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加沙的亂葬崗,迫使美國和以色列改變幕後交易?

2024-04-26國際

至少四個亂葬坑,超過300具屍體,包括婦女、兒童和傷患。許多屍體手腳被綁,無法判斷是被處決還是活埋。4月21日以來,加沙本地醫療部門及國際人道工作者,在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的納賽爾醫院庭院內,發現了大規模的「集中處決墳墓」。伊斯蘭合作組織(OIC)稱,這是「可怕的屠殺」。

以色列陸軍發言人肖沙尼辯稱,這些亂葬坑是「加沙人幾個月前挖的」。但目前已確認的遇難者大多是2024年2月以色列國防軍襲擊納賽爾醫院後的失聯人員。4月7日,作為對襲擊人道援助車隊、造成美國籍人道工作者遇難的「彌補措施」之一,以色列軍隊暫時撤出了該市。

4月24日,美國政府終於就亂葬坑事件表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會見記者時表示,美方要求「一個答案」,希望看到徹底、透明的調查。就在這一天,更多的亂葬坑在加沙走廊另一家被以色列國防軍占領的醫院希法醫院被發現。

不過,分析人士多認為,即使亂葬坑事件被確認為以色列國防軍所為,也不會影響美國政府對以色列的支持。4月中旬,美國媒體傳出美國國務院將對以色列國防軍的一支部隊實施制裁,但「靴子」遲遲沒有落地。而據美國國務院內部人士披露,確認這支以色列部隊「嚴重違反人權」的報告,早在去年12月就已經呈報給了國務卿布林肯。

4月20日,以色列死海附近,民眾圍觀被攔截的伊朗彈道導彈部件。圖/視覺中國

懸而未決的制裁

某種程度上,加沙走廊出現亂葬坑,並不令人意外。2008年以色列國防軍上一次在加沙走廊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之後,聯合國報告即指出以軍在當地犯下任意屠殺平民等戰爭罪。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長格維爾近日也曾公開表示,處決巴勒斯坦囚犯是解決監獄擁擠問題的「正確方案」。

半島電視台的數據顯示,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以色列已在加沙走廊逮捕了5000多名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西岸地區逮捕7000多名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公設辯護人辦公室2月就報告稱,以色列監獄的人均空間已不足三平方米,人權狀況達到前所未有的糟糕程度。

這還不包括國際媒體廣泛報道的被以色列軍隊「任意拘留」的巴勒斯坦平民。由猶太教極端正統派信徒組成的以色列國防軍內紮·耶胡達營,是受到相關控訴最多的部隊之一。以色列人權組織Yesh Din統計的司法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每5名因傷害巴勒斯坦平民而在以色列本國被定罪的國防軍官兵中,就有1名來自內紮·耶胡達營,其定罪率穩居以軍各部隊之首。

但直到一名巴勒斯坦裔美國公民2022年在約旦河西岸被內紮·耶胡達營施以酷刑並身亡後,這支部隊的罪行才得到美國政府的註意。美軍內部人士對媒體透露,2023年12月,有關罪行報告及對內紮·耶胡達營采取制裁措施的方案,就已經完成並呈報給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從那時起,它們就一直放在他的公事包裏。」

然而,直到最近,布林肯才開始考慮實施制裁。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對此明確表示反對:雖然制裁看似指向約旦河西岸過往的罪行,但內紮·耶胡達營是目前在加沙走廊最活躍的以色列部隊之一。【耶路撒冷郵報】報道稱,該部有「數千人」在加沙走廊各個地區行動,還有超過兩千名信徒遞交了參軍申請。在最新民調顯示以色列政府的不信任率高達85%的背景下,這支「忠誠的部隊」是以軍下一階段進入拉法的關鍵力量。

有分析認為,美方此時開始考慮首次對以色列國防軍實施制裁,並非和內塔尼亞胡政府「決裂」,而是為了平衡自伊朗4月13日襲擊以色列以來,美國新制定的一系列支持以色列的政策。這包括兩黨在眾議院聯手透過264億美元的以色列援助法案、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否決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正式成員國的決議草案,以及美國推動七大工業國組織及歐盟共同升級對伊朗的制裁措施。

這些舉動遭到了巴勒斯坦政府的明確抗議,在美國的盟友內部也引發了爭議。比利時外交部長拉赫比蔔表示,升級對伊朗的制裁應當和對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的非法定居者實施制裁同時進行,「以免變成雙重標準」。她還指出,僅僅對定居者進行制裁是不充分的,還要「制裁那些保護定居者的人」。愛爾蘭和西班牙則提出一項正式的共同提議,呼籲歐盟重新審查和以色列的貿易協定。

在此背景下,史上首次對以色列國防軍實施制裁,成為拜登政府安撫盟友及巴勒斯坦政府的政策工具。與此相配合,布林肯還表示,美國正在調查以色列在加沙走廊可能存在的危害人類罪行。而拜登在抨擊美國國內高校聲援巴勒斯坦的和平示威運動是「反猶主義」之後,和指責加沙局勢是「種族滅絕」的民主黨進步派議員們進行了交流。

