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一戰步兵班組的核心武器「迫擊炮」以及延續設計

2024-02-11軍事

迫擊炮:近距離戰鬥的強大武器

迫擊炮可以有效地殺傷敵方士兵。炮彈以大角度落下時,爆炸會產生大量的小碎片,具有非常大的初始速度,但很快就會失去速度。

這些碎片會使敵方前沿陣地的許多士兵喪失戰鬥力。順便說一下,迫擊炮武器的套用導致了前沿陣地變得空虛——在前沿戰壕中只剩下觀察員和哨兵。

正是中小型迫擊炮被用於系統地削弱敵人,透過所謂的「騷擾」火力對敵人造成人員傷亡。

主要缺點:

  • 迫擊炮的主要缺點是射程 非常 有限(在1-1.5公裏以內)。
  • 在塹壕戰中,在 近距離 戰鬥中—— 勉強 夠用,但也僅此而已。
  • 而且,在 如此 近距離的情況下,敵方炮兵壓制迫擊炮的能力 大大 降低,因為他們擔心會誤傷自己人。
  • 技術革新:從流行到淘汰,再到新興的可能性:以擲彈筒和桿式迫擊炮為例

    遊戲玩家一定對此武器不陌生,戰地中這種便攜迫擊炮具有足夠的殺傷力。今天就聊聊,這些相類似的武器。

    傳統迫擊炮結構簡單,由炮管、兩腳架和底盤組成。 依靠人力裝填,其射速可達每分鐘25發。除了常見的口徑型迫擊炮外,還存在一種曾經曇花一現的超口徑迫擊炮,如今只能在博物館或照片中尋覓其蹤跡。一戰結束後,超口徑迫擊炮在經典形態下逐漸被淘汰。

    一戰一種名為「桿式迫擊炮」的新型武器卻悄然興起。 它以金屬桿作為炮管,將炮彈套在桿上發射。這種設計簡單而有效,為迫擊炮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德國的「擲彈筒」是桿式迫擊炮的代表性例子。 它由奧地利一位牧師於1915年設計,最初裝備德軍。該武器結構極其簡單:帶手柄的炮管、帶角度計的底盤、炮管夾和發射機構。炮管呈瓶狀,以便更好地與炮彈尾部的空心部份相匹配。 擊發發射機構位於炮管內,透過「拉繩」觸發。仰角範圍為45度至85度。射手可透過炮管上的手柄進行瞄準,並用專用夾具固定炮管。德軍將其稱為「Granatenwerfer 16」(擲彈筒),但「榴彈迫擊炮」這一名稱也同樣貼切。

    德國擲彈筒。

    該武器發射帶刻槽彈殼的榴彈,爆炸時會產生形狀和重量相同的碎片。慣性引信非常靈敏,因此榴彈在擊中地面時來不及鉆入,所有碎片都會向四面八方飛散。同時,榴彈頭部份還裝有特殊的黑火藥藥包,使榴彈爆炸時能遠處看到!最大射程在仰角45度時最大(取決於炮彈類別)255米到300米。仰角85度時射程最短,為50米,需要觀察風向,以免被風吹到自己頭上!雖然整個系統重量約為41公斤,但在戰場上,由兩名士兵組成的戰鬥小組可以完全移動它,甚至拖著彈藥,必要時一名士兵也可以。

    Granatenwerfer 16 型迫擊炮

    Granatenwerfer 16 型迫擊炮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一種輕型迫擊炮。它發射 7.58 厘米口徑的炮彈,最大射程可達 300 米。該炮由一個底座和一個發射管組成,可以快速拆卸和組裝。

    令人驚訝的是,射擊是從一個平台底座上進行的,該平台底座上有一個螺釘,位於迫擊炮的底板上。這意味著迫擊炮可以與底座一起向各個方向旋轉,也就是說它可以360度全方位攻擊目標!德國士兵喜歡這種武器。坐在戰壕裏,對著敵人發射一枚又一枚的炮彈!難怪這種迫擊炮的炮彈產量很大,而且它的炮彈甚至在航空兵中也被用作輕型炸彈。但它的主要特點,我們強調一下,是炮彈或榴彈是安裝在炮管上,而不是裝入炮管內的。

