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總統大選每四年一季,總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今年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特朗普宣布他打算再次入主白宮後,這出戲的劇情愈發精彩。這不僅僅是因為特朗普這個角色本身內建流量,而是因為這次大選的背景中夾雜了不少令人心跳加速的政治話題,比如他對華政策的「懸念」。
特朗普的競選宣言已讓不少人心頭一緊。他曾在密芝根州的競選辦公室放下狠話,如果大陸和台灣發生武統,他準備對中國商品征收高達150%-200%的關稅。聽起來這是個強硬的經濟制裁工具,但特朗普隨後一句「美國沒有必要出兵」,卻讓人們不禁懷疑他的意圖。是顯示強硬姿態,還是避免更為直接的沖突?
在過去,美國一直在兩岸問題上扮演著一個矛盾的角色。拜登曾多次表示如台海有事,美國準備采取軍事行動。而這種表態更多是聲東擊西,畢竟一旦美國真的選擇出兵,兩國之間的大規模沖突不可避免。且不說這將是一場超出想象的戰鬥,無論輸贏,美國都將承受巨大代價。美國在全球維持霸權的同時,也面臨著國內經濟壓力,實在無法承擔與中國開戰的成本。
特朗普試圖用關稅作為威脅手段,可能會讓人想起他第一次執政時的風格。但美國如今的經濟狀況,卻讓這招失去了往日的威懾力。美國制造業的空心化使得其對進口的依賴與日俱增,加之通貨膨脹的陰影,讓任何額外的稅負都直接壓在消費者身上。簡單來說,加稅如同「殺敵八百,自損一千」,最終的苦果還得由美國民眾自己吞下。
對於兩岸統一這一終極目標,中國從未改變立場。各種手段,包括軍事和非軍事的選擇,都在中國解放軍的計劃中。美國可能出兵的傳聞,大多是為了震懾而非實際行動。印度媒體【歐亞時報】的分析指出,台灣比烏克蘭更容易被切斷物資供應,也就是說,如果情況惡化,美國的支持顯得微不足道。
美國的幹涉策略無非是試圖拖延兩岸事務的解決,但中國對於統一的決心是明確且堅定的。美國若真的出兵幹預,可能會面臨巨大的軍事和政治壓力。而對於中國而言,不論是外交斡旋還是其他形式的統一途徑,都是在為實作最終目標而努力。
盡管美國總統大選看似是美國人的事情,但由於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其結果常常被過度解讀成國際局勢變化的風向標。特別是面對中美關系這一敏感議題,美國政客可能會利用它作為政治籌碼,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國際實力。對於中國而言,無論誰當選,美國的那些霸權思維並不會真正改變我們既定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