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表演純愛的情侶博主,沒幾個是真的

2024-03-22軍事

(圖/【花束般的戀愛】

當愛情變成一種可供展示的展品,且高頻次出現,情感的真實性與指令碼化呈現共存,現在的我們,還能正確地期待「愛」嗎?


✎ 作者 | 帥芃蓮
✎ 編輯 | 譚山山

「都2024了,誰還看甜寵劇?」 從無感到反感,帶著批判的心態審視影視劇中的言情片段,已成為年輕人的基本操作。

以古偶為例,「人仙之戀」仿佛成為甜蜜神話的基本設定。拋開情節不談,宣發海報中清一色的粉色裙袂、暖色的氛圍花瓣,無一不在反復強調該劇的高含糖量。

但服化道再精致,也掩蓋不了漏洞百出的劇情。觀眾難以理解主角莫名的心動,也難以理解「由恨轉愛」的急轉直下——女主前一秒還對男主厭惡不已,後一秒就投入男主懷抱,二人枕著星河入眠。這些劇集不僅沒有贏得觀眾的眼淚,反而為B站吐槽類與鬼畜類影片貢獻了不少素材。

從生產端而言,漂亮的糖紙撐不起膩人的甜味;而消費者這端,在戀愛成為難題的時代背景下,年輕嗑學家們的幸福感需求甚至愈發旺盛。於是,年輕人不再指望影視劇發糖了,他們將註意力跳轉到情侶影片博主那裏——換換口味,「吃點好的」。

不同於批發生產的流水線言情劇,情侶博主的短影片裏,透出更加鮮活的氣息:男女主終於從CG合成的虛擬景象裏出逃,戀愛場景被設定為回家路上冒煙的烤肉攤,或者周末寧靜、治愈的海洋館。

如此日常、真實的浪漫感,讓觀眾在不知不覺間上頭。他們仿佛從這種對他人日常的觀看中獲得一種確認:原來愛情是存在的,哪怕自己並不擁有——也許正是因為自己不擁有,愛情才更顯可貴。

但這種「線上愛情故事」看多了,也會有反作用。螢幕那端的「模範戀人」與身邊的「普通戀人」形成巨大的反差,難免讓人悵然若失:是我不配有甜甜的戀愛嗎?當愛情變成一種可供展示的展品,且高頻次出現,情感的真實性與指令碼化呈現共存,現在的我們,還能正確地期待「愛」嗎?

磕CP黨常用表情。

01
情侶博主,
更具時代感的「代糖」

追本溯源,甜寵劇其實並不直接與 「工業糖精」 畫等號。

狗血而甜蜜的劇情,在早期台灣偶像劇中就已經存在:【惡作劇之吻】中,袁湘琴邊走路邊自言自語,然後徑直撞上走在前面的江直樹;【公主小妹】中,小麥突然獲知自己的富家千金身份,在與南風瑾的貼臉對峙中,開啟了冤家副本。這些如今看起來令人尷尬到腳趾摳地的情節,當年曾真切地撥動了一代少女的心弦。

但時代的舞台背景轉換,彰顯愛意的方式也發生變化,對舊情節進行無腦復刻且忽略其他劇本元素的橋段,就顯得尤其格格不入。讓人深感「刻意」的氛圍,除了一味齁甜,並沒有別的味蕾層次。

娛樂產業與傳播媒介的迅猛發展,使得言情劇失去了千禧年代的稀缺性。而大規模生產的結果,就是戀愛橋段的千篇一律: 親愛的,讓我們按流程牽手、親吻吧! 至於為何心動、如何心動的過程,則能省則省。

相較之下,打出「相愛進行時」標簽的情侶博主,就顯得更有說服力。他們的作品往往采用倒敘的方式,講述二人初遇、相知的過程,更有一種娓娓道來的從容感。愛是走在馬路上,我將你攬在步道內側;愛是路燈勾勒出你我的輪廓,然後掌心相扣,在安靜的街道上跳一曲 Snowman ……如此真實而細致的刻畫,更符合年輕觀眾對愛情的理解,情侶博主也因此獲得了對愛情更高的解釋力。

近年來,情侶影片成為自媒體大軍中火熱的賽道之一。它可以細分為不同的類別:按戀愛情境劃分,有校園戀愛系列、同居室友戀愛系列、辦公室戀愛系列;按搭配類別劃分,有清冷CP、歡喜冤家、霸總+甜妹等。雖然短影片的制作和投入遠遠不及甜寵劇,但只要營業的博主夠多,總有一款能擊中你對愛情的想象。

從本質上說,情侶博主所做的,與言情影視劇乃至戀綜一樣,都是 為大眾提供親密關系文本 。年輕人愛看他們的作品,一方面是滿足對甜甜的戀愛的幻想,另一方面則是當作情感教學,從而獲得成長。

內容之外,情侶影片的速食性也博得了當代年輕人的好感。依托短平快的爆梗式輸出,它們成為小零食般的存在,可以在通勤與排隊的零碎時間裏隨時隨地「食用」,還能即刻分享。比如,情侶鬧別扭如何處理?別人是如何哄女朋友的?