    德國8.9/20厘米迫擊炮

    多年過去了,斯托克斯-布蘭德迫擊炮已經在德國軍隊(即現在的國防軍)中站穩了腳跟。然而,德國人也裝備了 8.9/20 厘米桿式迫擊炮。

    該迫擊炮的口徑(桿直徑)為 89 毫米。重量 93 公斤。射速為每分鐘 8 至 10 發,對於發射 21.27 公斤重的炮彈、射程約 700 米的武器來說,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射速。同時,它能將 7 公斤的炸藥送到敵人面前,這比蘇聯 76.2 毫米火炮的炮彈本身還要重!

    憑借其彈頭的口徑,該迫擊炮可用於摧毀敵人的永久性火力點、步兵、設定煙幕,甚至用於摧毀雷區。

    該迫擊炮由以下部份組成:一根光滑的導向桿(由一根簡單的鋼管制成),底部有一個帶球形支座的炮膛(此外,還有一個支架固定在其上)、一個底板和一個普通的兩腳架。簡單吧?

    但最重要的是彈頭的口徑——200 毫米。要知道,對於蘇聯的 160 毫米口徑迫擊炮來說,已經需要復雜的裝填系統和輪式行走機構,也就是說,這確實是一門強大的武器,只是在近戰中無法將其放置在戰壕中!

    與此同時,德國人除了 89/200 毫米桿式迫擊炮外,還使用了一種發射 380 毫米高爆和煙霧彈的桿式迫擊炮。這種口徑的炮彈重量為 150 公斤,炸藥重量為 50 公斤!

    「比歷克炸彈」的設計方案。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英國人,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非常不幸。在鄧寇克,他們拋棄了如此多的武器和軍事裝備,以至於他們幾乎沒有能力保護不列顛群島。眾所周知,正是這樣,「水管工的夢想」——「斯登」衝鋒槍才得以誕生。然而,迫於無奈,英國軍方不得不采用了一些更不尋常的設計,其中包括「比歷克轟炸機」,實際上是另一種英國版本的桿式迫擊炮。


    「轟炸機」的測試

    事情是這樣的,中校史超活·比歷克對桿式迫擊炮產生了興趣,他希望創造一種比斯托克斯系統更有效的型號。但這時鄧寇克戰役爆發了,軍隊嚴重缺乏反坦克炮,而且炮彈也非常少,甚至連訓練目的都不允許射擊。

    迫擊炮在坑中準備射擊

    於是,比歷克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向軍械部提議將他的設計作為一種反坦克武器,並承諾其效力不亞於 42 毫米火炮!許多軍人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認為這種武器根本不值得裝備。然而,1940 年 8 月 18 日,丘吉爾親自參加了新武器的測試,他對它…很滿意!他宣布,該武器將作為反坦克炮的臨時替代品,並裝備民兵。考慮到當時英國城鎮居民和農民的民兵組織普遍只裝備獵槍,這種如此嚴肅的武器立刻提升了他們的威信和自豪感。也就是說,它作為「公關武器」的作用超過了其他一切考慮!

    不過,說實話,從外表上看,轟炸機看起來很有效果。原因是比歷克雖然將其設計為桿式迫擊炮,但不知何故還保留了…外層炮管外殼,它沒有任何特別的作用,但卻增加了它的可靠性。內部有一根直徑 29 毫米的桿,炮彈尾部安裝在桿上。十字形的支腿可以將「轟炸機」固定在地面上,而防護盾可以保護操作人員免受子彈和碎片的傷害。炮管和機構的重量為 50 公斤,炮架的重量為 100 公斤!炸彈重 20 公斤,可以在 100 碼(91 米)的距離上精確擊中目標。有兩種彈藥:高爆彈和燃燒彈。射速可達每分鐘 5-8 發,但實際射速還要低一些。

    安裝在混凝土基座上的「轟炸機」

    最終,他們決定將它們用作…固定式陣地炮!為此,英國沿海開始挖掘「迫擊炮坑」。這些「迫擊炮坑」的特色是每個「坑」的中心都安裝了一個混凝土或基座,上面固定著一根「比歷克轟炸機」的炮管,可以自由旋轉 360 度。作為一種固定式武器,它非常好,可以用來定期訓練,提高戰備狀態,以防入侵!

