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華語智庫:烏戰十字路口,歐洲需警惕美挑動歐俄廝殺

2024-04-15國際

作者:葉誌雄(華語智庫高級研究員、原新華社高級記者、常駐聯合國首任記者)

自從法國總統馬克龍2月26日發表「派兵(支烏)」說將近兩個月來,北約成員國表態不一,各階層人士解讀不同。法俄關系更趨緊張,戰場形勢更為嚴峻,美國試圖挑動歐俄廝殺,而希望停戰議和之聲再起。兩年多的烏戰處於十字路口。

事關烏戰前景乃至世界走向,不能不引起國際社會嚴重關切。

一、語出驚人,卻雲山霧罩。

所謂「派兵」,究竟是即將宣布派兵(即「宣戰」),還是並不正式宣布但實際上全力參戰(即「不宣而戰」),或是繼續目前「公開的秘密」方式但加碼介入(包括給予更先進武器裝備、更直接情報指引和指揮、更大規模境內外培訓和更成建制地派遣「顧問」和「僱用軍」?一切都不清楚。

「派兵「行動將由北約正式決定,還是各成員國自行決定,或者僅指法國本身?當時馬克龍講話倒有所透露,他說與會20多國「沒有共識」。

馬克龍原話是「不排除……派兵……可能性」。這究竟是有足夠實施準備且迫在眉睫的決策,還是僅僅屬於深謀遠慮的選擇性考慮?3月14日,馬克龍對法國電視台說,「法國視俄為對手,不是敵人」,也沒有處於「戰爭狀態」。次日,他在法德波三國柏林峰會時又說,「也許未來某個時刻,法國將不得不采取某種行動對抗俄羅斯。」

二、撲朔迷離,解讀不一。

借用網上用語,一些「吃瓜群眾」為「歐洲馬哥」點贊,以為此說是奇招絕招,似乎法國大有「挑頭」之勢,一時間提升了話語權和影響力,弄得白宮灰頭土臉!

認真觀察烏戰的人士則指出,2022年烏戰前夕,2月7日馬克龍曾親赴莫斯科設法調解。2月24日沖突爆發後,6月4日他又呼籲「絕不能羞辱俄羅斯」,以便「透過外交手段尋求出口。」他們還臆測馬克龍怎樣「從溫和派轉為鷹派」,是否因法國近來在非洲有點「失勢」而遷怒俄羅斯!

對烏戰以及美俄關系和歐俄關系有更多了解的人士,則深感擔憂。近兩個月來,俄烏雙方顯著增加了決戰的迫切性,戰場更為慘烈,雙方傷亡和損失更為慘重,歐俄關系更為惡化,勢必雙輸的「歐俄廝殺」陰雲密布。唯有美國白宮松了一口氣,彈冠相慶。

三、「美規歐隨」不是真正戰略自主。

時至今日,恐怕天下人都已明白:烏戰是美國策劃和煽動的,是為了維護其世界霸權、打趴俄羅斯同時削弱和進一步操控歐洲而進行的代理人戰爭。然而事與願違,拜登政府陷入了烏戰力不從心、加沙戰火外溢、兩難的亞太布局反噬以及競選連任壓力難扛的「四面」楚歌之中。這時有人挺身接過爛攤子,慣於「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的美國戰爭瘟神豈不樂在其中,反正「風箏線」在自己手裏。

不排除馬克龍確有借此推進歐洲戰略自主的想法,但或許只是法式浪漫。歐洲戰略自主當然是要實作歐洲大事歐洲管,歐洲必須有充分話語權、主導權甚至決策權。然而,從二戰後至今的種種事實看,歐洲戰略自主的真諦或者說本質含義,應該是擺脫美國對歐洲(包括歐盟)的操控利用,一切決策與行動必須以符合和維護自身核心利益為出發點的和落腳點。借用中國「蕭規曹隨」的典故,如果烏戰按照美國定下的版本打下去,豈不是「美規歐隨」。

