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伊朗與以色列的隱秘較量:空有3000導彈庫存,為何未能全面開火?

2024-04-19國際

最近由於伊朗導彈襲擊以色列事件中,伊朗方面選擇了規模相對較小的打擊,只針對了少數以色列軍事目標。 盡管伊朗擁有大量中程彈道導彈,但卻未對以色列發動更大規模的襲擊,這引發了外界的疑問,為何伊朗不組織一次規模更大的導彈襲擊,以造成更嚴重的損失呢?

影片載入中...

從事件的疑問角度來看,此次選擇「點到為止」的報復行動可能是出於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伊朗有可能是想透過此次有限規模的襲擊向內外展示其軍事實力和反擊能力,以維護國內政治穩定和國際聲譽, 另一方面,伊朗可能也考慮到了與以色列全面開戰可能帶來的不可預測後果,包括地區局勢的進一步惡化和國際社會的反彈等。

伊朗導彈襲擊以色列:規模之爭

在中東地區的博弈中,伊朗和以色列的對抗始終是一個焦點,最近的一系列事件,特別是伊朗對以色列的導彈襲擊,引發了一系列疑問。

盡管伊朗被廣泛認為擁有大量的彈道導彈和無人機資產,但在這次沖突中,伊朗選擇了相對較小規模的打擊方式,這種策略的選擇可能是出於多重考量,一方面,受到國際制裁和國內經濟限制的伊朗可能需要進行精確的成本效益分析,以確保其軍事行動能夠獲得最大程度的效果,而不至於過度消耗其有限的資源。

據【簡氏防務周刊】報道,伊朗的軍事資產雖然在數量上令人印象深刻,但在質素和技術上也不應被忽視,因此,即使數量上有所保留,但這些武器的質素和使用時機可能更加關鍵。

此外,伊朗的選擇也可能與政治和戰略考慮有關。更大規模的襲擊可能會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甚至可能導致直接的軍事對抗,這對於地區穩定和伊朗的長遠利益都是不利的,根據戰略研究所的數據,伊朗在過去的沖突中顯示出了謹慎和計算的行動模式,這可能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破壞和長遠的戰略後果。

軍方聲稱,其防空系統成功攔截了絕大多數的導彈。然而,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以色列所宣稱的那樣成功,根據【環球時報】報道, 盡管以色列的「鐵穹」系統在攔截火箭彈上表現出色,但在面對更先進的導彈時,可能還存在一些局限性。 此外,即使以色列的防空系統能夠攔截大多數導彈,也不能完全忽視其對民用基礎設施和民眾士氣的影響。

伊朗選擇「點到為止」的規模進行襲擊,可能是基於成本效益分析的理性選擇,也與避免國際社會強烈反應的戰略考慮有關,同時,以色列的防禦系統雖然先進,但依然面臨技術和戰術上的限制。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伊朗在這次沖突中所展現出的行動模式。

以色列導彈襲擊伊朗 伊朗暫時停飛多個城市航班 多國傳出爆炸聲 原油、黃金大漲

導彈型號解析:伊朗軍力概覽

在這次軍事行動中,伊朗選用了「流星」系列中的「流星」-3中程彈道導彈作為主要攻擊力量,而並未使用其最新型導彈,這一決策背後的考量成為分析焦點。

根據簡氏防務的資料,「 流星」-3導彈是伊朗較早期的遠端打擊武器,其射程可達1300公裏,載有約760至1158公斤的彈頭, 雖然技術已非最前沿,但其穩定性已被多起實戰所驗證,這可能是伊朗選擇它作為此次襲擊主力武器的主要原因,此外,對比新型導彈,該系列的維護成本和操作難度都相對較低,使其在具體的戰役中更為實用。

同時,伊朗並未在此次行動中投入其最先進的導彈,包括固體燃料的「征服者」系列以及「泥石」-2中程彈道導彈。 這些導彈,特別是「泥石」-2,具有較短的發射準備時間和更大的不可預測性。伊朗的這一策略可能源於對當前地區局勢的審慎評估,避免過早暴露其最先進武器系統的可能性,同時也可能是考慮到避免沖突過度升級的政治考量。

