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踏上了通往西藏的列車,加入邊防部隊。那些年在邊境線的經歷,塑造了我堅韌不拔的性格。
山高路遠,高原反應讓不少戰友受了不少罪,但我們都堅持了下來。那時候,每一封家書都很沈重,每一次站崗都像是與世隔絕。
1985年退伍回到陜西的老家,我發現雖然我已經離開了高原,但家裏的生活依舊艱苦。
退伍後,我本希望能找份穩定工作,可當兵學來的技能,在家鄉這個小村裏幾乎派不上用場。我只好回歸田間地頭,平時還得到處找些零工來做。
村裏的道路依舊泥濘,家裏的房子也顯得更加破舊。母親見我回來,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但眼角的皺紋告訴我,這幾年她一定經歷了許多我不知道的艱難。
她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薯仔粥,對我說:「文兒,你回來就好,家裏再苦,大家在一起,總能熬過去。」
我接過碗,心裏五味雜陳,這碗粥簡單而溫暖,卻重如千斤。
回到家的那天,天正蒙蒙亮。站在老家的門口,我看著那扇斑駁的木門,心裏竟然有些猶豫不決。
推門進去,看到的是一片破敗。屋頂的瓦片有幾處已經缺失,雨季一到,屋裏必定漏水。 我父親看到我,臉上帶著笑意,但那笑容掩蓋不了他眼中的疲憊。
他一瘸一拐地走過來,拍拍我的肩膀:「文兒,回來就好,家裏雖然苦點,但過日子總得有個頂梁柱。」
我點點頭,心裏卻是五味雜陳。 母親從廚房端出了早已準備好的早飯,是幾個玉米餅和一小碟鹹菜。
我坐下來,她一邊給我盛飯,一邊說:「你不在的這些年,村裏的變化不大,你大哥家的債務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你二姐也搬出去了,就指望著你回來能好些。」
吃著這簡單的飯菜,我深刻感受到家裏的窘迫。 飯後,我走到村頭,看著那些熟悉的田野和山丘,思緒萬千。
我知道,退伍後的生活不會有任何的輕松。這片土地,這個家,需要我去承擔更多。我拿起鋤頭,走向了田間。
我決定不管未來有多艱難,我都要在這片土地上,為這個家尋找一線希望。
那天下午,我剛從田裏回來,經過村邊的小路時,看到一個大嬸挑著沈重的擔子,步履蹣跚地往山上走。她的臉上露出明顯的疲憊,汗水順著額頭淌下。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輕聲問道:「大嬸,需要幫忙嗎?」
她停下來,看著我這身軍裝,有些遲疑,但很快就笑了:「小夥子,這擔子挺沈的,你一個人能行嗎?」
我笑著接過她的擔子,是有些重量,不過對於我這曾是士兵的人來說,這點重量還能應付。 我幫她將擔子背到家,她不停地感謝我,還邀請我進屋喝口水。
屋裏布置簡單,一壺開水放在桌上,她遞給我一杯,然後慈祥地說:「小夥子,看你穿的是軍裝,是不是剛從部隊回來?」
我點了點頭,告訴她我剛退伍不久。她聽後,目光裏帶著一絲敬意:「退伍軍人啊,辛苦了。我們這有個姑娘,聰明能幹,你如果沒急著回家,不妨去見見?」
我一聽,心裏有些好奇,也沒多想,就隨口答應了。 大嬸立刻帶著興奮的笑容,給那位姑娘的家裏打了電話。
沒一會兒,她高興地告訴我,對方同意了我們過去拜訪。走在去她家的路上,我心裏有些忐忑,不知道即將遇見的將是怎樣的一個人。
大嬸則一路上都在向我介紹那姑娘的情況,言語間滿是贊賞。 這一次的偶遇,未知的前方,卻讓我的心跳不已,感覺這條小路,可能會引領我走向一個全新的未來。
張小蘭家的院子裏,花草被打理得井井有條,一見到她,我就感覺到了一種特別的氛圍。
她的笑容簡單而真誠,和她第一次握手時,她的手掌粗糙,顯然是長年累月的勞作留下的痕跡。
我們坐在石凳上,她給我倒了一杯自家泡的野菊花茶,輕聲問道:「聽張大嬸說你是退伍軍人,回來後決定留在村裏?」
我點頭,心裏有點緊張,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張小蘭看出了我的拘謹,微笑著繼續說:「我知道,我這個要求可能讓很多人都覺得難以接受。」
她的眼神中有一種堅定,那是對生活的不易和對未來的堅持:「我只想找一個能接受我和我媽媽一起生活的人。如果你介意,我完全理解。」
這番話讓我有些感動,我急忙回應:「小蘭,我理解你。我的家也很簡單,我父母年紀也大了。我知道,照顧老人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
我頓了頓,看著她期待的目光,繼續說:「如果我們能走到一起,你的媽媽就是我的媽媽。我不會讓她們孤單。」
張小蘭的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後是釋然的笑容。她輕輕地點了點頭,那一刻,我感覺到了一種特別的聯系在我們之間悄然形成。
那天,我們在她家的小院裏聊了很久,從家庭到未來的夢想,從村裏的生活到外面的世界。
我發現,盡管我們來自相似的背景,但她的視野和堅韌讓我對她充滿了敬意。
我們的對話不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決定和張小蘭共同生活,對我來說,是一步重要的決策。我接受了她提出的條件,也明白這意味著不僅要與她攜手前行,還要與她的母親共同生活。
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也是一次對家庭責任的深刻體驗。