四、「美規歐隨」勢必淪為「代理」。

早在75年前(1949年),二戰後獨霸的美國就設定了操控歐洲應對蘇聯的「代理」,也就是北約。如今透過兩年多的烏戰,美國又把馬克龍2019年11月宣告「腦死亡」的北約啟用了。美國不少支烏舉措都是透過北約統籌協調的。北約就是「總代理」。即便法國再想「挑頭」,充其量就是「二級代理」,君不見法新社4月11日報道,法國海軍的馬勒泰爾將軍宣布:「戴高樂」號航母首次接受北約(海軍打擊與支援部隊參謀部)指揮,(4月26日至5月10日)在地中海執行15天的任務。這位將軍不忘補充一句安慰話:「法國可以隨時收回指揮權」!至於被馬克龍稱為「沖突現場」的烏克蘭,便只能是「基層代理」,也就是最倒黴的棋子。北約全球化加上美國拼湊的小圈子做二級代理,這可能成為美國代理人戰爭的新模式。

五、潘朵拉魔盒千萬不能開啟。

面對美國絕殺的架勢,俄方宣布已將對烏「特別軍事行動」視為事關國家存亡的「戰爭」。在戰場上,俄軍以更先進的武器對烏全境(包括基輔、敖德薩和哈爾科夫)發動空前猛烈的地面或空中打擊。對英美波等所謂「僱用軍」及其運入烏境的先進武器裝備,俄軍也堅決定點殲滅。陷於被動退守的烏方則拼死一搏。不僅用導彈和無人機襲擊與俄邊境地區,而且深入俄境千裏之遙,打擊俄能源等基礎設施乃至軍事基地。俄方還譴責烏方策劃了3月22日對莫斯科州某音樂廳的恐怖屠殺,以及4月7日對紮博羅熱核電廠的3次襲擊。面對彈藥和兵員迅速枯竭,美方承諾的600億美元撥款又因美國兩黨惡鬥而受阻,近日烏總統澤連斯基已改變口風,說他支持所謂「派兵」說。

「派兵」說出爐時,美防長柯士甸頗為口緊,僅僅回應一個「不」字。4月2日國務卿布林肯則交了底:「美軍士兵不會(正式)出現在烏戰場,哪怕一個也不會,因為同俄直接沖突不符合美國利益。」隨後,他投擲陰險的「糖衣炮彈」:「烏克蘭將成為北約一員!」解讀一下就是:歐洲將有義務為烏克蘭同俄羅斯廝殺,烏克蘭有了入約「餡餅」更該打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而美國是坐收漁利不會被拖下水的!

次日,「總代理」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北約外長會議上宣稱:「北約已做好同俄打10年戰爭的準備」。他還宣布將設立為期5年的1,000億歐元「援烏基金」。不過德國外長貝爾伯克立刻指出「玩弄數碼遊戲毫無意義」!

近來已出現將烏戰從「持久戰」和「消耗戰」變成「長期戰」和「磨研戰」的說法,也就是不絕殺俄羅斯決不罷休。美西決策者可能沖昏頭腦,以為這是妥妥的上上策。其實戰爭升級到失控便是開啟潘朵拉魔盒。普京總統早就說過:「俄羅斯沒有了,還要這個世界做什麽!」

六、歐洲極需走出戰略迷茫。

歐洲(包括歐盟)所以自覺不自覺接受美國操控利用甚至背後捅刀的套路,關鍵在於被華盛頓炮製的「俄羅斯威脅論」所迷惑。看來,追本溯源,歐洲(包括歐盟)首先需要澄清至少9個重要認知,走出戰略迷茫,實作真正的戰略自主,烏戰才有曙光,歐洲也才有團結自強繁榮振興的希望。

(1)北約絕非防禦性組織。從1946年美國駐蘇聯代辦凱南出爐「和平演變」論,到1949年北約成立,美國推進霸權就有了軟硬兩手。蘇聯為了應對北約才在1955年組成「華約」。可見北約從一開始就不是防禦性的。