對以色列而言,美國方面言辭上的施壓並無新意,對非法定居者的制裁也是早已有之,並未影響定居點繼續擴張。內塔尼亞胡以及以色列各高級官員對制裁內紮·耶胡達營表示強烈反對,根本原因在於,只有這項政策真的可能影響以軍在加沙走廊的行動。內紮·耶胡達營的資金、營運,與來自美國的捐贈及軍事培訓支持密切相關。

4月21日,在加沙走廊南部城市拉法,人們聚集在以色列襲擊過後的廢墟上。圖/視覺中國

更重要的是,如果拜登政府終於開始考慮一些可能真的會影響以軍地面軍事行動的政策,這是否意味著他可能聽從歐洲盟友的建議,以制裁和武器斷供威脅以色列不得進入聚集著加沙約半數人口的南部重鎮拉法?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鮑萊耳已經明確表示,歐盟正在「以一切可能的方式」要求以色列遠離拉法。他說,所有歐盟成員國都堅持這一政策,並將以色列軍隊進入拉法的後果稱為「屠殺」。

另一邊,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哈加利已經透露,軍方「已批準了戰爭的後續步驟」。以色列【國土報】專欄作家阿基瓦·埃爾達爾分析稱,軍方高級將領近日紛紛辭職,也很可能是因為內塔尼亞胡決定「不要很快結束加沙戰爭」。

據【以色列時報】4月22日報道,以色列國防軍中央司令部司令耶胡達·霍士已申請今年8月離職並退役。當天早些時候,國防軍軍事情報局局長阿海龍·哈利瓦也宣布辭職。兩人均表示,自己應當為2023年10月7日以色列遭到哈馬斯武裝分子襲擊的事件負責。

以色列媒體則認為,真正應當為此負責的是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軍方將領辭職的真正原因和以軍下一步的行動計劃相關,也顯示出以軍內部對於是否進入拉法、是否在加沙走廊維持軍事存在,產生了較大的分歧。內塔尼亞胡近日在內閣會議上公開指責國防部長加蘭特「泄密」,進一步將內部矛盾公開化。

4月22日,以軍繼續對拉法進行空襲,造成16名兒童和6名婦女遇難。這些跡象都顯示出,以色列國防軍對拉法展開進攻,只是時間問題。

身處以色列和歐洲之間,美國政府下一步的行動備受國際社會關註。【耶路撒冷郵報】援引訊息人士的話說,美以之間近期曾有計劃,用美國不阻攔以色列進入拉法,交換以色列不攻擊伊朗。

雖然可能性不高,但外界依然期待納賽爾醫院的亂葬坑可能迫使美國和以色列的幕後交易發生改變。「如果美國準備以這種公然的方式免除以色列的罪行,那麽它就會向世界發出一個資訊:即使在最可怕的情況下,地緣政治也優先於法律和道德。」普林斯頓大學榮休教授、著名國際法學家李察·福爾克指出。

以伊沖突繼續迴圈升級?

決定美國和以色列的「拉法交易」的另一個因素,是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4月1日以色列空襲伊朗駐敘利亞領事館以來,以色列和伊朗的沖突局勢,代替加沙危機,成為國際社會關註的焦點。

但隨著各方迅速對局勢升級「踩剎車」,加沙走廊發現的大規模亂葬坑、以色列軍方及非法定居者在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領土的暴力襲擊,讓以色列重新遭受來自國際社會的全面壓力,也讓以軍的下一步戰略變得撲朔迷離起來。近日,從德黑蘭到華盛頓的相關高層都開始思考同一個問題:4月19日伊朗遭遇的襲擊,到底是不是以色列的「報復」?

襲擊發生後,有美國高級官員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這就是以色列對伊朗4月13日攻擊的反應,而且「到此為止」。然而,專業媒體「中東之眼」22日援引另一位美方高級官員的訊息稱,以色列官員已向美方通報,他們對伊朗的回應在4月22日到30日的以色列逾越節假期之後才會作出。

4月21日,加沙走廊南部汗尤尼斯,衛生工作者在納賽爾醫院挖掘被埋的巴勒斯坦民眾屍體。 圖/視覺中國

襲擊的規模和通報流程,似乎能證明這只是一次「試探」。4月1日,以色列對伊朗駐敘利亞大馬士革領事館附屬建築發動空襲,造成多名伊斯蘭革命衛隊高級軍官傷亡。4月13日,伊朗動用約170架無人機、數十枚巡航導彈及約120枚彈道導彈,對以色列本土發動大規模襲擊,主要目標指向與4月1日空襲相關的多個軍事基地。

4月19日,美國高級官員確認,以色列襲擊了伊朗境內。該官員同時強調,襲擊針對的目標並非伊朗核設施,且以色列在4月18日提前向美方通報了報復計劃。據伊朗官方媒體訊息,4月19日的所謂「襲擊」只是伊朗核工業重鎮伊斯法罕等地的幾起小型無人機事件,且這些無人機遭到了攔截。此外,這次襲擊沒有人員傷亡報告,損害結果只是「幾棟辦公樓的窗戶被打破」。也沒有政府或團體宣稱對事件負責。伊朗外交部長阿蔔杜拉希揚形容道,這些武器仿佛「兒童玩具」。