02
真實與橋段之間,
「愛情」正在擴容

情侶影片走紅後,各大平台上「反情侶影片」的呼聲也開始湧現。在情侶影片裏,你的伴侶會在你找不到東西的時候加以安慰,並耐心幫你尋找;而在現實中,對方很可能照樣貓在沙發裏玩遊戲,然後拋來一句「慢慢找,不著急」。

對於那些近乎完美的甜蜜日常,熟知短影片的年輕觀眾其實並非全盤沈浸,而是介於相信與質疑之間。

B站UP主@任誌噠曾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擬了情侶博主的日常。在這條播放量近140萬次的揭秘式影片裏,外賣的皮蛋瘦肉粥加熱一下就成了「老公親手做的愛心早餐」;老公搶著洗碗,其實是把碗扔進洗碗池就完事了……影片的標題,就叫 「你以為他們是愛情,其實這只是份工作」。

在商業化的影片生產業態下,即使貼上「情侶」標簽,你也無法確認博主的情侶身份以及所產出內容的真實性。

影片指令碼模式化的,不僅僅是情侶相知到相戀的行程,也包含這段關系中的兩性角色。盡管影片創作者有多樣化的選擇空間,但為了提高播放率,他們往往簡單粗暴地選擇流量最高的「人夫感男性×傻白甜女性」設定,因為這種傳統的兩性角色分工會給觀眾帶來最直接、最便捷的幸福。

在一片「純愛」的感慨聲中,對於觀眾而言,這種情感代償某種程度上也是 快餐式戀愛的變體 。「戀愛還是看別人談的好」,當追求快捷的戀愛體驗感從線下的真實關系延伸至線上對他人的觀看,愛情可能正在被異化。

與情侶博主的愛情演出相伴而生的,還有愛情的「擴容」。平台的互動性與演算法,一同將這份愛情劇本推播到千萬個遠端的手機中。

愛情不再是兩人之間的耳鬢廝磨,無論是彈幕、評論區還是私信,觀眾除了對影片進行即時反饋,還指定自己想看的內容——「情侶周末一日Vlog」「博主能不能整理一份評論區Q&A」……甚至帶著點電視時代頻道點播的意味。

觀眾的參與感不僅僅體現在當下,還進一步延展為 「養成感」 。從初遇、表白、試婚紗,再到正式婚禮儀式的跟拍,觀眾看著一對對情侶走過風風雨雨,在他們最終步入婚姻殿堂時感慨「我流下了母親的眼淚」,送上點贊和收藏,就當隨份子了。

雖然知道情侶影片真假難辨,遠離瑣碎的日常只是一場人造夢,但觀眾還是會關註、收看並積極互動。有些人甚至清醒而又克制,特意收集「劇本味」不重的博主進行推薦。

正如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在【親密關系的變革——現代社會中的性、愛和愛欲】一書中所說:「浪漫之愛,將自我與他者鑲入個體廣闊的自我敘事過程之中,狂熱地追逐浪漫的小說和愛情故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將社會生活中受挫的自我認同投射到個體的夢境幻覺之中。」

在情緒爆炸的當下, 無論是關註情侶博主時的真情實意,還是情侶影片帶來的短暫甜蜜,透過網絡編織的這些幸福感,是無法被徹底否認的。

03
在浪漫焦慮中重新思考愛

退回到現實的後台,制造浪漫的情侶博主們在面對真實的生活時同樣艱難。

小紅書上,在國外深造政治哲學的博主「鬼鬼祟祟的樹」剛剛經歷了丈夫的出軌,而出軌物件是她相識十年的閨蜜。在丈夫突然以她「性格強勢」為由提出離婚時,她還認真反思自己,後來發現這只是借口。曾經的靈魂伴侶突然「爛掉了」,評論區充斥著「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這類聲音。

甜蜜坍塌的並非個例。近日,情侶博主Alfie與Angle的翻車,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了大面積評論。二人在2018年相遇,2024年領證,擁有高學歷和殷實家底的Alfie令人羨慕,也有不少人覺得Angle運氣好,能找到這樣的好丈夫。但濾鏡掩蓋之下,他們的完美人設被曝造假,其家人也可能涉嫌詐騙。

博主的銷號與翻車,打破了觀眾的幻想。但粉紅泡泡已經形成,浪漫焦慮不會立刻停止。即使再理智,觀眾也難以逃脫渴望「完美愛情」的巨大慣性。

(圖/@要來點炸雞嗎)

情侶博主們上演的浪漫橋段,從幸福感來源演變為一種對照的標準。網絡上的伴侶上可洗衣、下能做飯,包攬家務一條龍,即使加班回家也不忘給物件帶夜宵。而在現實中能夠復刻的伴侶寥寥無幾,「如果TA不這麽做,就代表著TA不愛我」,這種推論,反映了人們的心理落差。

其實,復刻所謂完美戀愛模式,不只是給親密關系中的對方設限,也限制了自己對愛情與愛的感知。

在不確定的年代,有一個明確的指標,總能讓人感到安心。如何衡量愛?愛情究竟是透過浪漫橋段被創造出來的,還是在生活的瑣碎中被確認的?這個問題,我們或許無法回答,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對愛的理解應該是多元化的。不確定或許會讓人恐慌,但也增加了愛的魅力。

無論是在網絡上圍觀甜甜的戀愛還是在現實中經營一段親密關系,我們無需嘲諷他人獲得愛的途徑。或許,在圍觀他人戀愛的同時,我們也在對「愛」這個詞進行個人化解構與再建構。

【論愛欲】
汪民安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7

出軌事件發生後,「鬼鬼祟祟的樹」在播客中讀了【羅伯奔尼撒戰爭史】的段落,以此表達她對背叛者的思考。她化用20世紀政治思想家、哲學家歐克肖特的話作為這期播客的結尾: 「這個世界在所有可能平行存在的世界中,就是一個最美好的世界。雖然這裏面有蟑螂,我仍會選擇熱愛它。」

我們能做的,是建立自身與愛的真實聯系,不要忘記自己在愛中的主體地位,期待幸福,享受幸福,同時思考幸福。

· END ·
作者丨帥芃蓮
編輯丨譚山山
校對丨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