    「轟炸機」作為「戰場武器」並不成功。首先,它在射擊時會高高跳起,並試圖扭斷瞄準手的脖子。其次,這些「轟炸機」應該從伏擊中使用。

    盡管如此,這些比歷克轟炸機還是生產了…18919 門,其中約 250 門在 1941 年至 1942 年間透過租借法案提供給蘇聯。最終,唯一積極的經驗是使用這種炸彈,最終導致了真正有效的反潛投彈器「刺猬」的誕生。

    硫磺島上的美軍海軍陸戰隊士兵和「九八式」臼炮

    然而,即使是德國的 380 毫米炮彈與日本自己設計的桿式臼炮的 320 毫米炮彈相比也略顯遜色,因為它們的重量達到了 306 公斤!這種臼炮被命名為「九八式」,上面伸出一根發射管。除此之外,別無其他!類似的結構也被用於更重的 400 毫米臼炮。為了設定陣地,需要挖一個帶有傾斜壁的坑,並將這個支架放在其中一個壁上,並將炮彈套在伸出的桿上。

    支架可以使用 5-6 次,之後就會報廢。發射是透過電流進行的。顯然,射速根本無從談起,但這種武器卻是有效的。原因是日本人將這種臼炮部署在太平洋島嶼上,用於對抗美軍的登陸部隊。硫磺島部署了約 12-24 門,巴丹島部署了 24 門,塔拉瓦和沖繩也有部署。它們被瞄準在水線附近,這是登陸艇總是會稍微減速的地方,也是登陸士兵離開艇的地方。炮彈爆炸會在 2.4 米深和 4.6 米直徑的範圍內留下彈坑,對美軍海軍陸戰隊造成極強的精神威懾。在硫磺島,12 門這樣的臼炮被安裝在洞穴口,因此無法被美軍的炸彈攻擊,而它們自己則可以同時向水線發射巨大的炮彈。

    320 毫米日本桿式臼炮炮彈

    值得註意的是,在現代條件下,桿式臼炮是理想的遊擊戰武器,因為它們非常容易在簡陋的條件下制造。

    它們可以有各種口徑,可以安裝在汽車車廂、戰壕中,也可以偽裝在坑洞中。

    順便說一下,意大利人對這一點深有體會,他們采用了三管桿式榴彈發射器 AR/AV700,發射普通步槍榴彈。榴彈被套在類似步槍槍管的發射桿上。

    意大利AR/AV700火箭榴彈發射器可以齊射或輪流發射,射速為每分鐘6-7發。彈藥的裝甲穿透能力為120毫米。槍桿長300毫米,重11公斤,手榴彈920克,裝藥460克。

    一戰中的迫擊炮:從簡單到高效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 推動了各種新型武器的出現,其中迫擊炮占據了重要地位。盡管從本質上講,迫擊炮是一種相對原始的武器,類似於過去的古斯塔夫炮和獨角獸炮,但憑借強大的彈藥和合理的戰術,它在交戰各軍的武器庫中占據了顯赫的地位。

    在塹壕戰中的優勢:

    迫擊炮在戰爭的塹壕階段展現出了獨特的價值。在塹壕戰中,對昂貴的遠端炮兵不再需要。而迫擊炮則完美地勝任了在近距離造成重大破壞和以曲射火力殺傷敵人的任務。

    輕便易攜:

    放棄射程的同時,也意味著炮彈的初速度較低,這使得火藥裝填量可以大幅減少,進而降低了炮膛內火藥燃氣的壓力。這使得炮管壁可以更薄,並且減輕了射擊時的後坐力。因此,迫擊炮具有令人驚嘆的輕便性。

