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吸引外資上的困境,引人深思。盡管莫迪政府曾經對來自中國的投資抱有態度謹慎,但面對外資減少和就業壓力增大的現實,印度開始有條件地開放對中國資本的準入。多年來,印度一直希望提升制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夢想成為制造業強國。然而,近年來的數據卻透露出印度在這一願景上面臨著諸多挑戰。
起初,印度確實看到了希望。隨著中美關系的緊張,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企業開始考慮將產能轉移,印度被認為是理想的替代物件。許多美企也確實將部份產能搬到了印度。再加上莫迪政府積極與西方國家接觸,美國等表示願意加大對印度的投資。看似前景光明的印度,似乎即將迎來經濟的騰飛。但事實證明,這個夢想並沒有如期實作。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至2024年之間,來自美國的投資下降超過十個百分點,外國直接投資也從420億美元降至265億美元。這一數據讓人不禁感到震驚,莫迪政府被認為在吸引外資方面被西方國家「忽悠」了一通。美國和歐洲雖然口頭上表示會增加對印度的投資,但實情卻是,外國企業對印度市場的興趣並不高漲。
印度擁有龐大的市場和豐富的人力資源,但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相比,印度在勞動力成本和生產效率上並不占優勢。企業青睞那些勞動力更便宜、生產效率更高的國家。此外,印度的審批流程繁瑣且法規復雜,這些都無疑增加了企業進入市場的營運成本和時間成本,降低了投資吸重力。低端產業紛紛轉向其他東南亞國家,一些在印度建廠的海外企業遇到阻力後,要麽回到中國繼續發展,要麽在中國擴大產能。中國不斷走向高端制造業之路,產業鏈整體升級,吸引了更多的外資,而印度卻在這些國際競爭中黯然失色。
印度自身存在的問題同樣不可忽視。印度政府此前加強了對鄰國投資的審查,這種政策的不確定性使許多潛在投資者感到猶豫。盡管政府在改善基礎設施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交通網絡、電力供應和數碼連線等方面依舊存在短板,這些都影響了外國投資者的信心。此外,印度勞動力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相對較低,雖然年輕人口眾多,但在高科技時代,僅靠身體強壯並不能成為優勢。一些企業在印度投資後很快感到失望,這自然會影響那些尚未投資企業的決策。
面對外資銳減的現狀,印度不得不尋求來自中國的投資。盡管中印兩國在政治上存在諸多分歧,但在經濟利益上卻有明顯的互補性。對於中國而言,向印度投資不僅能擴充套件市場,還能降低成本,提高全球競爭力。中國企業在技術、資金和市場經驗上擁有顯著優勢,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也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印度市場。印度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中印經濟合作依然具有很大的潛力和空間。
印度在吸引外資和發展制造業方面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外部,還有許多內部因素的制約。盡管擁有廣闊市場和豐富的人力資源,但政策的不確定性、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以及勞動力素質的問題,使外資對印度望而卻步。相比之下,中國透過產業升級和強化全球供應鏈地位,有效吸引了更多外資。
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印度主動有條件地引入中國投資,期望借助中國的優勢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是一種務實的選擇,也顯示出印度在全球經濟格局下的策略調整。希望未來的印度能找到更好的路徑,真正實作其制造強國的夢想。