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萬一開戰,美國一次性建100艘航母,美國也有「下餃子」模式?

2024-04-17國際

近期,美菲聯手又整出了不少幺蛾子,不管是聯合軍演還是美國破天荒的在菲律賓部署中程導彈,都有種沖著咱中國來的意味。於是,網上就有一種荒誕的說法開始興起:一旦開戰,美國將像「下餃子」一樣,迅速造出上百艘航空母艦。

確實,在過去那個烽煙彌漫的時代,美國顯示了它無與倫比的軍工力量,它曾經以堪比生產線的效率,造出了100多艘航母和數以百計的其他軍艦,成為二戰勝利的重要支柱。但是,這樣的歷史能否簡單復制到當今日新月異的科技和軍事環境中?

但這樣的討論,未免忽略了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時代已經變了。即二戰時的航母與今日現代航母為並非為同一物種。當代的航空母艦,與二戰時期相比,差別天壤之別。

二戰時期的航母,以其較為簡單的技術和以量取勝的特點,當時,最大的航母排水量不超過3萬噸,與今日主流的10萬噸級巨艦無法同日而語。因此,那個時代的航母建造,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和成本完成。

相比之下,現代航母則宛如一個充滿科技的移動城堡。二戰時期的航母更多是簡易的大型艦船,直白點說,它們更類似於「裝載著艦載飛機的貨船」,其主要功能相較於今日的復雜程度可以說是相當的「樸素」。

比較起來,現代航母的建造呈現出了高成本、高復雜性和高科技性的特征。從電磁彈射技術到核反應堆的穩定性,以及雷達等先進裝備的安裝偵錯,每一步都需要精益求精,並非幾個月或一兩年就能完成。比如,「福特」級航母的服役,從研制到真正的「戰鬥就緒」,歷時十多年。

雖然現如今中國海軍在迅速增長其軍艦數量,美國依然保持著對高端軍事科技的控制力。但這一點並不意味著美國能夠在未來的某一天,突然按下某個魔法按鈕,如同變魔術般生產出數百艘航母來。現實中的限制因素比想象中要多得多,其中包括巨額的經濟成本、耗時的建造周期、技術人員的短缺,以及整個軍工供應鏈的復雜性。

現在,我們來看現實:從艦船的建造成本到技術人員的短缺,眾多障礙正擺在美國軍工重現昔日輝煌面前。美國若要重新開機大規模航母建造計劃將面臨高昂的財政支出,過去那種建造速度和量產模式,在現代社會已是難以為繼。

而就連維護和升級現存戰艦,美國也顯得捉襟見肘。受到船塢容量和技術維護能力的限制,美軍連現有航母的狀態都難以保證全部戰鬥就緒。

這只能說明一個現實:那種以為美國能在短期內如二戰時期一樣「分分鐘」生產航母的想法,實在是天方夜譚。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全然忽視美國在軍事科技上的實力。
中美一旦開戰,美國強大的「軍工復合體國家」背景將促使其加速軍事裝備的生產,但顯然,它們不可能再以二戰時期的方式與速度進行。

從另一角度看,中美潛在的軍事對抗並不應簡化為航母數量的比拼。在今天這個資訊化、網絡化的時代,軍事力量的衡量已遠非二戰時的清單式對比,無人機技術、網絡戰能力、太空控制力等新領域已成為衡量軍事實力的關鍵。

面對如此復雜的軍事技術和戰略格局,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必須認識到傳統軍事力量的邊界已經被新科技、新戰法所顛覆。美國若企圖在現代透過「下餃子模式」贏得軍事優勢,顯然是一種過時的思維。而對中國來說,真正的挑戰則是如何在新科技和新規則下打造自己的軍事優勢,保持戰略自主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