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驟雨般的攻勢與暗藏的危機
1918年,德軍發動了被稱作「皇帝攻勢」的春季攻勢,試圖在美軍大規模參戰前取得決定性勝利。風暴突擊隊的戰術最初取得了一些成功,這種步兵閃電戰在當時頗為先進。
然而,隨著精銳老兵的傷亡,補充的新兵無法掌握作戰要領,常常將小股滲透演變成人海沖鋒,效果大打折扣。更令德軍士氣受挫的是,他們在繳獲的英軍物資中發現,英軍並非如宣傳中那樣物資匱乏,反而是德軍自身面臨著補給不足的困境,這動搖了士兵的信心,甚至出現了拒絕繼續前進的情況。
魯登道夫對此一無所知,直到4月5日進攻受阻,他才下令索姆河方向的德軍暫停休整,並將進攻矛頭轉向北部的利斯河,試圖摧毀英軍在鄧寇克的補給基地。
賭徒式的豪賭與最後的咆哮
4月9日,德軍第六集團軍向阿爾芒蒂耶爾發起攻擊,迅速擊潰了防守該地區的葡萄牙和比利時軍隊。英軍總司令黑格見狀,立即調遣援軍,法軍也派出部隊馳援。
雙方激戰至4月17日,英法聯軍終於擋住了德軍的攻勢。魯登道夫如同輸紅了眼的賭徒,決定孤註一擲。
他計劃在巴黎方向發動佯攻,吸引法軍回援,然後集中兵力擊潰亞眠和鄧寇克方向的英軍。
5月27日,德軍以密集的炮火轟擊法軍陣地,隨後突擊隊發起沖鋒,迅速突破法軍防線,推進至距離巴黎僅60公裏的馬恩河畔。魯登道夫一度修改計劃,決心攻占巴黎。
然而,法軍第十集團軍頑強抵抗,德軍也面臨補給困難,魯登道夫被迫下令休整,計劃重新部署兵力,夾擊蘭斯,進而攻占巴黎。但此時的德軍已是強弩之末,「暴風突擊隊」也損失殆盡。
7月14日,德軍再次發動攻勢,雖然擊潰了部份法軍和意大利軍隊,卻未能突破美軍的防線。7月15日,德軍在馬恩河畔形成一個小小的突出部,這成為了德意誌雄獅在一戰中的最後一次咆哮。面對物資充足的英法聯軍,德軍的攻勢再次無果而終。
協約國的反攻與德國的潰敗
8月8日,英法聯軍發動了被稱為「百日攻勢」的大規模反攻,德軍先前在「皇帝攻勢」中消耗了大量精銳力量,如今的部隊多是老弱殘兵,難以抵擋協約國的猛烈進攻。德軍防線迅速崩潰,魯登道夫意識到自己孤註一擲的「決定性攻勢」在擁有絕對實力的協約國面前不堪一擊,哀嘆這是「德國軍事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皇帝攻勢」持續了四個多月,協約國軍隊傷亡超過80萬,德軍傷亡60多萬。雖然德軍傷亡數碼略小,但協約國可以從美國及其殖民地獲得兵員補充,而德國損失的都是本國的人力。
兵員的匱乏成為了制約德國繼續作戰的關鍵因素。
「皇帝攻勢」的失敗標誌著戰爭形勢的逆轉。在協約國的持續進攻和1918年大流感疫情的雙重打擊下,德軍全線潰敗,同盟國也相繼投降。
11月11日,德國正式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然而,凡爾賽和約的簽訂並未帶來真正的和平,反而埋下了新的沖突的種子。苛刻的條款既沒有徹底削弱德國,也沒有安撫德國人民,反而激起了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為日後納粹黨的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一戰的結束並非和平的到來,而僅僅是另一場更大規模災難的序幕。歷史的教訓警示我們,真正的和平不僅需要戰爭的結束,更需要公正的和約和戰後重建,以及對戰爭根源的深刻反思。
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