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抗戰勝利前,為何巔峰兵力40萬的國軍王牌九戰區,卻淪為三流戰區

2024-08-15軍事

1945年,為了適應反攻需求,國軍也對部隊進行了擴軍,從抗戰初期的200萬人,擴軍到124個軍總兵力達到了600余萬人。而且對於各大戰區,老蔣也進行了各種調整。當時胡宗南的第一戰區,以60萬總兵力傲居榜首,而曾經國軍精銳得雲集的最強戰區——第九戰區卻已經淪落到僅剩11萬人的三流戰區,讓人唏噓不已。

要知道,抗戰期間國軍「九大戰區殲敵排名,王牌九戰區戰績獨占五成」。

那麽是什麽原因,導致曾經國軍榮耀的第九戰區,從王牌墮落成三流戰區呢?

九戰區的靈魂人物薛嶽(劇照)

國軍王牌九戰區,榮耀興衰

國軍的戰區是從1937年7月全面抗戰開始後,老蔣根據每一個戰區的特點進行劃分的。

以1937年為例,該年度一共有8個戰區。到了1938年,武漢會戰前後,抗戰進入階段之後,為了遏制日軍在華北的攻勢,1938年3月,軍委會決定成立第九戰區。當時第九戰區還是軍委會直屬戰區,由陳誠擔任司令官, 代理長官是該戰區第1兵團司令官薛嶽,九戰區的防禦的地區是

「贛北、贛西、鄂南和整個湖南省,守衛平漢和湘桂鐵路」

主要起到防衛重慶、扼守華中門戶的重任,在所有戰區中,第九戰區的防禦面和對日接觸防禦圈都是最大的。

抗戰時期的各大在戰區

一旦第九戰區失守,日軍可以長驅從湖南南下兩廣,往西可以進攻重慶的國民政府陪都所在地,往東可以孤立第三和四戰區。

因為地區特殊的區位條件讓第九戰區一直都是日軍最想要消滅的戰區。

當時日軍有多重視第九戰區?

其精銳的王牌11軍成立的目的就是要攻克重慶,而作戰的首要目標就是拿下第九戰區

當然,雙方也深知九戰區對於戰局的重要性,國軍自然也是要對其進行極致的加強!

九戰區的王牌部隊74軍

1939年,第一次長沙會戰期間。

當時國軍第九戰區的兵力為30萬人,所轄部隊為

「滇軍第1集團軍(盧漢),所轄孫渡58軍、安恩溥第60軍。中央軍第15集團軍(關麟征),所轄陳沛第37軍、張耀明第52軍,夏楚中第79軍,贛北的羅卓英第19集團軍,所轄宋肯堂32軍,劉多荃第49軍,商震之20集團軍,所轄周福成53軍、陳烈之54軍以及周祥初84軍,楊森的27集團軍,所轄20軍,王陵基第30集團軍,所轄韓全樸72軍、夏首勛78軍,戰區總部直轄5個軍,分別是歐震第4軍、李玉堂第8軍、李覺70軍、彭位仁第73軍和王耀武第74軍」

合計5個集團軍,18個軍。

第一次長沙會戰中的羅卓英19集團軍

這裏面的部隊也皆是當時國軍最一流的部隊。

5個集團軍裏面,有3個是老蔣最精銳的中央軍,其中第52、54、74和79皆是一等主力軍,國軍10大王牌軍裏面就占了2個(52和74),前不久52軍還在台兒莊暴揍日軍,取得台兒莊大捷。第4軍是薛嶽的起家部隊,60軍一直是滇軍的驕傲,全法械裝備,比中央軍的裝備還豪華。

哪怕最弱的川軍第27和30集團軍也是在標準之上,當時該集團軍(2個軍)所轄裝備為

「14753支,輕機槍962挺,重機槍235挺,迫擊炮110門」

隸屬於九戰區的川軍部隊

到了1491年,第三次長沙會戰時期,第九戰區也迎來了自己的巔峰時刻!

1941年12月,第九戰區總兵力達到了40萬人,其中正規軍30多萬人,遊擊部隊(含湘鄂贛邊區挺進軍在內)5萬多人,部隊所轄為:

羅卓英(同時兼任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第19集團軍(2個縱隊,一個預備師)、楊森27集團軍(20、58軍)、王陵基30集團軍(72、78軍),以及戰區直屬的機動軍,第4、10、26、37、73、74、79和99軍,合計12個軍。

這個配置和1939年相比表面上看並沒有多大差距,番號大致相同,但內在差別很大。

王牌74軍在作戰中

比如74軍被升格為軍委會四大攻擊軍,全蘇械裝備,對上日軍一個師團不成問題。事實上不僅74軍,其他幾個軍戰力也都不錯,在1941年8月,阿南惟幾對長沙第九戰區部隊進行評價

「上述各軍中,戰鬥力為甲等或接近甲等的為第4,10、37,74等軍,特別是第74軍」

事實上在三次長沙會戰中,這幾個軍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第10軍此戰之後被稱為泰山軍,74軍也獲得了抗日鐵軍的稱號,一戰直接殲敵數萬。

而此戰之後,第九戰區也順理成章成為國軍硬實力最強的戰區。

國軍王牌的泰山軍——第10軍(劇照)