「這次襲擊沒有任何軍事和戰略價值,沒有造成任何破壞,也沒有造成重大影響。」德黑蘭大學國際關系教授阿博法茲爾·巴紮爾甘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你可以註意到,當伊朗4月13日襲擊以色列時,以色列人都躲進了避難所,而4月19日的事情發生時,伊朗社會一切如常。」

「所以不要認為這種事情需要伊朗作出回應。與伊朗此前對以色列的大規模報復性攻擊相比,這次襲擊算不了什麽。」巴紮爾甘補充道。

另一方面,意大利外交部長塔亞尼4月19日在七大工業國組織外長會期間告訴記者,以色列只是在「最後一刻」才向美國通報了這次襲擊事件。此前,分析人士多認為,伊朗4月13日襲擊以色列是一場「透過秘密渠道精心協調過的」的行動,並且提前72小時通知伊拉克、約旦等周邊國家政府。襲擊發生後,以色列政府也對美方承諾,如果對伊朗發動報復行動,將提前向美國及其他阿拉伯國家通報。

那麽,等到猶太教節日逾越節結束,以色列真正的報復究竟是什麽?以色列戰時內閣在4月13日襲擊發生後多次召開長達3小時以上的閉門會議,激烈討論對伊朗襲擊的報復方案。有以色列官員對媒體透露,一些大規模軍事行動計劃已被擺上桌面,但並未得到透過。美國總統拜登則在第一時間明確告訴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美方不支持任何對伊朗的軍事反擊計劃。

美國昆西研究所執行副總裁泰利塔·帕西指出,拜登對以色列的施壓只是「在大的戰略失敗中取得的戰術勝利」,因為美方未能阻止中東地區走向戰爭邊緣。帕西對【中國新聞周刊】預測,為了用中東緊張局勢和美方進行「戰略交易」,以色列將試圖維持和伊朗的較低強度的沖突狀態。

從目前態勢看,下一階段沖突可能並不包括以色列對伊朗的大規模襲擊。美方已經要求以色列不要針對民用目標及核設施,這和伊朗13日襲擊時沒有針對以色列民用目標及核設施一樣。以色列方面稱,其報復範圍會「有所限制」,主要是「小範圍和有限的打擊」。

此外,伊朗核安全部隊負責人塔拉布警告,如果以色列攻擊伊朗核設施,伊朗可能改變核戰略,並打擊以色列的核設施。塔拉布表示,伊朗已確定了以色列所有核設施的位置,並掌握了攻擊所需的必要資訊。

巴紮爾甘認為,下一階段,以色列最可能的行動方案是加強攻擊「伊朗的代理人組織」,一方面對內宣傳「報復成功」,一方面在避免以伊直接開戰的情況下維持「復雜局勢」。

值得註意的是,4月19日伊朗遇襲的同時,敘利亞、伊拉克境內的一些親伊朗武裝團體亦遭到來自以色列方向的空襲。隨後,伊拉克民兵武裝對美軍敘利亞基地進行了火箭彈襲擊。今年2月,此類襲擊被伊朗方面叫停。如今襲擊恢復,似乎意味著以色列的策略獲得了階段性成功。

以色列還可能以打擊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為借口,升級對鄰國黎巴嫩的軍事打擊。據半島電視台統計,2023年10月7日到2024年3月,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向以色列境內發動攻擊超過700次,造成17名以色列士兵及5名平民死亡。

與此同時,以色列國防軍以「打擊真主黨武裝」名義對黎巴嫩的跨境襲擊將近4000次,造成357人死亡。近百名遇難者是平民,其中還包括探訪沖突地區的外國記者。這是以黎邊境地區自2006年以來最密集的交火周期。

從更長期的戰略看,自10月中旬決定對加沙走廊展開地面行動以來,以色列就一直希望透過在整個中東地區維持低烈度沖突態勢,保證美方對以色列在加沙地面行動的支持。今年2月,以色列國家安全顧問哈內比就明確表示,以色列是在七個地區同時作戰:加沙、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領土、黎巴嫩、敘利亞、伊朗、伊拉克,以及也門。

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高級研究員曼迪·端拿指出,以色列的戰略充分考慮到了中東地區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和競爭關系,要將更多參與者卷入緊張局勢。在伊朗4月13日對以色列發動襲擊時,阿拉伯國家約旦對伊朗無人機進行了攔截。另一個阿拉伯國家沙特,則是打擊伊朗支持的也門胡塞族武裝的重要力量。

「在戰術上,這確實削弱了以色列的一些對手。但在戰略上,以色列創造了更多、更強大的敵人,並將自己推向更多的襲擊。」多哈研究生院研究員奧馬爾·阿舒爾指出。

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以色列前總理巴拉克曾坦言,以色列上世紀80年代入侵黎巴嫩之後,真主黨武裝才誕生並逐漸壯大。等到以色列2000年從黎巴嫩領土撤軍後,已經擁有「數個師」兵力的真主黨武裝成為以色列北方邊境最大的安全威脅,一直持續至今。

記者:曹然

編輯:徐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