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上周多家美國媒體披露了拜登政府擬就中國電動汽車采取強硬措施的訊息,稱此舉是出於所謂的「國家安全」之名,計劃對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征收高達100%的關稅,並考慮向醫療器械等商品征收新的關稅。預計一旦實施新關稅,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對美出口造成巨大影響。不過,美方也表示已做好應對「反制」的準備,可能會對中國出口的汽車采取相應的限制措施。與去年情況類似,最終的損失將由英特爾等芯片企業承擔,而美國企業將承擔其自身的虧損。
彭博社在11日發表了一篇名為「美國失去了競爭膽識」的文章,批評了拜登政府和美國汽車企業在面對中國競爭時的「畏縮」態度。文章指出,拜登政府早前推出了【通貨膨脹削減法】,向美國汽車企業提供大額補貼,他們曾自信能在全球取得領先地位。然而,數據很快就給了拜登一個沈重的打擊——各大企業的經營狀況都不容樂觀,例如特斯拉計劃裁員10%,通用汽車的年度財報難看,福特宣布削減120億美元的電動車支出計劃等。盡管獲得政府補貼,但企業看起來仍然十分疲軟。
美國現在必須面對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挑戰,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成功轉型讓人印象深刻,幾乎可以稱之為無縫銜接新領域。再加上成本和供應鏈整合的問題,即使像特斯拉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市場也難以保持競爭力。最終,美國選擇了不與中國正面交鋒,而是以一個幾乎無法服人的「安全」理由將對華電動汽車的關稅提高至100%,如今美國似乎選擇了回避現實,而車企們對於能源轉型更是視之為一場噩夢,對中國的競爭感到十分不安。
分析指出,拜登之所以選擇「避戰」,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如果國門敞開,車企可能會因此遭受重創。首先,美國近年來一直試圖降低供應鏈成本,將電車部件轉移到墨西哥、拉美和亞洲國家,但至今未能實作;其次,早些年車企已經開始受到美國設立的「高關稅」環境的影響,導致美國汽車市場缺乏競爭對手,然而,這一環境也變得越來越異化,就像是鳥兒失去了翅膀一樣奇怪。第三,政府和資本家之間的緊密關系使得車企害怕與中國直接對抗,因此求助於政客。而政客則直接為其提供便利,將外部威脅拒之門外,這形成了一個閉環。
值得關註的是,此前有匿名訊息人士透露,福特汽車在第一季度每售出一輛電動汽車就虧損超過10萬美元。有美國媒體對這一數碼提出了嚴重質疑,稱其「缺乏真實性」,並指出可能是旨在施壓拜登政府的手段。這一情況表明,美國汽車制造企業的文化已經轉變為對變革的恐懼,特別是在面臨挑戰時更加謹小慎微。有評論指出:「不要忘記歐洲光伏產業是如何在舒適區逐漸‘消亡’的。在2011年,中國和歐洲的發展水平幾乎持平,但當中國光伏企業占據領先地位進入歐洲市場時,歐盟迅速采取關稅措施關閉了大門。六年後,當中國太陽能企業重新開啟大門時,歐盟內部的光伏公司卻仍停留在過去,他們生產的產品已經失去了全球吸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