並將其命名為 12 厘米 Granatwerfer 42(12 厘米 Gr.W.42)。

12 厘米 Gr.W.42

德國的 120 毫米迫擊炮與 ПМ-38有許多不同之處。首先,它涉及到與不同生產技術相關的部件以及瞄準具。運輸轉向架變得更加堅固,並可透過機械牽引進行牽引。

迫擊炮的彈頭重量達到 280 千克。由於使用了威力更大的拋擲裝藥和重量更輕 100 克的地雷,最大射程增加到 6 050 米。同時,12 厘米 Wgr. 42 的初速為 283 米/秒,而蘇聯 PM-38 的初速為 273 米/秒。同時,經過修正,德國迫擊炮可以發射蘇制炮彈,而蘇聯迫擊炮也可以發射德國的 120 毫米炮彈。

從 1943 年 1 月到 1945 年 4 月,Gr.W.公司共生產了 8461 門 120 毫米迫擊炮。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在蘇軍中,120毫米迫擊炮通常用於團級單位,而德國國防軍試圖用12 cm Gr.W. 42 迫擊炮替代更強大但也更昂貴的150毫米重型步兵炮15 cm sIG. 33,這種炮在1942年之後一直嚴重短缺。

戰爭結束時,紅軍繳獲了幾百門捷克生產的 120 毫米迫擊炮。考慮到德國 12厘米Gr.W. 42 迫擊炮和蘇聯的 PM-38 迫擊炮可以發射相同的炮彈,因此在彈藥供應方面沒有任何困難。

二戰結束後,12 厘米 Gr.W. 42 迫擊炮仍在使用 這些迫擊炮的國家服役戰後,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 Zbrojovka 公司繼續生產 120 毫米迫擊炮,供應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軍,並出售給外國客戶。約有幾百門 120 毫米 12 厘米 Gr.W. 42 迫擊炮供應給了敘利亞、古巴和北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