(2)華約解散,北約就沒有存在理由。1991年美國實作所謂對蘇「不戰而勝」,蘇聯解體,華約解散,美國卻維持和加強北約。這充分表明,美國打算透過北約繼續操控和利用歐洲,繼續打擊俄羅斯,確保俄沒有翻身之日。

(3)美國違背北約絕不東擴的承諾。有關備忘錄顯示,1990年美國國務卿貝克曾向蘇聯領導人戈巴卓夫承諾:「如果北約可在德國保持駐軍,北約將不會東擴一英寸!」實際上,連同前不久前芬蘭和瑞典入約,北約已6次東擴,成員已從12國擴大為32國。

(4)俄羅斯想「融入西方」反而受辱。俄羅斯一度加入西方七大工業國組織組成G8,但美國並沒有因為沒有意識形態障礙而放過俄羅斯,反而使之形同擺設受盡淩辱。

(5)克里米亞「回歸」,起因是美國在烏策劃橙色革命,尤其是2014年2月透過「廣場革命」推翻亞努科維奇政權。3月,俄方才支持並實作克里米亞「回歸」。

(6)賊喊捉賊是美國一貫手法。美國煽動烏克蘭要求入約,把大炮架到俄羅斯家門口,迫使俄方不得不采取行動。於是,美國不顧前因後果和歷史糾葛,立即定性俄為「侵略者」,然後策動「諸侯」齊出討伐。美國這種既霸道又虛偽的把戲,在世界各地是屢見不鮮的。

(7)沖突之初,美國阻止烏克蘭及時達成和平協定,出面的是據稱美國親密盟友英國當時的首相莊遜。

(8)俄羅斯要「進攻北約」是天方夜譚。今年3月28日,普京指出:去年北約軍費開支達8,116億美元,俄方僅720億,「難道我們打算在這種差距下想同北約開戰嗎?簡直是無稽之談!」

(9)美國「核保護傘」靠不住。歐洲對北約難割難舍無非是迷信北約第五條所謂「集體防禦」義務的條款,也就是美國透過北約給歐洲提供所謂「核保護傘」。其實第五條規定的「集體防禦」措施只有含糊的一句話:被攻擊一方將「與其他各方協同采取認為必要的行動」。而且75年來,美國對盟友背信棄義、無用則棄甚至背後捅刀的事例還少嗎?何來奢談「美國核保護傘」!

然而美國卻一直以此為操控盟國的緊箍咒。早在1963年1月,堅尼地總統就擺出恩人架勢,質問為何美國在歐的戰爭儲備足夠90天,而歐洲本身卻僅夠3天!不久前,特朗普競選再任的講話中,更對北約盟友發出聳人聽聞的警告:「樂見俄羅斯欺負防費不達標(GDP 2%)的北約成員國!」

七、機不可失,歐洲應自主止戰促和。

目前,烏戰直接雙方和有關各方都感到極大壓力,主張停戰議和之聲再起。根據塔斯社4月8日報道,意大利副外長齊列利在執政黨某會議上強調與俄對話的必要性。他說:「要是當初我們(北約)對俄采取另一種政策,烏戰本來有可能避免。」,「意大利從未談論過與俄開戰。」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早在二月初就尖銳批評,歐盟某些決策不是遵循歐洲利益,而是美國利益!他認為六月歐洲議會選舉應解決這個問題。連「總代理」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4月初接受BBC采訪時都無奈表示,「烏克蘭可能不得不妥協,最終由烏決定。」

4月1日,法國外長塞茹爾內訪華,李強總理會見時贊揚法國獨立自主的傳統,並強調反對陣營對抗的重要性。4月3日,法防長勒科爾尼主動打電話給俄防長紹伊古,長談100分鐘。這是2022年10月23日以來,法方恢復同俄方對話。

早在1966年法國將北約總部趕出巴黎,並結束其軍事指揮機構時,戴高樂總統有一句發人深省的話:「美國總統真的準備為巴黎而犧牲紐約嗎?」人們應該溫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