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太平洋裏的一塊「中國寶地」,面積15萬平方公裏,聯合國都認可

2024-09-03國際

二戰的硝煙剛剛散去,滿目瘡痍的世界百廢待興。

在廢墟上,人們開始重建家園,各國紛紛制定復興計劃。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的陰霾逐漸消散。

人類社會,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五十年代初,歐美國家,率先掀起了經濟復蘇的浪潮。

工廠的機器轟鳴聲不絕於耳,城市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

六七十年代,亞洲也迎來了經濟騰飛,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家相繼崛起,被譽為「亞洲四小龍」。

進入新世紀, 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更是讓世界經濟版圖煥然一新。

然而,繁榮的背後,是日益緊張的資源供需矛盾。

工業化行程的加速推進,城市化建設的如火如荼,使得各國對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

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呈指數級增長。

鐵礦石、銅礦等金屬礦產的開采規模,也不斷擴大。

面對日益枯竭的陸地資源,各國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廣袤的海洋。

相比於,占地球面積29%的陸地。

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的71%,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生物資源。

然而,對這片藍色疆域的開發,卻遠遠落後於陸地。

01

豐富的海洋資源

上世紀七十年代,各國紛紛制定海洋戰略,投入巨資進行海洋資源勘探與開發。

深海采礦、海底油氣開采等技術不斷突破。

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海底蘊藏的能源資源數量驚人。

據估計, 可采儲量約有220億噸的石油,相當於多個沙特阿拉伯的儲量。

天然氣儲量更是高達17萬億立方米,足以滿足全球多年的需求。

這些化石能源的存在,為人類的能源安全提供了新的保障。

更令人矚目的,是海底的礦產資源。

約880億噸的稀土儲量,遠遠超過了陸地上已知的儲量。

稀土被譽為「工業維生素」, 是現代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原料。

如此巨大的儲量,足以支撐人類數百年的需求。

除了這些常規資源,海底還蘊藏著大量的多金屬結核。

這些外形酷似薯仔的黑色結核, 富含銅、鎳、鈷、錳等多種金屬元素。

此外,海洋中還有無數的生物資源。

從浮遊生物到深海魚類,從海藻到珊瑚。

這些海洋生物, 不僅是重要的食物來源,也蘊含著巨大的醫藥價值。

許多海洋生物中提取的物質,已經成為新藥研發的重要方向。

面對如此豐富的海洋資源,各國無不垂涎三尺。

誰能率先開發這些資源,誰就能在未來的工業發展中占據先機。

一時間,海洋資源的開發成為了大國博弈的新戰場。

然而,並非所有國家,都有能力參與這場競爭。

02

聯合國一個重要決定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

經濟基礎,無法支撐起海洋資源開發所需的巨額投入。

缺乏先進的深海作業技術,也沒有足夠的專業人才。

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已開發國家在這個領域遙遙領先。

那時的中國, 就像是站在海邊的窮孩子,看著別人在海裏撈寶,卻無能為力。

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的大部份,遠遠超出了任何一個國家的管轄範圍。

從某種意義上說,海洋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

美國、蘇聯、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優勢,率先開始了海底資源的勘探和開發。

然而,當這些國家坐在談判桌前, 試圖就海底資源的利益分配達成協定時,卻發現這是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

每個國家,都想要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談判一度陷入僵局,各方爭執不下。

與此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也紛紛表達了他們的訴求。

雖然,他們暫時還沒有能力開發海底資源。

但他們認為,作為人類共同財富的海洋資源,理應由全人類共同分享。

他們擔心, 如果任由已開發國家主導海底資源的開發,將進一步拉大國家間的貧富差距。

經過長期的磋商和討論,一個共識逐漸形成:需要一個超國家的國際組織,來統一管理公海海底資源的開發利用。

1994年, 在權衡各方利益、照顧不同國家訴求的基礎上,聯合國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

成立國際海底管理局。

這個機構的職責是,管理全球約2.3億平方公裏海域的海底資源事務。

這個面積,幾乎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5倍。

這一機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各國的利益訴求。

已開發國家,雖然失去了獨占海底資源的機會。

但其技術優勢,仍然使它們在資源開發中占據主導地位。

而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

這個機制,為他們未來參與海底資源開發預留了空間。

03

一個重要時刻

2001年5月,北京迎來了一個重要時刻。

經過充分的物資準備和科學考察。

中國大洋協會與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在這裏簽訂了首份海底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合約。

這份合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正式躋身國際海底資源開發的行列

這片海域位於北緯7-13度、東經138-157度之間。

面積達30萬平方公裏,相當於整個江蘇省的面積。

在這片廣袤的海域中,蘊藏著豐富的多金屬結核資源。

根據約定,在這片國際海域中, 中國獲得了一半,也就是15萬平方公裏面積的獨家勘探和開采權。

這一成就使中國成為繼蘇聯、日本、法國和印度之後。

第五個,擁有國際海域海底資源勘探權的國家。

對於一個,曾經在海洋資源開發領域望洋興嘆的國家來說。

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跨越。

在拿到第一個結核礦區的勘探權後,我們又陸續獲得了四個海底勘探專區的權利。

就這樣,中國成了擁有最多海底勘探專區的國家。

這個成績來之不易,是我們多年努力的結果。

這些勘探區遍布太平洋和印度洋,面積廣大,資源豐富。

每一個勘探區都有特點,蘊藏著不同類別的礦產資源。

多金屬結核、多金屬硫化物、富鈷結殼。

這些名字聽起來可能有點陌生,但它們都是海底的寶貝,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很重要。

04

中國近些年的成就

這些年來,中國在深海探索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我們積極參與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組織的各種深海勘探活動,還和其他國家合作,互相學習。

我們的深海勘探裝備也越來越厲害了。

就拿幾個主要的深海潛水艇來說吧:

首先是蛟龍號。

這是中國自己設計制造的, 第一台深海載人潛水器。

它能下到7000多米的深海,算得上是個能幹大事的好手。

2012年, 蛟龍號創下了7062米的下潛紀錄,在同類別的潛水器中算是世界第一了。

然後是深海勇士號,這也是我們自己研制的。

它能在4500米的水下,連續工作六個小時以上。

雖然下潛深度,不如蛟龍號。

但在中等深度的海域裏,它可是個能幹活的好幫手。

再說奮鬥者號。

是專門為了探索萬米深海設計的。

2020年, 它在馬利安納海溝進行了多次試驗,下潛深度超過了10900米。

這個深度,已經快到海底最深處了。

除了這些潛水器,我們還有「探索一號」科考船。

這是中國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深海科學探測器船。

它能在深達11000米的海域進行探測和采樣,可以說是我們探索深海的一艘「大船」。

看看這些成果,就知道中國在深海探測方面進步有多快了。

我們正在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之一。

但是,我們也要清楚,深海探測是個難度很大的工作。

海底環境復雜,壓力巨大,還有很多未知的因素。

未來,我們還要繼續努力。

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也隱藏著許多科學奧秘。

我們要不斷改進技術,培養更多人才,探索海洋、保護海洋貢獻中國力量。

同時,我們也要記住,海洋是全人類共同的家園。

在探索和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我們也要註意保護海洋環境,與其他國家合作,共同守護這片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