    強大的彈藥:

    由於膛壓低、初速度低,迫擊炮可以顯著增加彈藥的裝藥量,同時保證彈藥的結構強度。許多類別的炮彈尾部朝向迫擊炮的炮口裝填。一方面,這使得炮彈的結構設計只需考慮其初速度,可以將炮彈壁的厚度減至最小,而無需擔心炮彈在炮膛內爆炸。另一方面,這也使得炮彈的口徑可以大幅增加。

    德國軍隊:迫擊炮使用先驅:

    德國軍隊是迫擊炮使用方面的先驅。早在1914年,德國軍隊就裝備了44門重型迫擊炮和116門輕型迫擊炮。戰爭期間,170毫米和25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系統被證明最為有效。

    250-毫米德國迫擊炮

    看到德軍在塹壕戰中的優勢,法國人也開始嘗試改進自己的迫擊炮。早期的法國迫擊炮設計非常原始,很大程度上模仿了俄軍在旅順戰役中的經驗。

    法國的迫擊炮:

  • 將舊式滑膛臼炮和山地榴彈炮改裝用於塹壕戰。
  • 研發了專門的迫擊炮,但由於法國偏重於機動戰,所以研制進度較慢。
  • 俄軍的塹壕炮兵:

  • 擁有日俄戰爭的塹壕戰經驗。
  • 1914年時已裝備了6英寸(152毫米)口徑的1915型重型迫擊炮(兩種型號,分別來自普吉洛夫兵工廠和彼得格勒兵工廠)。
  • 但前線需要更輕便、更緊湊的武器系統。

    這促使以下迫擊炮的出現:

  • 58毫米Ф.Р.型迫擊炮,采用木制炮架,總重170公斤。
  • 同樣口徑的迫擊炮,但采用涅瓦工廠的鋼制炮架,系統重量250公斤。
  • 以及伊茲霍爾斯克工廠的鋼制炮架版本,重量235公斤。
  • 所有型號都可以使用不同類別的鋼制和鑄鐵炮彈,最大射程取決於炮彈類別(最大重量40公斤),在535到1120步之間。
  • 在輕型迫擊炮中,47毫米口徑的利霍寧型迫擊炮得到了廣泛套用。

  • 重量僅為90公斤,卻擁有強大的威力,可以發射25公斤的炮彈(其中近一半是炸藥),射程達600步。
  • 迫擊炮的最大優勢在於其炮彈沿著榴彈曲線飛行,具有巨大的破壞力。

    因此,在爭奪工事的戰鬥中,迫擊炮的作用不可低估。

    根據一戰時期的俄軍手冊,47毫米利霍寧迫擊炮和58毫米迫擊炮的威力相當於122毫米甚至6英寸(152毫米)榴彈炮。手冊還指出,重型迫擊炮(89毫米和9.45英寸(240毫米)英制)的威力超過了6英寸榴彈炮。

    迫擊炮的另一個顯著缺點是它的射擊速度慢——它在陣地戰中是可以容忍的,但在攻擊或擊退攻擊時感覺非常不滿。與榴彈炮相比,迫擊炮節省了95%的火藥,這是一個驚人的數碼!

    但是,不管怎樣,迫擊炮群都必須在炮兵的掩護下工作——這使他們只能看到重型炮兵連的射擊,而作戰的迫擊炮(由於靠近前線,更容易被擊中)並沒有引起敵人的註意。


    關於迫擊炮的重要性——不僅在戰術上,而且在作戰上——以下事實證明了這一點。1918年7月下半月,盟軍在法國前線發動了勝利的進攻,德國的據點是盟軍進攻的主要障礙:盟軍無法繞過其中一些據點而不遭受重大損失,因為它們的位置非常巧妙,相互聯系,即構成了一個單一的火力系統。由於德軍的弱點,他們不僅拖延了幾天,而且拖延了幾個星期。如果英法軍隊的戰鬥隊形中有足夠的迫擊炮,那麽進攻的速度,以及相應的戰役的結局和結果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