一天清晨,陽光照進張小蘭家的小院,我和她以及她的母親圍坐在木質的餐桌旁。
張小蘭的母親微笑著看著我,眼中滿是期待與歡迎。
她溫和地說:「文兒,從今以後,這裏就是你的家了。我們雖然簡樸,但會盡力讓你感到溫暖。」
我點了點頭,心中充滿了感激和責任感。
「阿姨,我會盡我所能,為這個家做出貢獻。」我回答。在這個小院裏,我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歸屬感。
接下來的幾天,我和張小蘭開始了我們的共同生活和工作。我們計劃在後山開辟一片地用於種植香菇。
這項工作很新,張小蘭已經有了一些基礎知識,而我也迫切想要學習新的技能。我們一起整理土地,購買種菌,每天都汗流浹背,看到那一片片新土地被開墾,心中有說不出的成就感。
有一天,張小蘭站在即將完成的香菇棚前,她的眼神中閃爍著堅定與希望。
「你看,這裏將是我們的未來。」她對我說,手指輕輕觸碰著還未完全架設好的木架。
我握住她的手,心中湧動著深深的承諾:「一起努力,一起成長。」
這是我們共同的夢想,也是我們即將走過的未來。從此,我知道,我的生活已經和這片土地、這個家緊密地繫結在了一起。
香菇養殖的起步並不容易。一開始,我們面臨了很多技術上的困難,如菌種的選擇、溫濕度的控制,還有如何有效防治病蟲害。
每一步都是新的挑戰,有時候連續幾天的努力看起來都要付諸東流。
記得有一次,由於溫度控制不當,我們的一批香菇菌袋全都發黴了,看著那些白色的黴斑,我和張小蘭都心如刀絞。
張小蘭看著我,眼中充滿歉意:「對不起,是我沒有控制好溫度。」
我搖搖頭,握住她的手:「這不是你的錯,我們都還在學習。我們會找到解決的辦法。」
我們沒有放棄,而是開始向其他成功的香菇養殖戶學習。每逢市集日,我們就去詢問經驗,購買書籍,甚至上網搜尋。
漸漸地,我們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自家條件的養殖方法。 經過不斷的試驗和改進,我們的香菇質素開始有了顯著提升。
收成的那天,我們將香菇攤在院子裏曬幹,那種成就感是我以前從未體驗過的。
村裏的鄰居也開始註意到我們的成果,他們贊嘆不已,甚至有幾家也來請教養殖的技巧。
「看,這就是我們的努力結果。」張小蘭指著一排排整齊的香菇說,她的臉上洋溢著自豪和喜悅。
我站在她身邊,看著這些香菇,心裏充滿了感激和希望。 我們不僅克服了技術難題,還逐步解決了資金問題。
起初投入的資金大部份來自我的退伍費和我們向親友借的一些小額貸款。
隨著銷量的增加,我們開始有了一些小小的盈余,這讓我們看到了光明,相信自己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
隨著我們的香菇業務逐漸站穩腳跟,村裏的氛圍也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以前,許多村民對我們養殖香菇的嘗試持懷疑態度,覺得這種高投入的事業在我們這樣的小村莊不可能成功。
當他們看到我們的香菇既美味又營養,逐漸開始轉變態度。
有一天,我和張小蘭在村頭的老槐樹下設定了一個小攤位,展示我們的香菇。村裏的人們圍過來,他們驚訝於香菇的品質和我們的努力。
一位鄰居阿姨說:「你們倆真是給我們村爭光啊,以前誰想到在這裏能種出這麽好的香菇!」
她的話讓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成功激發了村民們的信心。他們開始相信,即使在這片偏遠的土地上,只要有恒心和努力,也能創造出一片天地。
不久後,村裏的幾個家庭也開始嘗試養殖香菇,甚至還來向我們學習技術。
我和張小蘭也樂於分享我們的經驗,我們希望能幫助更多人改善生活。這種分享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傳遞。
我們透過實際行動改變了村裏人對傳統觀念的看法,證明了新方法也能帶來新希望。
我們成為了村裏的樣板,不只是在經濟上取得了成功,更在社會關系和文化觀念上促成了積極的變化。
張小蘭的母親和我的父母,他們的晚年得到了村裏人的尊重和關懷,這種改變讓我們深感家的溫暖和社區的力量。
這一切都證明,無論身處何地,只要有決心和創新,就能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現在,我和張小蘭在村裏的生活已經平靜而充實。每天,我們一起照看著香菇棚,看著那些由我們親手種植的香菇茁壯成長。
晚上,我們會坐在院子裏,看著天邊的星星,回憶過去的努力和挑戰。
張小蘭有時會靠在我的肩膀上,輕聲說:「你知道嗎,我從沒想過生活能這樣美好。」
我會握著她的手,心中充滿了感激:「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共同的堅持和理解。」
我們的經濟獨立給了我們自由,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家庭和傳統的新理解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
我們不僅是伴侶,也是事業夥伴,更是彼此生活中的支柱。家裏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我們的笑聲和愛。
這樣的日子,平淡中帶著溫馨……
圖片來源網絡,內容純屬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