所謂盛極而衰,在長沙會戰之後,第九戰區所部也開始走下巔峰

1942年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之後,第九戰區的部隊開始被抽調出去,到了1945年1月,也就是剛結束第四次長沙會戰所屬的「豫湘桂戰役」,第九戰區也迎來了自己最虛弱,也不願提及的時刻。

根據軍委會的部署,當時第九戰區所轄部隊為

「第4、58、72、99、新3軍,一共才5個軍的編制,總兵力也從巔峰的將近40萬,下滑到僅剩11萬。」

而且經過第四次長沙會戰慘敗的影響,各軍都是在舔犢傷口,每一個軍缺額都很大。王牌第4軍損失慘重,軍長都讓老蔣給斃了,第99軍在衡陽戰役中同樣損失慘重,而唯一能支撐起該戰區戰鬥力的竟然是兩個滇軍部隊——第58和新3軍。

此時的第九戰區戰力之寒酸,也讓人唏噓不已。

長沙會戰損失慘重的國軍精銳

第九戰區為何由勝轉衰

從1938年成立戰區,再到1942年左右的巔峰,再到1945年的衰敗。

在雨田君來說,第九戰區的由盛轉衰,其實還是因為戰場和戰局的需要。

第九戰區,以防禦日軍正面進攻而成立,自然也是因為任務變化而變化的隨時變化。

巔峰時期的九戰區作戰序列

前期的第九戰區,為何這麽強?

主要還是因為在1939-1941年這段時間日軍對華作戰任務的轉變,從1939年開始,日軍已經安於武漢會戰之後的現狀,他們在華的機動部隊僅僅是一個11軍,而11軍的駐地是武漢,當時武漢是日軍生命線「平漢鐵路」的重要隘口,而對於武漢威脅最大的無疑就是國軍的第九戰區。

因此日軍在1939年開始,先後發動了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高安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和第三次長沙會戰,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消滅第九戰區的主力部隊,註意這裏是消滅而非占領。這也是為何每次日軍的作戰都是2周左右的彈藥量儲備,目的就是要對國軍九戰區主力進行零敲碎打的攻勢,是要削弱第九戰區。

所以老蔣為了保障對武漢的戰略威脅,自然也要保證九戰區的兵力和裝備水平,也將大量戰力調往第九戰區。

日軍瘋狂進攻第九戰區

而想到這點,我們也就為何能了解九戰區,在第三次長沙會戰後削弱了。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結束後,因為日軍在太平洋戰和中國戰場兩線作戰,大量精銳也調到了太平洋去和美軍硬剛,導致在華的日軍兵力是一削再削,以1942-1944年末為例,日軍在華兵力僅為65萬人,為階段新低,日軍在華其實是屬於守勢……

那這又和第九戰區被削弱有什麽關系?

日軍部隊在進入相持階段後,主要以維持治安為主

首先,在豫湘桂戰役之前,因為日軍已經放棄對九戰區的攻勢,也讓第九戰區無須在配備這麽多的國軍精銳,這也導致了大量精銳被調離九戰區的序列,去支援其他戰區。比如鄂西會戰,74、79和99軍就被劃歸6戰區,到了湘贛會戰期間,第73、74、100、26等軍也被劃歸顧祝同第三戰區,而且在湘贛戰役結束後,這4個支援的軍大部份被劃歸王耀武指揮,隸屬於軍委會,脫離九戰區轄制。

而在更早之前,關麟征的第15集團軍因為日軍威脅滇南,也被老蔣派去雲南前線,而該集團軍所轄兩大王牌第52和54軍,自然也被調走……

所以九戰區削弱的第一個原因就是:精銳部隊,被調去支援其他戰區。

鄂西會戰加入第六戰區的74軍

其次,在豫湘桂會戰的時候,第一和第九戰區是日軍重點攻略的戰區,長衡會戰(主要針對九戰區)日軍就聚集了36萬精銳,是第三次長沙會戰的3倍,在這次戰役中日軍一改以往2周的攻擊時間,而是準備了半年的彈藥量。

在衡山勇強大的攻勢之下,第九戰區損失慘重,長沙失守,僅存的精銳的第4、20軍被重創,王陵基之72和78軍在贛北被擊潰,孫渡的第一集團軍同樣損失慘重,衡陽城下,第九戰區壓箱底的王牌「泰山軍」更是全軍覆滅。

故而,九戰區衰弱得到第二個原因,則是「豫湘桂」戰役慘遭重創。

日軍拿下長沙繳獲的第四軍裝備

按理說,豫湘桂戰役之後,作為一個戰區老蔣肯定會對其進行補充,可戰役之後老蔣僅僅給其保留5個軍11萬人的編制,還在於1945年國際情勢的轉變,當時盟軍對日總攻在即,大量的精銳部隊除了在滇西和緬甸的遠征軍之外,關內的國軍精銳編成了四大方面軍(攻擊部隊),作為對日反攻的主力,其中在湖南和江西方向的正巧是王耀武的第四方面軍。

而因為方面軍的存在,第九戰區的地位就很尷尬,從原來的主力進攻地位編成了從屬的警備治安職能,失去了野戰地位的九戰區,自然也是落魄的鳳凰……

這也就是九戰區衰落的第三個原因:戰略身份的轉變,讓其咖位從野戰作戰單位變成了警備區

1945年湘西會戰隸屬於第四方面軍的74軍

總的來說,第三戰區因為日軍重點進攻得到加強,同樣也是因為對日作戰任務的變化從巔峰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