然而,伊朗展示其導彈武器庫的能力不僅是為了實戰,還有著明顯的外交和心理戰目的。透過展示其導彈武器的種類和技術特點,伊朗意圖傳達出即使在其遭受經濟制裁和國際壓力的背景下,依然能保持較強的戰略打擊能力。

參照【環球時報】的報道,伊朗在此次襲擊中展現了其導彈能力的多樣性,這不僅是軍事上的實力展示,也是伊朗在中東地區發揮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伊朗的軍事開支近年來有所增加,特別在導彈和無人機技術方面投入顯著,這種做法提高了其在潛在軍事沖突中的彈性和選擇性。

伊朗在這次導彈襲擊中選擇了「流星」-3彈道導彈作為主力武器,而未動用最新型號導彈,反映了其避免過度激化沖突和保持武器系統保密性的戰略考慮, 同時,透過展示其多樣化的導彈武器庫,伊朗在加劇的心理戰和外交角力中占據了一席之地,並為其在中東的長遠布局和國際地位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以色列反應:默契與緩沖

根據以色列國防部的聲明,以色列的防空系統成功攔截了大部份來襲導彈,展現了其在高端軍事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 然而,根據一些獨立防務分析師的看法,以色列的防空系統在面對大量或高級導彈攻擊時,可能會有所吃力 ,這種情況在2019年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沖突中曾有所顯現,當時的「鐵穹」系統雖攔截了許多火箭彈,但以色列南部地區依然受到了一定的破壞。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導彈襲擊後的表態,也反映了以色列在處理與伊朗關系時的政治智慧,內塔尼亞胡宣布不會進一步采取軍事行動,這可能是基於對當前局勢的冷靜評估,考慮到直接軍事回應可能激化矛盾,引發更大規模的沖突,這種克制的態度, 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戰略上的緩沖,為雙方提供了緩和緊張關系的機會,不過就在4月19日以色列還是襲擊了伊朗。

從歷史案例顯示,以色列在過去的沖突中,曾采取過類似的策略。例如, 在2006年與黎巴嫩的沖突中,以色列在遭受嚴重打擊後,選擇了透過外交途徑尋求解決方案,這種策略不僅避免了無謂的軍事消耗,也為國內團結和國際形象的維護提供了支持。

此外,根據歷史數據,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直接沖突相對較少,但雙方透過代理人戰爭的形式進行對抗的情況較為頻繁。這種間接的方式,使得雙方能夠在保持一定距離的同時,進行有限度的較量。

以色列對伊朗導彈襲擊的反應,反映了其在中東復雜局勢中的謹慎和策略性。透過有效的防空系統、政治上的克制以及歷史經驗的借鑒,以色列展現了其在維護國家安全和地區穩定中的責任感。同時,這種微妙的互動也體現了中東地區各國在緊張與合作之間的平衡藝術。

戰略選擇:經濟發展與沖突避免

在地緣政治的棋盤上,伊朗和以色列的互動充滿了戰略考量與情報博弈,伊朗的有限規模報復行動,是其謹慎而明智的選擇,旨在展示軍事實力,同時保護國家利益與地區的和平穩定。

伊朗有限規模的報復行動可以看作是對國內外的一種訊號,表明其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可能的威脅和挑釁,又不使局勢升級到不可控制的地步,這種軍事上的節制,也反映了伊朗在外交領域的靈活多變,透過這種方式,伊朗成功地向國際社會傳達了其不願意挑起全面戰爭的決心。

另一方面,以色列作為該地區軍事技術極為先進的國家,其對伊朗的行動采取了相對克制的反應。根據 CNN 的報道,以色列在評估了局勢後,選擇了不進一步升級事態的應對方式,這種反應可能基於對戰爭成本的深思熟慮,以及對國際戰略大局的審慎評估。

在2010年,以色列與哈馬斯在加沙走廊的沖突中,以色列采取了迅速而有限的軍事行動,有效地達到了其戰略目標,同時避免了長期的戰爭泥潭。

經濟學者們已經指出,戰爭和沖突往往對經濟成長有負面影響,特別是在發展中經濟體中更為顯著。伊朗透過有限規模的報復行動,不僅保護了國家的穩定發展環境,也為整個中東地區經濟的平穩發展提供了可能。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中東地區的經濟在過去幾年中已經有回升的趨勢,這與地緣政治中各國更為克制的態度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